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 綿延數千年的中醫歷史上,中醫書籍浩如煙海,古人曰:「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與醫書為友,與醫書為伴,在好醫書中行走,讓我們和「中醫家」一起感受千年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先賢醫案的精妙入微,聆聽當代明師的諄諄教誨,為萬千中醫人和中醫愛好者開啟一扇善讀之門,此謂之「每周一縷書香」之 初衷:立命守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寄望百載,中醫中興。

? 沏上一壺清茶,在縷縷輕霧中捧起一本醫書,縱橫開闔,品味著理法方葯,品讀每一個醫案。半日臨證,半日讀書,書香悠悠,茶香繚繞,這種溫馨的感覺,可好?

(本欄目在中醫家APP內每周周一首發,周二中醫家公眾賬號可見,再次日各大平台可見,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醫家」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中醫家)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導 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言: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金元時期,湧現了發揮經典各有創見的四大醫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即所謂的金元四大家。有人說,金元四大家是中醫學術的發展,各家爭鳴愈顯博大;也有人說,金元四大家是中醫學術的衰落,流派紛繁,莫衷一是。到時該如何評價金元四大家?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本期中醫家《每周一縷書香》為大家推薦元末明初醫家李湯卿所著的《心印紺珠經》,李氏雖為河間傳人,但不拘門戶之見,明《素問》之理,宗仲景之法,融合劉、張、李三家之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其書言「融會諸家之說,議論頗為純正」,可資諸君參考。

《心印紺珠經》全書分上、下兩卷,共九篇,上卷包括原道統、推運氣、明形氣、評脈法4篇,下卷包括察病機、理傷寒、演治法、辨藥性、十八劑5篇。在《原道統》篇中,李湯卿闡述了自己對醫學源流發展的獨特見解,通過脈絡圖的形式清楚地表達了「道本一源,派分三歧」,即:醫道之源由伏羲、神農、黃帝始,後續於岐伯、仲景,再傳於守真、子和、東垣,三人各有所長,子和法為「霸道」,東垣法為「王道」,河間則「二者相兼,取其中道」,學明三法,醫歸一理。對於我們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歷代各家學說,也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作者簡介

李湯卿,元末明初醫家。約生活於十三四世紀間。與劉完素三傳弟子王青字約略同時。學宗劉完素、張從正,尤重經絡及運氣學說。創十八劑(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溫)。於病證立名,不循舊說。撰《心印紺珠經》兩卷。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心印紺珠經序

范文正公有曰:達則願為良相,窮則願為良醫。良相,深乎道者也;良醫,明平理者也。相以道統國政,所以能成天下致治之化也;醫以理察民疾,所以能成天下延齡之生也。道者何?吾儒修己治人之道也。理者何?吾儒觀天察地之理也。相深乎道,則能漸行仁摩義,移風易俗,使天下萬民安;醫明乎理則能釋縛脫艱,全真導氣,使天下萬民壽。為相不知道,則政化不修,紀綱不正,豈能為民之父母哉?為醫不知理,則標本不明,陰陽不審,豈能為人之司命哉?

相也,醫也,匪儒弗克行也。醫而不讀《素問》,猶儒而不知《易經》;醫而不讀本草,猶儒而不知史書。不窮《易經》,則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若雲之蔽月矣;不閱史書,則古今治亂之跡、賢愚得失之事若霧之掩日矣。不明《素問》,則造化運氣之微、經絡標本之妙昧而不知;不觀本草,則寒熱溫涼平之性、酸苦甘辛咸之味茫然而罔識。

儒有道統,醫有源流。周孔之道,惟顏、曾、思、孟四傳焉。孟子歿後,其傳泯矣。軒岐之法,惟長沙太守一人焉。仲景歿後,其法訛矣。寥寥千載之下,能續儒之道統者,程朱二先生而已;能繼醫之源流者,劉張二先生而已。程朱既出,則周孔之道煥然而復明;劉張既出,則軒岐之法截然而歸正。程朱既可與孟子為派,劉張亦可與仲景為像。嗚呼!學儒而不遵程朱,異端之學也;術醫而不宗劉張,非正之術也。

予家祖儒醫,乃東平青字王太醫口傳心授之徒也。有李君湯卿者,同其時焉。蓋守真先生,金朝人也,初傳得劉君榮甫,再傳得劉君吉甫,三傳得陽坡潘君。東平王公,實吉甫之門人也。予父既襲祖術,又受業於李君湯卿之門,而得傳心之書九篇。其論本諸天地之造化,其法源乎運氣之陰陽,推之可以應萬病之機,卷之可以為寸心之訣。拗幼而學儒,長而學醫。理之未明,由儒而後始明;術之未精,由儒而後始精;道之未行,由儒而後始行。因披玩是書,力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頓知法無定體,應變而施;葯不執方,合宜而用。蘊諸中,形諸外,雖未能如響之應聲,鼓之應桴,萬舉萬全,百發百中,亦嘗活人於枕席之上多矣。予恐其服膺久而忘也,輒自暇日錄之於書,以俟知者。

故曰:父母有疾病卧於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事親者,不可不知醫。先覺之言,豈欺我哉!吁!苟能為醫以造乎精微之理,則猶為相以闡夫正大之道。治病有法,治世有方,此其所以為良相、良醫也。

儒醫後進朱?好謙再拜謹書


刊心印紺珠經序

予在內台時,有遺以是書者,異其名,取而閱之,醫書也。終閱之,乃朱好謙氏世承家學,採集《素問》、本草及諸名家諸書而成編者也。其論醫道統系,則嚴夫王伯之辨;其論氣運與夫寒暑等劑,則悉夫理治之原。非熟究諸書,深探《內經》,而卓有定見,不能類粹若此,真醫家之指南也。

予歷仕途,每攜以從,雖燕粵殊方,寒燠異氣,凡有感冒,按劑治之輒效。去秋入閩邵武,萬山叢郁,風氣蘊毒,未幾病疸。胗視者云:「此脾客積熱,感濕而成。」因命醫生李榮檢劑服之,遂爾獲痊。榮跽而請曰:「閩土氣偏而病濕,民命殊脆。此書世所罕見,而備諸方劑,多合閩民之病,盍刻之以濟惠下民?亦仁政之一也。」予曰:「諾。當謀刻之。」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客有在座者笑曰:「閩人尚鬼而遠醫,子之刻是書也,直弁髦耳,民無庸也。」予曰:「君子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視民之有疾而弗以救者,忍也;逆民之無用而弗以傳者,隘也。予病夫忍與隘也,是故將刻之也。」客復笑曰:「有是哉,子之遷也!閩之民久病於賦,乃今復有意外之徵,殆將刳骨而竭其髓也。子之為政,不求諸彼而顧,急夫此,何也?」予曰:「民之困於賦者,存乎政;民之困於病者,存乎醫。治賦貴緩,而治病宜急。求之政者,予既與民去其甚而安之矣,求之醫者,予又可坐視也?是二者皆民命也,固並行而不可缺焉者也。」客俯而思,久之,起而謝曰:「是宜刻之,是宜刻之。子非迂,而予非忍與隘也。」

遂即原本,命榮督工翻刻郡齋,以與民共焉。

明嘉靖歲壬寅閏五月望

當塗陽川邢址書於郡齋之碧玉堂


原道統

大哉醫乎!其來遠矣!粵自混沌既判,洪荒始分,陽之輕清者,以氣而上浮為天;陰之重濁者,以形而下凝為地。天隆然而位乎上,地隤然而位乎下。於是陽之精者為日,東升而西墜;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隱。兩儀立矣,二曜行焉。於是玄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黅氣際空,土始生也。五行備,萬物生,三才之道著矣。是以惟人之生,得天地之正氣,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天有陰陽,人有氣血;天有五行,人有五臟。

蓋葛天氏之民,巢居穴處,茹毛飲血,動作以避其寒,陰居以避其暑,太朴未開,何病之有?迨夫伏羲氏占天望氣而畫卦,後世有《天元玉冊》,目為伏羲之書者,不知上古之時文字不立,斯書何以而作也?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厥後本草興焉。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與岐伯天師更相問難,上推天文,下窮地理,中極民瘼,《內經》自此而作矣,此經既作,民之有疾,必假砭針以治其外,湯液以療其內。厥後太朴散而風化開,民務繁而欲心縱,災 多端,非大毒、小毒、常毒、無毒之葯,弗能蠲矣。

醫之大原,《素問》一書而已矣。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間推原運氣之加臨,闡明經絡之標本,論病必歸其要,處治各得其宜,井然而有條,粲然而不紊,若《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常政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數篇,乃至精至微之妙道,誠萬世釋縛脫難,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之大典也。軒岐以下,代不乏人,扁鵲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皇甫士安次而為《甲乙》;楊上善纂而為《太素》;如全元起之解,啟玄子之注,所謂源潔則流清,表端則形正。

歷代之明醫也,獨有漢長沙太守張仲景者,揣本求源,探微賾隱,取其大小奇偶之制,定君臣佐使之法而作醫方焉,如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論傷寒無汗為表實,傷寒自汗為表虛。表實者當發汗,不可服桂枝;表虛者當解肌,不可服麻黃。至於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等證,無汗者用以大青龍湯,有汗者投以桂枝麻黃各半湯,真千載不傳之秘,乃大賢亞聖之資,有繼往開來之功也。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漢唐以下,學人豈不欲涉其淵微之旨?矧《內經》之理深幽,無徑可入也。如巢元方之作《病源》書,孫思邈之作《千金方》,辭益繁而理愈昧,方彌廣而法失真,《內經》之書,施用者鮮矣。及朱奉議宗長沙太守之論,編《南陽活人》之書,仲景訓陰陽為表裡,奉議解陰陽為寒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其活人也固多,其死人也不寡矣。

大哉,守真之劉子乎!《要旨論》、《原病式》二書既作,則《內經》之理,昭如日月之明;《直格》書、《宣明論》二書既作,則長沙之法,約如樞機之要。如改桂枝麻黃各半湯為雙解散,變十棗湯為三花神佑丸,其有功於聖門也不淺矣!同時有張子和者,出明《內經》之大道,續河間之正源,與麻知幾講學而作《儒門事親》之書,乃曰∶吐中有汗,瀉中有補,聖人止有三法,無第四者,乃不易之確論,至精之格言,於是有劉、張之派矣。若東垣老人,亦明《素問》之理,亦宗仲景之法,作《濟生拔萃》十書以傳於世,是以有王道、霸道譬焉。明脈取權衡規矩,用藥體升降浮沉,知此則可入醫道矣。

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又曰: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心印紺珠經》述評

在浩如煙海的中醫學古代典籍中,有相當多的著作並不為人們所熟知,而這些著作又都曾為中醫學的發展和進步作出過一定的貢獻。科學地認識和發掘它們的價值,對於深入研究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學史,進而達到以古鑒今的目的,還是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心印紺珠經》便正是一部這樣的著作,筆者即就此書的情況作如下簡要論述。

一、《心印紺珠經》考略

我們熟悉的醫學典籍諸如《傷寒論》、《溫病條辨》、《證治準繩》等等,所署的書名都具有簡明易懂的特點,而《心印紺珠經》則與之全然不同。「心印紺珠」之名,不但有來歷,而且有寓意。「心印」為佛教禪宗語,謂不用語言文字,而直接以心相印證,以期頓悟。用以冠醫書之名,想必是為了醒示學醫者要以領會醫理實質為重,而不要死學死用。「紺珠」的典故則出自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上的「記事珠」:唐開元間宰相張說有紺色珠一顆,或有遺忘之事,持弄此珠便煥然明曉,因名記事珠。後因以比喻博證,而這也正是《心印紺珠經》的一個主要特點。

歷代的醫類書目對此書的記述內容不多。其中,《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零五·子部醫家類存目二十二》有如下記錄:「心印紺珠經二卷,明李湯卿撰。湯卿不知何許人。是書為嘉靖丁未嘉興府知府趙瀛所校刊。上卷,曰原道統,曰推運氣,曰明形氣,曰評脈法;下卷,曰察病機,曰理傷寒,曰演治法,曰辨藥性,曰十八劑。融會諸家之說,議論頗為純正。惟以十八劑為主,而欲以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溫數字賅之,未免失之拘泥。」

而其他的書目,如丹波元胤的《中國醫籍考》、王重民的《中國善本書提要》等,則均以《四庫全書總目》為準,摘有相同的內容。今人余瀛鰲、傅景華主編之《中醫古籍珍本提要》對該書的作者卻有如下的不同看法:「《心印紺珠經》,李湯卿撰(或題羅太無撰或朱?撰),元末醫家。約生活於十三、四世紀間。」筆者考證《中國醫籍考》卷五十三之方論三十一,有:「《羅氏知悌心印紺珠》一卷,佚,……,錢曾曰:羅知悌心印紺珠一卷。知悌字子敬,號太無先生。集六散三丸十六湯,以總持萬病,意在康濟斯民……」此書與李湯卿的《心印紺珠經》名同實異,且已亡佚。而另以朱?為著者的說法則無據可查。

李湯卿的生卒年月及事迹無可考,有關於他生平的記述實際上都出自於朱?的序文及對於該書內容的考證。據朱?序文雲,其祖曾與李湯卿同學於東平王太醫之門,其父既襲祖術,復受業於湯卿,「而得傳心之書九篇」,即此書也。序中又稱,金代劉河間之學,初傳於劉榮甫,再傳於劉吉甫,而東平王公則吉甫之門人云雲。由是可知本書作者李湯卿及其師承,系不為世人稔知的河間學派傳人。其生活時代大致在元明之際。觀其書首篇「原道統」中稱李東垣為「元初人」,則是明代人的口吻。

據查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所編《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該書的版本有: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年)當塗邢址福建重刻本;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年)趙瀛據江州陳守義藏本所刊刻本;明嘉靖刊本;明刊本;抄本。另外還有明李榮輯錄的《心印紺珠經·二難寶鑒》合刻本,為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年)碧玉堂刻本。其中,趙瀛刻本為後世研究《心印紺珠經》的藍本,該本為兩淮鹽政采進本。排版為十行二十字,板框為20.5×13.6cm,卷內有「朱子環永之印」、「徽國公裔」等印記。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二、《心印紺珠經》的寫作特點與主要內容

《心印紺珠經》分上、下兩卷,列原道統、推運氣、明形氣、評脈法、察病機、理傷寒、演治法、辨藥性、十八劑九個章次。全書內容以《素問》、仲景為宗,而兼取金元時期北方三大醫家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之說。「明《素問》之理,宗仲景之法」,融合金元劉、張、李三家之長為本書之著述特點。

在原道統篇中,李湯卿對歷代醫家包括傳說中的伏羲、神農、黃帝以及後世的扁鵲、張仲景、劉完素、李東垣、張子和等作了逐一的介紹與評價,進而闡述了自己對醫學源流發展的獨特見解,並通過「道本一源,派分三歧圖」清楚地表達出來,即:中醫真傳由伏羲、神農、黃帝始,後續於岐伯、張仲景,再傳於劉完素、李東垣、張子和並各有所長,實則仍為一理。這反映了李氏的醫學史觀,對醫學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細究其文,可見著者這一思想貫穿於全書之中。在上卷的原道統外的三篇中,李湯卿對《內經》中相應的運氣、臟腑經絡、脈法三個方面的理論內容作了系統的歸納與整理,並用簡明的語言將其條理化。其中,推運氣篇的內容源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素問·六微旨大論》、《素問·五運行大論》諸篇;明形氣篇的內容源於《素問·六節藏象論》、《素問·靈蘭秘典論》、《靈樞·本輸》及《靈樞·經脈》、《靈樞·海論》諸篇;評脈法篇的內容源於《素問·脈要精微論》、《素問·平人氣象論》、《素問·玉機真藏論》諸篇。

在下卷中,李湯卿則更直接把劉、張、李金元三大家的大量著述原樣照搬過來,編次成文。其中,察病機篇即全文移自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之五運主病與六氣為病篇;理傷寒篇則摘自劉完素的《傷寒直格》中的傷寒總評、傷寒傳染論、傷寒六經傳字、里外傷、表裡證、主療諸篇,只是文字上稍有差異;演治法篇中的七方十劑系出於張子和《儒門事親》卷一,即七方十劑繩墨訂一,其後所載之中風、風癇、風寒濕痹、霍亂吐瀉、外傷、內傷、瘧痢、三消、五泄、二陽、咳嗽、膈食、留飲、七疝等十五種常見疾病的辨證和治療,則折衷於劉、張、李三家之間。

此外,上卷原道統篇中的標本運氣歌、尋十二經水火分治、處治、用藥亦見於《儒門事親》卷十四之中;辨藥性篇則以東垣之說為主,其中東垣報使一節即摘自王好古的《湯液本草》卷二之《東垣老人用藥心法》,而東垣諸品藥性一節對於90味常用藥物的性味功效的論述,則出自明清時代廣為流傳的、相傳為李東垣所作的《珍珠囊藥性賦》中《珍珠囊》之《諸品藥性主治指掌》,內容毫無差異。整部下卷即以劉、張、李三家之說為論,與上卷呼應,正是首篇中「道本一源,派分三歧」之觀點的具體表現。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三、《心印紺珠經》對於中醫學的貢獻

1.對於研究醫史及各家學說的意義:本書作者雖為河間傳人,但並無門戶之見,在闡發《黃帝內經》理論的基礎上,對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三家學說加以整理且兼容並收,對於研究河間學派的淵源及金元各家學說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開「逸病」說之先:該書在下卷理傷寒篇中的內外傷辨一節中,有如下論述:「外有風寒暑濕,內有饑飽勞逸,或曰勞役,非也。勞,倦也;逸者,閑逸也。西山記曰,久勞則安閑以保極力之處,久逸則導引以行積滯之氣。」首次明確提出「饑飽勞役」當作「饑飽勞逸」,為中醫病理學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該書於下卷十八劑篇中以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燥)、和、溫分載十八方,當為方劑功用的歸類舉例,應是較早的方劑分類法。《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欲以十八劑統治諸病,實未明其義也。

綜合以上論述,可知《心印紺珠經》刊行的意義正如該書跋中所言:「公曰:古方書多矣,博者病於繁文,約者失於寡要,若紺珠經者,其醫家之捷徑乎!」一部既簡約又明晰的適於醫學入門者學習的中醫學著作,正是對於該書的最準確的評價。

(作者:福建中醫學院 王立子,原文發表於《醫古文知識》2000年03期)


「中醫悅讀會」會員招募

《禮記·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古今中外許多善於讀書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視結交學友,並在討論與交流中同攜共進增廣識聞。應中醫家平台數萬中醫同道漸起之呼聲,於深圳濱海灣畔沙河之堤,聚千冊中醫經典書籍,"中醫悅讀會"遂立。

"中醫悅讀會"肩負傳承傳播中醫之使命,篤行「學習·分享·成就未來」之門徑。

其一,為中醫同道開一扇善讀之門,千冊中醫古籍,自由借閱;

其二,為中醫同道置一處交流之所,陋室常備香茗,暢所欲言;

其三,或迎或請,舉辦中醫書籍作者見面會若干場,從書本到現實,近距離靈魂交流;

其四,深圳卧虎藏龍之地,探尋明師或適逢明師泰斗,必牽手而至,親授"明師公開課",引讀經典之學。

其五,深圳處嶺南福地,依山傍海,中草藥資源極其豐富,攜同道與老葯工登梧桐,攀羅浮,辨草藥,近自然,格物而致知;

其六,程門易立,明師難尋,深知醫路問道之苦,特準備若干寶貴跟診名額贈與勤學之同道……

諸多事項,未能盡述,一言蔽之,為中醫創造聯結,盡矣!

詳情請點擊閱讀:【公益中醫】每年和我們讀32本中醫書,中醫悅讀會邀您一起!

每周一縷書香 | 以心為印可頓悟 醫道源流紺色珠

策 劃:蘇華龍

美術編輯:朱麗莉

文字編輯:陳劍城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醫家又愛又恨的藥物――古代醫家應用附子的經驗
春節後勞累睏乏中醫按穴位緩解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