從長家溝村送火神漫談沂水此民俗
先秦時就有「五祀」,「五祀」神有不同說法,但中雷和灶神都忝列其中,中雷即土地爺、灶神就是灶王爺張郎是也,雖然起灶打火都得用到這把普羅米修斯神偷的饋贈之物,可在九州華夏的大地上,火神屬於惡神之屬,不能做一家的宅男,因此每年的正月初五日,俗稱「五碼日」這天,就成了沂水民俗中「送火神」的傳統節日。
火德真君的影像
火神姓字名誰?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傳說,而在沂水就算是耆老那裡也沒有準確的考據。火神就是火神,用草紙做一個上尖下方而略束的玉圭模樣的牌位,戳在一個發麵饅頭或者是半截白蘿蔔根上,上書「火德真君」恭謹的小楷。雖事潦草,但總要比提溜著半刀紙三路香鄭重其事得多。
在沂水,火神的地位算是卑微尤加的。雖然道光年間的《沂水縣誌》城區示意圖上標誌,在城牆南,估計也就是服務樓南的三角公園處,便有一處火神廟,據傳裡面曾經養著個胖大的不會念經的和尚。但是不是列入國祀另是一說,估計未必會,否則,長家溝村的火神樓子不可能一路抬二三十里,一直送到這裡來發送。然而這僅僅是估計,其實官民合辦合營的勾濫觴日久久,一些廟宇不都是由管家牽頭修建,而主要由民眾嗣續香火的么?所以火神廟遺址犁做田也罷修建了亭台樓榭也好,直到最近修得彎彎繞的覓魂路,都耽不了火神祭祀恭送,即便是沒了泥胎木偶又有甚要緊?也算是內容大於形式的一個例證罷。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沂水南北廣闊,面積2434.8平方公里,在全省縣級行政區劃中面積名列第二,東西寬80公里、南北闊近70公里左右,難免就會有風俗之不同,況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南之沖積平原與西、北之山嶺地區的居民,在飲食起居民風民情上或有迥異也是自然不過的事情。比如送火神,姚店子一帶必須在出日頭之前進行,而長家溝村就無所謂早晚了,一般都是等著火神樓子安排好,火神請出來,才有隔三差五的人家端來供養菜和紙馬,十分莊重嚴謹地舉行這個儀式。
火神的二層小別墅
長家溝村的火神樓子近兩米高,用買的糊裱紙和葦子紮成二層小別墅的樣式。三間一口,硬山頂蓋、玻璃門窗、雕梁畫柱,雖然是焚燒祭奠的用品,卻也是照著世間建築的模樣取用的,在建築形制上也適合小神小仙的規矩「不逾矩」,其實即便是有所創新發展,現在又有誰能深諳其中道理而提出反對意見呢?
兩人抬的二層樓子,外加兩名婦女挑掛的寶蓮燈,一對男人執掌的金光閃閃的「肅靜」「廻避」的儀仗牌,前有「財源滾滾」的金銀寶車開路,隨後是紙糊的金鼎香案緊跟,更有扭秧歌的草台班子成員們,按著七零八落的鑼鼓點扭動著碩健的腰身,花紅柳綠的映襯下粉白的臉上無疑洋溢的是寒意料峭卻又綻露春意頭角的富足愜意的笑。
供奉火德真君
掛鞭在枝頭上炸響,拉鞭在地下擺成一條呲呲冒著火苗閃著金光的游龍,砰砰啪啪的踢跳著炸響,釋放出一團團含著金光的青煙,混合著被激蕩起來的塵土味、參加儀式老人們的煙袋味、擠來鑽去孩子、耳目一新的鄉下媳婦、走南闖北見過大世面而來湊熱鬧份子的工薪族、農民工所釋放出來的香膩的脂粉、咸甜的汗腥、線香的檀炙諸多的味道,塞住巷子的一段,彷彿汲了半管子水的唧筒,在強大的活塞的推動下,每個人都亢奮熱烈的不由自主的推擠著、喧囂著向前搡搡攘攘而去。
長家溝村的「送火神」是真正的「送」——從第一處請出火神的儀式地開始,他們順著通村路走下去,倘若沒有其他村的人來接,那麼便在自己村外焚化,也絕不無緣無故送到別的村頭去,落個「以鄰為壑」的短處;倘若已經有其他村的人事前聯繫好「接」,那麼就要一直送到這村的村頭,自然有一幫老少爺們前來替換下上一個村子的人。在交接之時的閑空檔兒,需要歇歇手攀談一陣子的話,推元寶車子的就要出來耍場暖場。
很久之前,姚店子街上送火神,照例是一挂車推元寶。兩個糞簍大的金的銀的元寶,貼著水紅的「壽」字篆字貼,那麻繩虛虛地捆著,滿滿的一車子兩個大元寶。戴了插雞毛「葛檔瓤」眼睛的大色(shei)黑黢黢一張弱勢群體的臉,襻帶勒在油膩灰灰的脖頸里,同樣不怎麼衛生的兩隻毛手攥緊了順滑的槐木車桿,在鞭炮轟鳴里推起每年正月初五他捨我其誰的手推車,為火神爺爺送元寶。他一邊推一邊倒,眼看倒下車頭又擰起來,一扭一扭的專朝著小媳婦大姑娘堆里鑽,男人們哈哈哈粗野曖昧的狂笑,小媳婦大姑娘一邊笑罵一邊伸出俏手脆生生的搭大色一把,受了如此獎賞的大色更加賣力地表演,一扭一扭推三步倒兩步,最終在樹行子里到了目的地。然後大色就開始出現在二七集上,要飯、趕喜,或者還幫襯別人點忙吧,沒有被可憐的份上又該怎麼過活呢?如今大色早就去世了一二十年了罷,這種儀式在那裡也就沒有了,大色彷彿就是為了送火神而準備的一個角色一樣,他給火神送了一輩子元寶,死了後興許也去給火神當差去了吧。
隨喜露布貼起來
長家溝的元寶車子暖場,不是用的大色類似的人物。他們在培養兩個孩子作為年輕的接班人,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自然與這場面無不契合。但一些傳統一些手藝是需要手把手教導一二的,不是恣意妄為所成的。作為教員的男人一旦刷起來,前昂後合、努嘴鼓腮、吹鬍子瞪眼的,推的推不動,拉的作勢打人,歪歪扭扭地表演惹起一陣陣鬨笑,而看門道的人都能清楚,其實他兩人的步態作法都是按照鑼鼓家什給的點合上節拍的,這就叫門道學問。
村頭接下送火神儀仗後,就要在村裡開闊地設供。這個類似於路祭,只要有人家要祭送火神,儀仗隊就得暫停落地,焚香紙馬獻祭推金山倒玉柱舞蹈一番,再叮叮咚咚繼續前行。開闊地上的再上供,照例是由老媽媽們做主角,如椽信香、墳然的紙丘、急急的麻杆子雨的鞭炮,圍觀者人山人海狗竇鼎沸,儀仗隊繼續穿街而過,再送往下一個接神的村子。
這種送火神的儀式龐大繁複,必須要連續的幾個村子接力方才成行。這也成為增進一方水土人們間的感情交往的一個途徑,有著積極向上的意義。據一位耿大哥說,從前火神樓子都能從他莊子一直接力賽般送到縣城的火神廟,在那裡做統一的大發送,而每個莊子算是小祭。當時他們莊子有三四十桿火槍一路隨行一路燃放。槍里不填鐵砂只裝黑火藥,一槍放畢立馬充葯,專門有人挎著火藥跟著伺候,那陣勢應該是十分的壯觀熱烈。
火神巡遊,村人狂歡節
除了每家每戶的三炷香兩張紙的小打小鬧,到長家溝村流傳已久的扎樓子風俗,有諸如大峪村每年的披掛起來的儀式性表演、還有一種就是扎火神棚子的民俗。
大峪村送火神的儀式大致分裝扮、拜祭、遊行、恭送四大塊。每到這天早飯罷了,參與活動的村民便扎堆打扮起來,行頭就是幾箱八十多年歷史的京劇戲裝,男女老少按照自己的喜好,由老人畫好臉譜,穿好戲裝打扮起來。
這天一大早,裝扮成唐僧師徒、四大天官、劉關張、穆桂英等角色的群眾,在激昂鑼鼓點的催促中,踩著高蹺,搖搖擺擺,招展著、喧鬧著登場了,攝影愛好者們長槍短炮閃光齊發,看熱鬧的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先是在一塊空地上,由四大天官領銜拜祭玉皇大帝和火德真君之位,然後由裝扮成回娘家的老夫老妻,拿手推車推著金銀兩隻大元寶,在鑼鼓隊和一掛鞭炮的開道下,表演隊伍浩浩蕩蕩開始了遊行之旅,真是人山人海、人聲鼎沸。
不鳥人的老四
在送火神的儀式中,有一位叫「老四」的角色。過去,元代在高橋鎮設置過「小四衙」,在沂源縣東里鎮也有過這麼個行政機構,裡面的主事者被尊稱為「老四」,然而「老四」的行政級別連九品都不到,多由鄉紳擔當此任,因此狐假虎威,魚肉鄉里的本事不在話下,老百姓也都敢怒不敢言,就只好在社戲中拿他們開涮一番了。
為了諷刺揶揄「老四」,老畫匠們將「老四」打扮得特別引人注目,他抹幾筆對眼八字眉、拉幾根黢黑的鯰魚須,頭戴小呢子氈帽、架上插著秫秸篾的眼鏡、反穿老羊皮襖,一手拎鳥籠,一手搖著沒有幾個翅的蒲扇,直挺倆腿,跨坐二人抬的扁擔上頤指氣使。一位名曰「地方」的隨從,一身捕快緊短打扮,拎著一根自行車外胎專門套圈拿人,以供「老四」抬人役使。兩人賣弄地展現地方官吏沆瀣一氣,驕矜跋扈,作惡鄉鄰,根本不把群眾放在眼裡的醜陋形象。整個遊行轉圈的場子,就需要「老四」與夥伴「地方」打圓場,稍有不慎就被這兩個角色斥責或者拿住,威風得緊!
忠勇的扮相
倘若沒有「老四」及幫閑「地方」的呵斥,倘若沒有怕被抓差抬扁擔的忌憚心,這支文臣武將混編著神仙鬼怪,大玩歷史穿越劇的草台班子,恐怕只能原地踏步,每人出一身臭汗罷了,但見「老四」夾緊了兩股,憑藉著跨騎在扁擔上的優勢,揮著破蒲扇吆五喝六,「地方」提溜著一條破自行車外胎,想著法子拿人值差,趙雲牽了花木蘭的胳膊嘻嘻呵呵、張飛拽了曹阿瞞的鬍子、藍采和抹汗塗花了滿臉的油彩……
每每遊行到沿街一家,早有準備的主家抓緊獻上果品利是,善後的老漢們記好流水,提起尼龍袋樂顛顛跟在後面,一個上午三四個小時,本庄本地、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友們浸淫在狂歡節的氣氛里,尊尚傳統的情感得到了宣洩,民俗文化的基因得到了傳播弘揚,美哉,美哉!
押送元寶的車騎
而扎火神棚子的村莊,就要選擇一處亮敞地兒,將火神棚子坐南朝北,與天地棚子的方位正好相對,這也許是應和南為朱雀之位的原因。扎制火神棚子也比較簡單:取一張席秸篾子大箔攢做兩頭尖當中平的屋頂,再用一張大箔圍成四面牆的形狀,朝北牆面的當中預留的是門,門內設小桌,桌上照例坐白面饅頭蘿蔔根,戳上火德真君的神位,講究的也貼上「赫赫神威照東土、炎炎靈光盡南方」類的對子,前面擺上制式香爐,或者用酒盒子鉸一個,或者乾脆來個撮土為香。來祭奠的若是端著傳盤來的,便以此當桌,放在地下權用,更有著乾脆放在塑料袋裡,也惹不得神祗嫌棄。總之「祭神如神在」便是最好。
火神送走嘍
送火神的傳統由來已久,在沂水更是綿延不絕。大一些的送火神儀式,需要村人攢錢支應。年輕的、買買人家手底下寬裕的酒五十一百二百多放點,老年人、家境拮据的完全可以放個三塊五毛的絕沒人嫌棄,來不及在湊份子的當日幾天里送錢的,也十分方便在送火神當天送給主事的,主事的是些村裡的熱心人、善人、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來操扯,大到買酒買煙買煙火買紙馬,數十幾百的花;小到一兩塊錢的葦子、香燭,都分毫不爽的上露布張貼公示,收入支出兩下里平衡皆大歡喜。沒人存著揩神靈油水的邪念,不騙人不欺天的,都是些老少爺們放心的人吶。
註:部分圖文摘自鄙人在《光明日報》刊發的文章。
專題拍攝記錄沂水特色食品六七年,向朋友推介儘可能傳統工藝、無公害的食材、食品。黃豆醬油小米醋10元一斤,成熟蜜35一斤,老手藝豐糕8元一包。不盡事宜請聯繫。
我的記錄里也有你們付出的一份,你們的支持讓我走得更遠,拍攝記錄更多,感恩感謝。
TAG:鄉郎圖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