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義之心,利己之心,你動搖了嗎?
書丨《心》.作者丨夏目漱石
我拿到《心》這部小說時,稍微驚訝了一下。這是一本手掌大的小冊子,字數不過13萬而已。
小說的節奏很慢,很慢。我讀完一半時還不太能搞懂作者想表達什麼。
這樣慢節奏的小說大概不適合這個浮躁的年代,很多人讀到這裡已經想關閉退出了吧。爭奪家產、三角戀、宮心計、自殺……這樣的元素是不是更博人眼球呢?
這些元素,《心》裡面全部都有。但是,這可不是一本狗血女頻小說喲,絕對不是。
《心》可是日本魯迅級作家夏目漱石的名作啊,從1914年誕生至今一直深受歡迎。
這些網文必備元素在大師筆下會展現出怎樣的魅力呢?
這本書的裝幀實在是夠讓人頭疼的,封底的這一段話劇透了個徹底,這個位置我想不看到也很難啊喂。
「先生」是這本書最重要的角色。
上圖中的內容是先生三個主要人生經歷的後兩個:與好友爭奪愛人致使好友自殺,不堪良心譴責最終自殺身亡。
先生出生於一個富裕家庭,不幸年少喪父喪母,被想要爭奪他財產的叔叔欺騙導致他喪失了對人的信任。這便是先生的第一個主要人生經歷。
都是一些自私的人呀,是吧?
利己之心與道義之心的衝突,正是《心》的主要內容。想必這也是書名的由來吧。
被利欲熏心的叔叔欺騙,先生成為了利己之心的受害者。
將好友逼至自殺,先生成為了利己之心的施害者。
在良心譴責中自殺,先生再次成為了利己之心的受害者。
先生在信中說:
當時被叔父欺騙,我無疑深切感受到人的不可信賴。但那只是覺得別人不好,至於自己還是地道的,心裡邊有這樣一個信念:世人如何且不論,反正自己是正人君子。而這一信念由於K而土崩瓦解,自己也同叔父同流合污了。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陡然動搖起來。對他人厭了的我對自己也厭了,於是動彈不得。
道義之心。
利己之心。
你如何選擇?
電影《聞香識女人》中,阿爾·帕西諾主演的退伍軍人有一段著名演講:「Now I have come to the crossroads in my life.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ew, 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It was too dame hard.」
我們都知道如何選擇,但是我們有勇氣選擇嗎?自詡還是正人君子的我們,能一直不同流合污嗎?
先生說:
世人不會有像是從壞人模子鑄出來的壞人。平時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關鍵時刻,就搖身變成壞人,所以也才可怕。
村上春樹的小說《天黑以後》中,立志從事法律工作的高橋,在旁聽了一陣案件審理之後,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
那堵分隔兩個世界的高牆也許並不存在。就算它存在,沒準也只是一道紙糊的薄牆。身體只要往上一靠,說不定就會摔落到那邊的世界去。或者說,那邊的世界沒準早已偷偷鑽進了我們自身之中,只是我們沒有察覺而已。
首先愛上房東漂亮的獨生女兒的是先生。由於被叔叔欺騙後喪失了對人的信任,先生總是對房東和小姐充滿了戒心,懷疑她們對自己另有所圖,因此遲遲沒有表白心意。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K也住了進來。坦率的K對先生說自己愛上了小姐,導致先生失去了先機,最終發生了一系列悲劇。
不難看出,如果先生沒有在年少時經受欺騙,想必也不會對人心存戒心到如此程度,遲遲不肯表白。
不可信任?不是專門說你不可信任,而是大凡人都不可信任。
如果先生對房東和小姐多一些信任,恐怕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所以,希望每一個人在被欺騙之後,仍然能保有信任的勇氣。
偉大作家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既能看透人的內心,又能表達人的內心。
夏目漱石的內心描寫細膩到位,極其微妙的情緒也能清楚表達。
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字我都會讀會寫,怎麼我就組織不出這樣的語言呢?
我之所以摒棄今天的尊敬,是為了明天不必受辱;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為了明天不忍耐更大的寂寞。生活在充滿自由、獨立、自我的現代的我們,作為代價恐怕人人都必須品嘗這種寂寞。
先生這句話中的「現代」指的可是1914年前後,今天讀起來,不是依然覺得很有共鳴嗎?
END
TAG:Nymer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