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樣的《舌尖三》活該豆瓣4.3,拍得再辛苦也洗不白!

這樣的《舌尖三》活該豆瓣4.3,拍得再辛苦也洗不白!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三》,豆子扎紮實實的從雞年等到狗年。

可是,豆子興奮的打開電視機——

發現全是鍋和灶……美食呢?!!

小豆子又連著看了好幾天——直到看著魚腥草補心手工口紅依次登場,終於忍不住對著電視機大喊:

這尼瑪真的是《舌尖上的中國》,不是中央七套農業致富經???

——滿身硬傷的舌尖三——

有了舌尖一、二珠玉在前,舌尖三真的備受期待。

但是今年的舌尖三,作為一部紀錄片,真的渾身硬傷。

內容、製作、文案,都是毛病。

(豆瓣評分每刷每低)

先說說內容。

《舌尖上的中國》,其實名字的定位就很好,美食和人文的結合,兩個方面都是很吸引人的。

舌尖上的中國一,從美食生長、製作之中發現鄉土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二,以各種感情為紐帶,談中國美食,比如思鄉、傳承……都是很好的主題。

舌尖上的中國三,名字起的都特別酷:器、宴、養……能說一個字決不說兩個字,一個字之後,什麼都靠猜。

(所以,前幾集都沒有講「食」??)

分集之間,字與字聯繫起來,完全看不懂第三季的邏輯。

這分集劇情都是怎麼安排出來的?

組合一起,您到底想說什麼呢?

這樣大音希聲的設計,豆子也是可以理解的,既然凝練,就意味著內涵很豐富,可以發散的內容很多。

畢竟大而抽象的一個字,基本上可以囊括世間萬物。

這就要求製作者能有的放矢,中心突出的表達自己。

但是舌尖三,整體上不知所云,分集里更是亂七八糟,更別提每集不停出現的知識錯誤。

每一集講過去,都是一片混沌:這到底是想說啥?

是啊,豆子也想知道,講老師傅拜師收徒是圖啥,姑娘們用淘寶套裝自製口紅又是圖啥?

作為一部紀錄片,知識錯誤多到觀眾玩起了一起來找茬,也真是丟人吶……

更別提作為一檔備受關注的紀錄片,每一集總有過多單調的大特寫大景深鏡頭,需不需要都用特寫鏡頭效果……

直接結果就是讓人眼花繚亂卻絲毫不覺得「好吃」。

(嚇得豆子猛擦眼鏡)

「不好吃」,是對一個美食紀錄片最大的否定!!

花里胡哨的東西玩的太多,對於美食的電視表達,最終效果竟然還不如天天飲食。

這裡著重提一下第二集——《香》,和分集導演黃鶴。

45分鐘里,聲畫不能對位的部分太多。

8分30秒起,開始講潮汕地區的捕魚和夜市。

一分半以後,又開始說家鄉。

所以捕魚和夜市是來湊時長的嗎?這和「香」又有什麼關係?

45分27秒開始,鏡頭一片漆黑,一直到45分50秒……尷尬的彷彿卡帶了。

(我眼前的黑是什麼黑?!!)

這樣專業的水準,讓豆子不禁懷疑,這位導演莫不是江南皮革廠的廠長轉業。

——美食、旋律、情懷、商業的一鍋亂燉——

反覆研究以後,豆子發現:別看舌尖三內容上一盤散沙,其實核心元素都到的很整齊。

如果不是製作者用了過於笨拙的方式,就是他們太需要刻意凸顯這些核心元素。

這部紀錄片已經脫離《舌尖上的中國》想要表達的內核,更像是在商業訴求和宣傳旋律插播美食和雞湯的宣傳片。

(八星八箭鐵鍋,只賣998)

舌尖三中,有意無意的展示著宗族尊卑的「古風」和中藥進補的「傳統」。

一切都以「傳統」為「精髓」。

手工的就是最溫暖的,古老的就是最有價值的,原始的就是最珍貴的。

下崗大媽如何通過煎餅果子再就業,四川女婿怎麼放棄醫生事業跟著丈母娘學麻辣燙。

食物被淡化了,人被直接推到了台前。

一切讓一切都顯得過於刻意。

或許主創也覺得刻意,才試圖用沒完沒了的「知音體」稀釋這種空洞,又或許這一波製作者從一開始就錯誤的理解了《舌尖上的中國》這個大IP的真正內核——從頭到尾的「知音」式解說讓人不寒而慄。

解說中的知識性錯誤都不吐槽了。

銜接和抒情的部分前言不搭後語,毫無邏輯,比比皆是。

大概文案老師都是世間清新脫俗的蓮花男女,只講感情不講邏輯。

可觀眾朋友們不是啊,所以我們尬啊。

現在豆子聽到「大自然的饋贈」「美食的溫度和溫情」這樣的結構都不寒而慄。

不講邏輯的情懷都是無病呻吟!!

更何況,一部紀錄片,並不需要那麼多無謂的抒情。

身負記錄與傳播的責任,難道不應該再作品中向觀眾傳播科學飲食、健康生活的觀念嗎?

既然有機會面對前過觀眾,科普一下身邊最熟悉的食物製作中經過了哪些成分變化,對身體和生活有什麼影響,甚至隨意一提平時烹飪中常見的誤區,都有可能一點點的改變中國人的飲食觀念。

豆子看到的舌尖三,是一部濫用情感、不負責任,毫不珍惜自己的表達機會的紀錄片。

白白的消耗著全國觀眾的關注和數年內的紀錄片前人辛苦積累的信任。

這樣的《舌尖三》,活該豆瓣4.3,拍得再辛苦也洗不白。

GIF

(真?舌尖上的痙攣!)

——我們到底想看到什麼——

你們一定不懂,眼睜睜的看著《舌尖三》把舌尖上的中國拍成舌尖上的痙攣,豆子的心有多痛。

(令人驚艷的舌尖一)

明明我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現代視角解讀飲食文化不好嗎?科學有趣怎麼就不能和古典結合了呢?

給別說除了向後看,不提田園牧歌,還有那麼大一片天地可以向前展望,那也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啊!

小豆子隨便發散了一下,如果還有《舌尖上的中國》,我想知道我們最優秀的水稻品種是什麼?那該是代表我們國家幾十年來農業科技的驕傲。

袁隆平爺爺的雜交稻上了誰家的餐桌?它又是什麼味道?

工業生產,工業收割,千里麥田風翻浪,再無農人擦汗忙,這難道不是舌尖上的中國?

外賣行業的飛速發展,給多少白領、學生等三餐帶來更多的可能?讓多少餐廳的收入增長?

隨處可見的外賣小哥,他們的三餐又是怎樣的?這難道不是舌尖上的中國?

基礎建設的完善帶來了快遞行業的崛起,世界各地的食材是如何新鮮到達中國家庭的餐桌?中國特產有是怎樣走到外國?這難道不是舌尖上的中國?

華人廚師是怎樣走遍世界?優秀的廚師們如何將中餐創新推向市場?又有多少各國菜式進駐中國城市?

夜色如水,霓虹燦爛,當代的中國人是如何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多元美食中國。這難道不是舌尖上的中國?

(最喜歡舌尖二的這一幕,滿滿的宗師感)

豆子多麼慶幸,真正的飲食中國比《舌尖三》團隊眼裡的廣闊的多。

舌尖上的中國,起點在舌尖,落腳在中國。

放下無病呻吟,沒話找話的矯情。

舌尖上的中國,也該是奔著更好的日子去。

回復「我要吃豆粉」

加入劇逗社粉絲群一起看電視吧!

今日小豆子

上一篇豆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劇逗社 的精彩文章:

被《中餐廳》抄襲的原版《尹餐廳》,第二季9.7分強勢回歸!
狗血老套但根本停不下來!《小美好》《舊時光》之後,它最甜!

TAG:劇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