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最賣命的三支偽軍分別是誰?下場結局如何
原標題:抗戰時最賣命的三支偽軍分別是誰?下場結局如何
在侵略與反侵略的民族戰爭中,向來都存在著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作為被侵略國的國民,卻倒向侵略者陣營,並為之效力,這類人通常被稱為叛國者,而在中國,他們還有個專有的、更直接的名稱——漢奸。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這長達14年的衛國戰爭中,侵略國日本先後在華扶植了偽滿洲國、偽維新政府、汪偽國民政府等叛國偽政權,這些勢力之下亦組織有諸如「皇協軍」「華北治安軍」 「和平建國軍」等名目眾多的部隊,好在如今對這些部隊都有個共同的通稱——偽軍。一般而言,偽軍中多屬投機倒把、渾水摸魚的「騎牆派」,不僅戰鬥力低下,而且也是軍統或中共地下黨重點策反的對象。不過有三支部隊卻是偽軍中的例外,他們雖背景不同,駐地各異,但都在主觀或客觀上為日軍效力頗多,可以說是為侵略者最賣命的三支漢奸部隊。
「黃衛軍」軍統與黃埔軍人之恥
建立於20世紀20年代的黃埔軍校是國共兩黨名將的搖籃,抗戰時期,有無數的黃埔軍人衝鋒在保家衛國最前線,如戴安瀾、左權、謝晉元、孫明瑾等黃埔將領更是為抗戰獻出生命。或許因為湧現出太多英雄與烈士,導致曾經一度出現「黃埔生無一降敵」的傳言。實際上黃埔生也並非鐵板一塊,尤其在民族危亡之際,不少黃埔出身的將領也走上變節附逆的歧途,成為黃埔敗類。曾經活躍於武漢一帶,為日軍甚為賣命的「黃衛軍」就是一支以原軍統人員與黃埔將領組成的偽軍。
「黃衛軍」的統帥熊劍東並非黃埔出身,諸多史料皆載其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筆者在士官學校名錄上未查到此人,故存疑)。熊劍東早年在復興社特務處(即後來的軍統)處長戴笠手下任職,淞滬會戰期間,戴笠在杜月笙的幫助下成立「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熊劍東出任淞滬特遣支隊司令。上海淪陷後,別動隊活動於蘇浙皖一帶打游擊,並於1938年更名為忠義救國軍。熊劍東先後出任常、嘉、太、昆、青、松6縣游擊司令。1939年3月,熊劍東在上海活動時被日軍俘虜,隨後變節投敵,並於1940年12月受命在武漢地區組織一支偽軍部隊。眾所周知,日本為了使其侵略亞洲其他國家的行為「師出有名」,戰爭期間大肆鼓吹「大東亞共榮圈」「大黃種主義」等理論,附逆的熊劍東為迎合討好日軍,將自己的部隊命名為「黃衛軍」,並親自撰文公告其義:「黃衛者,蓋即保衛黃種民族之簡義。今日國際之縱橫捭闔,朝友暮敵。立國世界,既已無法孤獨自保。唯有求之同氣相通,同聲相應之同一種族國家,互謀合作……」。
「黃衛軍」的建軍宣言與日本侵略者保持高度一致,都高舉「保衛黃種」的大旗,熊劍東甚至危言聳聽地說 「如乃不明此義,自相殘殺」,則「恐黃種兩字將成為歷史上之名詞。世界將無有色人種之存在」云云。所言雖荒謬,但在日本侵略軍聽來卻十分順耳。岡村寧次於1941年4月向熊劍東補給800支三八式步槍, 20餘挺輕機槍,以土匪、地痞、潰兵為基礎組建的「黃衛軍」正式掛牌成立,熊劍東自立為軍長。該偽軍建立時下轄3個團,1個特務營,由於人數不多,團以下不設營一級編製,直接由團管轄到連。該軍的參謀長李果堪也是原軍統人員,曾任軍統漢口站站長,後因武漢區的軍統站被日本憲兵隊破壞,含區長李果堪在內,大批特工被捕,隨即變節投敵。此外,「黃衛軍」中的將領還有諸多黃埔生。參謀處處長鄒平凡畢業於黃埔六期,1933年曾參與過長城抗戰,抗戰初期軍銜已升至少將,但不久後因失職事件被撤職查辦,於1941年出逃附逆,被蔣介石下令通緝。鄒平凡的同期同學羅滌瑕任副官處處長,第二團團長王翔龍畢業於黃埔七期,算是鄒、羅二人的學弟。
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後,「黃衛軍」奉日軍之命開赴湖北監利的螺山駐紮,主要任務為協助日軍保衛白螺機場。但「黃衛軍」的首戰就打得十分狼狽。一天傍晚,熊劍東與李果堪正登山閑談時,遭到了一支國軍抗日武裝出其不意的襲擊,儘管熊劍東立即組織「黃衛軍」拚死抵抗,但終因猝不及防而傷亡慘重,參謀長李果堪當場被擊斃,熊劍東也在戰鬥中負傷。此役「黃衛軍」損失頗多,熊劍東帶傷回到武漢,重新整編部隊。出乎預料的是,岡村寧次對戰敗的熊劍東毫無指責,反倒讚賞其「忠勇可靠」,同時還補給他「大正年式山炮四門,迫擊炮十二門,重機槍十二挺,輕機槍三十挺,步槍一千二百支,軍馬十二匹」。熊劍東因禍得福,部隊整編後實力增強了一倍以上,他自任為總司令,鄒平凡升任參謀長,而空出的參謀處處長一職則由黃埔六期生余世傑頂替。值得注意的是,整編後的「黃衛軍」多了一個混成總隊,麾下幹部中又湧現出幾個黃埔小學弟,如機關槍第二連連長李旭初與軍官隊隊長杜柱皆畢業於黃埔十四期,陸軍小學隊隊長李銳畢業於黃埔十六期。
1941年9月,熊劍東率領部隊返回監利,駐紮於楊林山,充實新堤至白螺磯一帶防線。由於偽軍普遍戰鬥力弱,當時的國軍也未將其放在眼裡,得知守衛是「黃衛軍」後,駐朱河的國軍第116師萬福麟部在一個風雪之夜對楊林山發起襲擊。令國軍萬萬沒想到的是,經過整編的「黃衛軍」戰鬥力已大幅度提升,不僅擁有大量重武器,又有日軍策應,更為重要的是這支部隊似乎很為「皇軍」賣命,對付起自己祖國的軍隊來毫不手軟。經過一夜激戰,國軍萬福麟部死傷慘重,被迫撤離。半個月後,萬福麟部再度進攻楊林山,與「黃衛軍」激戰數小時後不支撤退。經此兩戰,熊劍東氣焰愈發囂張,竟於1941年冬季率「黃衛軍」主動向國軍53軍駐地發起進攻。面對漢奸部隊的挑釁,第53軍將士奮起反擊,雙方展開激烈廝殺,一天之內,「黃衛軍」就有3名連長被國軍擊斃,後在日軍的增援下,損兵折將的「黃衛軍」才得以撤回楊林山。但僅隔了一天,「黃衛軍」即配合日軍摧毀了國軍在聶家河的陣地。
在1941年的幾場戰鬥中,「黃衛軍」只有在日軍的策應下才能獲勝,可見其戰鬥力並不高,但因其肯賣命,依然得到了日軍的賞識,決定將其擴編為兩個師,下轄官兵約8000人,槍6000餘支。此後,「黃衛軍」的任務「逐漸轉為對新四軍在湖北的部隊進行掃蕩」。1942年春,熊劍東成立了「黃衛軍軍事學校」,自己兼任校長,主要招收軍官、軍士兩隊學生進行奴化訓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希望汪精衛能幫助其管理在華淪陷區,下令將佔領區大部分偽軍統一交給汪偽政權改編,「黃衛軍」亦在此列。1942年8月,「黃衛軍」奉命改編為偽陸軍第29師,由鄒平凡出任師長。而偽軍事院校的約3000人被熊劍東帶到上海,改編為偽稅警總團,團長為大漢奸周佛海,熊劍東任副團長。這支部隊「由於經費充足,裝備精良,發展很快,在抗戰結束時有1萬多人,成為汪偽最精銳的部隊」。
抗戰勝利後,熊劍東的部隊被軍統所屬的交警總隊收編,熊本人被任命為交通警察第7總隊少將總隊長,不久後投入內戰。1946年8月,熊劍東率部進攻解放軍,戰鬥中負傷被俘,不久後死亡,結束了其可恥的一生。原「黃衛軍」的另一個頭目鄒平凡在日本投降後仍然擁兵自重,先後拒絕了國民政府和中共李先念部的勸降,與漢奸胡蘭成勾結在一起搞了一出「武漢獨立」鬧劇,經過一番博弈後,這個偽政權僅存在13天即垮台,鄒平凡部被國民政府收編,並任命其為「 武漢守備軍」總指揮和暫編第21軍軍長。但國民政府並不信任他,僅隔一個月後,第6戰區命令鄒平凡率部集中漢陽蔡甸拆散改編,徹底削掉其兵權。幾年後,已是光桿司令的鄒平凡落荒逃亡日本。
吳化文部集團型偽軍中的悍匪
與活躍於武漢地區,在日軍羽翼下成長的「黃衛軍」相比,山東吳化文部則屬於偽軍另一類——集團型偽軍。抗戰初期,山東曾是著名的第五戰區,徐州會戰的主要戰場,振奮全國的台兒庄大捷就在這裡打響。但隨著徐州失守,山東到抗戰中後期也成為國民政府權力的真空地帶,同時也是關內偽軍人數最多的一省,其中規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吳化文部。
吳化文是馮玉祥的西北軍出身。1929年,吳化文奉馮玉祥之命在韓復榘軍中任聯絡參謀。中原大戰爆發後,馮玉祥站在反蔣陣營,而吳化文卻跟隨韓復榘投靠蔣介石,對馮反戈一擊。抗戰爆發後,韓復榘因違抗軍令被槍決,吳化文部則被改編為獨立第28旅。從馮玉祥到韓復榘,再到吳化文,他們的軍隊始終都帶著濃厚的軍閥部隊色彩。「吳化文的部隊多來自於魯西家鄉子弟兵,他對待部屬的家長式父兄風格及地緣關係是內部凝聚力的主要來源。」西北軍統帥馮玉祥是有名的「倒戈將軍」,其麾下也出了諸如韓復榘、孫良誠、石友三、吳化文等一干倒戈將領,其中孫、石、吳三人更是突破民族底線,投靠日偽。
徐州會戰後,身為獨立第28旅旅長的吳化文積極收編地方武裝,擴充實力,很快將獨立旅擴編為師。抗戰時期在敵後生存的部隊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極容易與友軍發生摩擦,廣為人知的國共摩擦只是其中一例。當時在山東與吳化文發生摩擦最激烈的當屬東北軍系統的于學忠部,後來吳化文附逆,並為日軍異常賣命,對於學忠部發動兇猛進攻,其根本原因就是積累已久的吳於矛盾。當然,從種種跡象表明吳化文投敵附逆並非偶然事件,甚至可以說是蓄謀已久。1941年,在日軍的「圍剿」下,山東的國軍部隊一度陷入窘境,吳化文對其部隊發表講話:「咱們生活這樣艱苦,八路軍、五十一軍及省政府和咱作對,我一定給弟兄們想個辦法。」這段話不僅是吳化文向部屬暗示準備投敵的證言,同時也能看出其視軍隊為私有的軍閥本質。
吳化文從1942年春開始通敵。當時日軍大舉掃蕩山東國軍,于學忠部遭受嚴重打擊,吳化文此時已和日軍達成默契而作壁上觀。隨著山東國軍勢力日漸式微,日軍已不滿足於與吳化文用暗通款曲的方式合作,他們要求吳化文公開投降,誘降的同時,日軍還對其發動軍事進攻逼迫其就範。吳化文在日軍攻擊下節節敗退,招架不住之時他與重慶政府和軍統取得聯絡,軍統出於對敵偽進行利用的策略考慮,吳化文「接到戴笠類似『曲線救國』的密諭」。不過戴笠與蔣介石這回失算了,因為吳化文並不聽話,他在得到這層保險後,對部下說:「現在我們投靠了日本,將來如果日本打勝了,我們自然無問題。如果中國打勝了,我就拿著這封電報去見蔣介石。」不僅如此,他甚至還預算到將來國共一定會爆發內戰,並說「那時他(蔣介石)如不要我們,咱就去投共產黨去,怎麼說沒有光明前途呢?」
1943年1月,吳化文正式公開投敵,其部被改編為「和平建國軍山東方面軍」,吳任上將總司令,日本人新榮幸雄擔任其顧問。同年4月,吳部改編為第三方面軍。據劉熙明所著《偽軍:強權競逐下的卒子》一書載,吳化文部改編後「兵力約一萬多人,南京除增加軍餉及裝備外,張步雲偽軍也一度編歸他指揮。1944年春,吳部有一萬九千多人,在日本及汪偽政權的全力支持下,成為山東實力最強,又最重要的偽軍集團」。
無論投敵前還是投敵後,吳化文部在本質上都是一支軍閥部隊。一方面,他接受日軍與汪偽的補給援助,積極擴充勢力,另一方面又與國府方面保持聯絡,「騎牆」以便見風使舵。吳化文的部隊雖不像「黃衛軍」那樣從建軍宣言到實際軍事行動都緊跟日軍步伐,但因其與于學忠部積怨甚深,客觀上還是幫日軍拆了國軍的台。吳化文投敵後,矛頭首先就對準了老冤家于學忠。1943年5月,吳部配合日軍共約3萬餘人向沂水、蒙陰間山區游擊根據地大舉進攻,于學忠部奮起反抗,而吳化文部用日本人提供的武器打起昔日的友軍來毫不手軟,戰鬥異常慘烈,「敵我傷亡相當重大」。何應欽在分析形勢的公開報道中稱:「吳逆化文籍敵之攻勢,亦乘機進據山區,目下除吳逆化文部乃拒守山區與我對峙外,已無敵軍部隊。」
其實在吳化文對於學忠部進攻之前,國民政府方面就派李仙洲聯絡吳,李在電文中對他說:「於公為中央大員,似應投鼠忌器,留作他日轉圜之機。」暗示吳應為自己留後路,停止對於學忠部的攻擊。但吳化文拒不接受,「乃協助日軍擊潰於部的周光烈第五十一軍及劉桂堂部,俘虜挺進第二縱隊司令厲文禮等多人,國軍慘敗」。經此一役,于學忠部被迫撤離山東,至此,山東的國軍正規軍全面瓦解,只剩3萬人左右的游擊隊。而日偽軍數量達到了18萬人之多,成為華北偽軍人數最多的地區。不過吳化文趕走了山東的國軍正規軍,在客觀上讓中共的武裝得以更快的在這一地區發展,從1943年夏季到1944年春,中共先後發起三次討吳戰役,俘虜大量吳部人員,繳獲大批武器。
抗戰勝利後,國共矛盾日益激化,儘管國民政府內部一直不乏以漢奸罪審判吳化文的聲音,但出於實際利益的權衡,作為地方實力派的吳化文部還是成為國民政府拉攏收編的對象。與許多投降的偽軍一樣,吳化文部得不到國民政府真正的重用。起初,吳化文的部隊被收編為一個軍,1946年春被降編為第七縱隊,「吳為司令,共一萬八千人,一萬五千支槍」。幾個月後,吳部再次被降編為第二保安總隊,從「正規軍」淪為地方保安武裝。吳化文也意識到蔣介石並非真正信任自己,於是一方面對國府陽奉陰違,另一方面與共產黨取得聯繫。實際上吳化文的猜測沒有錯,蔣介石不但不信任他,並且早想將其除之而後快,起初沒有按李延年等人的建議以漢奸罪審判他,是因忌憚其手中尚握有兵權。1946年夏季,蔣介石密令王耀武,讓他召見吳化文,並以違反軍令罪將其「就地正法」,但因消息走漏,吳化文拒不來見,躲過一劫。1948年濟南戰役打響後,吳化文已決定起義,在對部屬進行一番思想教育後,於9月21日率領兩萬餘人戰場起義,濟南戰役最終以王耀武被俘,山東國軍全部瓦解而告終。
吳化文部被改編為第35軍,先後參與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在戰鬥中,該部減員嚴重,解放軍遂將其與其他部隊進行合併,儘管合編後的部隊還以吳化文為軍長,但已從本質上結束了該部隊私有化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化文離開軍隊,不再掌兵,他本人於1963年在北京病死。
「鐵石部隊」日軍軍官實際指揮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就開始實施佔領東北的侵略計劃,並於1932年扶植偽滿洲國。偽滿雖屬傀儡政權,卻也在名義上擁有自己的軍隊,只是「偽滿軍在日軍的嚴密控制下,與國共之疏離關係,這與關內偽軍和國府或中共頻繁的互動根本不同」。成軍於戰爭末期的「鐵石部隊」就是其中的代表。
「鐵石部隊」的建立與日軍在戰場上日漸惡劣的形勢有很大關聯。1944年末,日軍在太平洋、緬甸、滇西等戰場均節節敗退,損兵折將,為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下村定與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簽訂了「滿華國境地帶治安肅正協定」,其中即有藉助偽滿部隊來維持冀東地區治安,以便抽調出更多的日軍投入戰場的指示。關東軍根據協定命令偽滿洲國抽調其「精銳」部隊進駐河北冀東地區,部隊命名為「鐵石部隊」。這支部隊雖在名義上屬於偽滿政權,但實際上是一支由日本人、中國人、朝鮮人組成的混成部隊。日本華北方面軍擁有實際控制權,部隊中所有軍官里,日本籍的軍官佔1/4。而士兵來源則是原偽滿洲國的部隊,基本上是中國人與少量朝鮮人。
「鐵石部隊」以偽滿軍為底子,其中「鐵血部隊」為騎兵部隊。圖為偽滿洲騎兵隊
「鐵石部隊」之名是根據偽滿的軍訓「鐵石紀律」與「鐵石訓練」而來,該軍的下屬部隊也都以「鐵」字開頭,例如「鐵心」部隊(步兵旅級部隊)、「鐵血」部隊(騎兵旅級部隊)、「鐵虎」部隊(戰車營級部隊)、「鐵輪」部隊(輜重營級部隊)、「鐵波」部隊(通信營級部隊)等。「鐵石部隊」與其他部隊不同之處在於它沒有設立司令部,而是由偽滿軍事部在前線的幕僚機構聯絡部代行其職。部隊的主力為「鐵心」與「鐵血」。「鐵心部隊」的部隊長為日軍少將粟野重義,下轄第26團、第37團及一個騎兵支隊,總人數約8500人;「鐵血部隊」的部隊長由日軍少將岩田訊擔任,其麾下有第47團、第49團兩個騎兵團與一個朝鮮步兵支隊,總人數約2500人,由於以騎兵為主,軍中還有大量蒙古族人。
「鐵石部隊」進駐冀東後,主要用於防範冀東一帶的抗日武裝,期間與國共兩黨的抗日部隊都發生過小規模戰鬥,但始終未取得顯著戰果。之所以將其列入最為日軍賣命的偽軍之一,主要是這支部隊在戰爭期間對日軍的「忠誠度」相當高。從大環境上來看,到了抗戰後期,已有大量偽軍感到風向不對,開始向國民政府或中共的抗日武裝頻頻示好,積極爭取反正投誠的機會,而「鐵石部隊」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沒有出現這類情況,這在偽軍中很少見。當然,從組織結構上看,「鐵石部隊」是一支由日本軍官實際指揮的偽軍,僅憑此點就註定其統領不可能像其他偽軍部隊那樣與抗日政府暗中接洽。但當日本一旦戰敗,部隊失去主心,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頒布「終戰詔書」,標誌著日本在這場戰爭中徹底戰敗,同時也宣告了「鐵石部隊」等偽軍的終結。「鐵石部隊」在一夕之間土崩瓦解,日籍軍官大多投奔了駐唐山的日軍部隊,而中國軍官則開始尋找新的靠山,例如原偽聯絡部少校王化興偕同近30名中國籍軍官率部投靠軍統高參劉夢黎,其部改編為「東北保安獨立支隊」。「鐵心部隊」第26團上校團長劉德溥等人扣留了部隊長粟野重義,先與八路軍取得聯繫,後被國民政府招撫,改編為「榆關先遣隊混成第一旅」。「鐵血部隊」發生嘩變,數十名日籍官兵被殺,部隊長岩田熏逃亡,原偽滿興安軍第49團團長郭文通率部投靠軍統,其部改編為「山海關先遣軍」。
不久後,國共內戰的硝煙在東北燃起,原「鐵石部隊」改編的各部皆投入戰場,最後,基本在遼瀋戰役中被解放軍殲滅殆盡。自此,曾號稱偽滿精銳的「鐵石部隊」及其餘脈徹底灰飛煙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
※1942年後德軍為何發生雪崩式的潰敗?
※日軍特種部隊百餘人即敢進攻八路軍總部
TAG:幸福的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