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典散文 除歲照歲

經典散文 除歲照歲

除夕叫法,各地多有不同,浙江台州人把除夕叫做「除夜」,而我家鄉卻把除夕叫做「除歲」。反正是一回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早在十一世紀就把它寫得很清楚了。

少兒時期的我一直不懂,為什麼把一年裡頭最後一夜叫除歲呢?「歲」就是年,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一年過去了就過去了,為什麼要把它「除」掉呢?

家鄉還有個活動叫做「照歲」,就是除夕那個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點紅燭。有錢人家的紅燭大些,沒錢人家的紅燭小些。我童年時命舛運蹇,不是父親出點「問題」,就是弟妹們摔個歪胳膊斷腿的,所以,食能果腹、衣能蔽體成了父母親最大的心愿,謝年、照歲、迎春、慶春這種近似奢侈的民俗活動也只能忍痛割愛了。

有一年好像是境況稍好,父母親也開始張羅「照歲」,但用的紅燭只能是最小的「十支」。當時買燭是用秤稱的,「十支」就是一兩有十支的那種小燭,瘦得就比我們小孩子家家的小拇指頭還要細。

照歲真是件賞心樂事,首先,那天的孩子們都允許玩泥巴,因為蠟燭需要支承體,而一般的窮家根本沒那麼多的燭台。天寒地凍阻擋不了我們的興緻勃勃,我們下到河塘里,去挖那種細膩的「青滋泥」,然後回家摔摔打打地做起燭台來,我們隨心所欲地創作著,有圓錐體的,有方台形的,也有小泥人和小動物,關鍵是要立得住,立得穩,然後在上頭插上一截細細的香梗,放在風裡晾得稍干就行了。

一整天,孩子們的心裡都痒痒的。好不容易挨到天黑,兄弟姐妹們爭先恐後忙碌起來。先把一支支小紅燭都插上泥燭台,接著便開始點燭,點上了,小心翼翼地用手護著,用身子擋著,不讓它被風吹滅,不讓它迎風流淚。

燭光搖曳,人影幢幢,難得的祥和與幸福擁簇著我們。

「照歲啰!除歲啰!」爸爸是很容易滿足的,他快活得像一個大孩子,和我們一起跑進跑出。

「照歲除歲,從里往外。」媽教導說。

「為什麼?」

「除歲就是除祟呀,點那麼多的蠟燭,照得妖魔鬼怪無處躲藏,我們從裡到外,把禍祟、晦氣、污穢都趕跑。」

氣氛就變得神秘嚴肅了。我們誠恐誠惶地做著一切,生怕一不小心就讓「祟」們藏匿下來,繼續禍害我家。

我們按照父母的指點,先把蠟燭放進穀倉、米缸裡邊,邊放邊祝誦:穀倉滿登登,米缸滿登登;接下來是正屋、卧室、眠床裡邊,我們誦著「妖孽快快滾,吉吉如律令」;然後是廚房、飯籮、菜櫃,再就是過道、檐下、院子;還把蠟燭點到了豬圈旁、雞窩上、茅廁背;最後我們來到了大門外,找一個無風的角落,架起幾爿瓦片,把燭台放進去,點著蠟燭,然後趕緊回頭關上大門,以免「祟」們捲土重來。

有兩處的照歲比較特殊,一是水缸里。水缸里怎麼點燭?泥燭台掉進水裡豈非污了一缸清水?媽有辦法,她手拿一截蘿蔔削就的燭台,叫我把它放進碗里,插上蠟燭點上,然後將碗輕輕放進水缸里。白白的瓷碗,紅紅的蘿蔔,幽幽的燭光,在水面上輕輕蕩漾,有一種讓我怦然心動的感覺。另一處是柴倉,柴倉滿是乾柴,引起火災就不得了。爸也有法子,他先把柴草整理得妥妥的,然後拿了個水斗,舀上半斗水,仍拿口碗點上蠟燭在水裡浮著,再讓這個水斗穩穩地坐在柴倉里。這樣就平安無虞了。

屋裡屋外是星星點點的燭光,帶著淡淡的溫馨。一家人就在這淡淡的氛圍里憧憬著,盼望著新一年平平安安,盼望著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選自《人民日報》,作者:錢國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傅氏祠堂 的精彩文章:

新的一年,送你精闢十言,五句真言,與君共勉!
經典散文 吉他和歌聲

TAG:傅氏祠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