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阿司匹林是心臟救命葯,但醫生說這些吃法都是錯誤的!

阿司匹林是心臟救命葯,但醫生說這些吃法都是錯誤的!

老楊與我爺爺是戰友,他有高血壓,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有一次爺爺請老楊到家中做客,得知老楊最近經常頭昏,胸痛不適,我讓其吃點阿司匹林,可以預防血栓。

但是萬萬沒想到,兩周後,一個病人突然衝進了急診室,他對醫生說,醫生,我不行了!

而這個病人正是老楊,他跑到急診科看病,是因為胸痛突然加劇,老楊以為是心臟病作怪,

所以他迅速含服了硝酸甘油,平時幾分鐘之內就緩解了,但這一次,恰恰例外!

老楊感到了死亡的恐懼,好在離醫院不遠,他得以迅速趕到醫院,急診醫生在接診老楊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也是冠心病,老楊胸痛劇烈,讓醫生想到了冠心病里最嚴重的一種類型,那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於是一場爭分奪秒地拯救行動開始了!

可是當檢查完善的時候,急診醫生又目瞪口呆了!

無論是心電圖還是心肌酶,都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老楊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心內科醫生也跑來急會診,通過詳細的問診和體格檢查,也不考慮是心絞痛發作!

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

老楊起病那天剛好我值班,接到急診科的求助電話,我很快見到了老楊,從老楊的癥狀、體征來看,我開始覺得,他的胸痛,似乎與消化道疾病密切相關。

老楊住院後,我為他完善了很多檢查,最終是胃鏡揭開了罪魁禍首,導致老楊胸痛的真兇,竟然是一片小小的阿司匹林!

沒錯,一片阿司匹林粘附在老楊的食管壁上,並導致了嚴重的食管損傷,醫學上,食管損傷是可以引起胸痛的,病人最明顯的感覺,胸痛往往位於胸骨後,不過嚴重的時候,可表現為劇烈刺痛,疼痛可放射到後背、胸部、肩部、頸部、耳後,有時酷似心絞痛。

當然,癥狀因人而異,除了胸痛之外,藥物導致的食管損傷還可以引起吞咽疼痛、吞咽困難、燒心、反流、噁心嘔吐甚至嘔血、黑便。

藥物對食管的損傷如此嚴重,按說吃藥時應該小心翼翼,但實際工作中,醫生碰到的類似病例卻越來越多,比如去年一年,我就碰到了十例,更讓人無法想像的是,其中三例還是病人在住院期間發生的,如果認真研究其中緣由,我們不難發現,無論醫生還是患者,對於口服藥物可能對食管帶來的影響,並沒有足夠重視!

很多患者無知者無畏,而因為醫生的疏忽才導致的併發症,實在太不應該。

所以我認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在為病人開口服藥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藥物在消化道的吸收過程,如果你自己都不了解,又怎麼能更好地指導患者正確服藥?

第一,藥物的消化道之旅。

某些舌下含片、口腔黏附片、胃內漂浮片及分散片、腸溶片及腸溶膠囊、結腸靶向製劑、直腸栓劑及灌腸劑,其實都是通過消化道吸收的,雖然給葯途徑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通過消化道的吸收,藥物最終都進入了血液循環而發揮作用。

在這些藥物里,應用最廣的就是口服藥物,我們都知道食物在消化道里不僅受到物理消化,還要接受各種消化酶的化學消化,當然,藥物口服後也不例外。

先來說說口腔之旅,口腔作為給葯的一個途徑,越來越受到重視,口腔黏膜總面積約200cm^2,口腔黏附片及舌下含片都可以通過口腔的頰粘膜和舌下黏膜直接吸收,這種吸收方式的優點是避免了藥物的首關效應。

所謂首關效應是指某些藥物經胃腸道給葯,在尚未吸收進入血循環之前,在腸粘膜和肝臟被代謝,而使進入血循環的原形藥量減少的現象。

舉個簡單的例子,硝酸甘油是醫學上使用很普遍的一種藥物,廣泛用於冠心病患者,它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舌下含服,雖然直介面服也能完全吸收,但是通過肝臟時,90%被谷胱甘肽和有機硝酸酯還原酶系統滅活,而舌下含服,藥物可以直接由口腔粘膜吸收進入上腔靜脈,再到體循環,不經肝臟就可發揮療效,因此吸收時間更短,藥物濃度更高,效果也更好。

食管之旅,藥物通過口腔進入食管,一般5-15秒就可以通過整個食管,體位不同,速度會有差異,比如站著口服藥物肯定比躺著口服藥物通過食管的速度要快,和食物一樣,食管只是作為一個運輸管道,食管平滑肌也不具有吸收功能,所以藥物很少在食管吸收。

胃之旅,大部分口服藥物進入胃內後都會分散和溶解,因為胃內的值約為0.9-1.5,所以某些酸性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很多人經常有這樣的疑問,藥物究竟是飯前服好還是飯後服好?除了藥物會不會傷胃外,食物對藥物的吸收也有影響,一方面食物會影響胃的排空,另一方面,食物可以影響到藥物的分散和溶解。所以任何一種藥物的口服都有著時間上的要求,如果不懂一定要及時諮詢醫生和查看藥品說明書。

小腸之旅,小腸黏膜擁有很大的表面積,不僅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場所,也是藥物吸收的主要場所,事實上大多數口服藥物主要在小腸中上部進行吸收。

像臨床上使用比較廣泛的腸溶製劑或膠囊,事實上都是為了避免藥物在胃內酸性環境中被破壞,確保能在小腸內充分溶解釋放,發揮作用。

大腸之旅,藥物通過小腸進入大腸,大腸主要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對藥物的吸收要差很多,但腸道內有很多細菌,藥物可以被其分解,最終只有極少量的藥物和代謝物被吸收。

第二,干吞藥片為什麼有可能損傷食管?

如果能夠了解口服藥物在消化道的整個過程,我們就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測,雖然食管平滑肌不具有吸收功能,但是食管卻存在三個狹窄,某些患者如果吞食了體積較大的片劑或膠囊,那麼藥物很有可能黏附在食管壁上;還有一些患者,本身就有食管器質性疾病(比如食管憩室、食管狹窄、食管裂孔疝等)或者食管功能障礙,這些都可能導致藥物黏附在食管壁上;我們都知道站著服藥比躺著服藥藥物更容易通過食管,所以不正確的服藥方式,比如服藥時飲水較少,干吞藥片,服藥後立刻躺卧或躺著服藥也有可能導致藥物黏附在食管壁上。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更易發生藥物性食管損傷,老年人往往有很多基礎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他們往往每天要口服很多藥物,一旦服藥方式不對,發生藥物性食管損傷的概率就會增加;老年人易患心肺疾病,食管被硬化扭曲的主動脈及擴大的心臟壓迫,容易出現狹窄;一項對年齡在80歲左右人群的研究表明,約63%的老年患者有吞咽困難,老年人在吞咽片劑和膠囊的過程經常是不完全的,在咽部就出現藥物和送服的水分離,導致「干吞」現象,再加上老年人身體敏感性下降,即便藥物已經停留在食管里,早期可能也不會有什麼異常感覺,等到有感覺的時候,病情往往已經很嚴重了。

我之所以一直對老楊存有愧疚,就是作為一名醫生,我們在告訴病人該服哪種葯的時候,卻沒有告知該如何服藥,如果當時我能夠告訴老楊正確的服藥方式和藥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悲劇應該會避免,畢竟藥物性食管損傷與服藥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

不正確的服藥方式會導致藥物不能快速到達胃內,一旦黏附在食管壁上停留時間過長,就可能導致食管黏膜損傷,輕者是糜爛,重者就是潰瘍、出血甚至穿孔!

所以藥丸雖小,但是從進入食管的一瞬間開始,危險就已經成倍增加,研究發現,細胞毒性藥物(如氯化鉀、非甾體類消炎藥、洋地黃藥物、奎尼丁及氟尿嘧啶等)和高酸性藥物(如強力黴素、四環素、土霉素、硫酸亞鐵及維生素C片等)更容易導致藥物性食管損傷。

第三,如何預防藥物性食管損傷?

在服藥之前的一段時間,如果已經出現吞咽困難的癥狀,這個時候應該警惕食管是不是出現器質性疾病或功能障礙,最好到醫院排除病變後再服藥。

服藥姿勢要正確,最好取立位或坐位,切忌不要躺著服藥;服藥應確保充足的飲水量,切忌不要干吞藥片;服藥後不要立刻躺下,至少觀察10分鐘以上再躺下休息。

不要隨意改變藥丸的包裝,比如膠囊製劑不要去膠囊服用,糖衣片不要壓碎服用,失去包裝的藥物顆粒,更易黏附食管壁,過高的藥物濃度,更易引起食管損傷。

老年人和兒童在服藥的時候身邊一定要有人幫助,可以幫忙核對服用藥物的量、方式、時間是否正確,如果需要口服多種藥物,最好分開來,避免一次性服完。

服藥期間應該密切觀察有無胸痛、燒心、反流、吞咽困難等癥狀,如果出現,應該及時就醫,避免病情拖延或加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原創故事會 的精彩文章:

長期嚼檳榔會引起這四種疾病,醫生說這三類人一定得戒掉!
五種抗生素能殺滅胃內幽門螺桿菌,醫生說這三類人一定要吃!

TAG:醫學原創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