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注兩會民生」系列報道之二——解決廁所、垃圾問題 不斷提升人居環境

「關注兩會民生」系列報道之二——解決廁所、垃圾問題 不斷提升人居環境

相關閱讀:

「關注兩會民生」系列報道之一——醫保好政策 讓群眾看病更便利

如廁難、垃圾處理難是人民群眾時刻關心的民生問題,要更好地解決這類「疑難雜症」,環衛基礎設施建設不可或缺。近年,隨著我市相關項目的逐步落實,城市基礎設施點點滴滴的變化時刻牽動著人們渴望追求幸福生活的心。

2月22日是農曆正月初七,春運期間的三門峽火車站旅客人數大幅增加,站前廣場上的公共衛生間也隨之「忙」了起來。這個免費公廁於2017年建設,2018年1月投入使用,給人們「方便」提供了便利,贏得旅客以及附近居民稱讚。66歲的管理員張世樂負責這個公廁的衛生管理工作,他一天至少要做保潔30多次。看著嶄新的現代化公廁,想想人們過去如廁難的尷尬,張世樂感慨萬千。

「從2002年起,我一直在管理火車站廣場東側的一個收費公廁。那裡不僅環境差、氣味大,還沒有水,每天沖廁所的水都是我一桶一桶提來的。到了晚上,有些人不願交費上廁所,還會在附近隨地大小便。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有位外地旅客如廁後說了不少抱怨的話,我也覺得臉上沒光。」張世樂說,自從今年新公廁投入使用以來,人們如廁環境大為改觀。「春節前,有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剛從外地回三門峽,走出廁所後對我說『謝謝你,老師傅,把公廁收拾得這麼乾淨,為咱們城市增了光』!現在想想我還很感動。其實啊,最根本的改變是政府在公廁建設上下了大力氣,我們也理所應當要做好管理與保潔工作」。

在張世樂管理的這座公廁內,記者看到,各個獨立蹲位整齊劃一,牆面瓷磚一塵不染,窗口安裝有除臭裝置,第三衛生間可為特殊人群提供方便……2017年,像這樣的公廁在三門峽市區共新建了5座,此外,還新建了12座移動公廁、改造了20座老舊公廁,目前,市區公廁共有59座。據了解,移動公廁裝有自動感應裝置,一有人進入即開始自動排氣、播放音樂,人們如廁後需自行沖水,市環衛處清潔隊平時安排有專人打掃衛生,到了夜間外部輪廓燈亮起,移動公廁還成為了一道城市風景。陳舊公廁經過提升改造後,原本的通槽被改成獨立蹲位,牆面貼上瓷磚,裝上了除臭裝置,不僅改善了廁所環境,還為人們如廁時的私密性提供了保障。

2018年,公廁新建工作還將繼續開展,以便進一步解決如廁難問題。記者從三門峽市環衛處獲悉,2018年,計劃新建的公廁分別是3座固定公廁、13座移動公廁。目前,選址工作已經完成,相關手續將陸續辦理。此外,市區還將提升改造5座陳舊公廁、修繕4座公廁,製作安裝200個公廁指示牌。

小公廁里蘊含著大民生,包括公廁在內的多項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均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垃圾中轉站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按照國家城市基礎設施垃圾中轉站每平方公里1座的勞動定額要求,目前,我市垃圾中轉站數量不足且布局不均,但選址困難。為解決這一矛盾,相關部門採取逐年分批建設的方案。2018年,我市計劃新建4座垃圾中轉站,其中,垂直壓縮式2座、可移動式垃圾中轉站2座。

2月21日,記者在崤山路中段市人民公園西側的垃圾中轉站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有序地處理生活垃圾,先進的壓縮裝置讓垃圾存留於密閉空間,現場沒有明顯臭氣,秩序井然。附近居民告訴記者,這裡原本臭氣熏天、污水橫流,行人均掩鼻而過,自從1年前改造後,垃圾不再露天堆積,臭味小了,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垃圾中轉站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環衛基礎設施,這座垃圾中轉站的巨大變化,是我市為解決垃圾處理難問題所做努力的一個縮影。據了解,2018年以前,市區已建成的垃圾中轉站共有17座。市環衛處副處長陳玉蘭說:「過去市民不願垃圾中轉站建在自家附近,多是因為臭味煩擾。但近年來市區新建、改造的中轉站均配有滅蠅葯、除味劑,設備自帶噴淋裝置,可及時消除異味。垂直壓縮式中轉站可以把垃圾壓縮為塊狀。由於垃圾在處理過程中是密閉的,清運車輛也是密閉的,大大減少了臟、亂、臭以及垃圾拋撒、滯留的現象。移動中轉站佔地面積小、選址方便,地面上安裝有軌道,垃圾存儲箱可壓縮垃圾,且車與箱是一體的,清運方便又不容易拋撒。垃圾中轉站的新建和改造,在提升垃圾處理效率的同時,也將為周邊環境提升提供更好的保障。」(本報記者 程倩)

聲明:本公號原創文章謝絕媒體轉載。如經授權轉載,請於文章開頭註明「來源:三門峽日報微信公眾號(ID:smxrbweixin)」。

策劃:焦森森 李海峰統籌:李鵬責編:師寶華

新聞熱線0398—2981057

法律顧問:河南宇萃(三門峽)律師事務所

趙雙良 胡 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門峽日報 的精彩文章:

姐妹十人 同台走秀/戲曲進校園 萌娃過大年

TAG:三門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