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離題篇之簡單,或曰給一位讀者的回信

離題篇之簡單,或曰給一位讀者的回信

我知道你是擔心我。

我也覺得簡單而快樂的活法很不錯,但對於我來說,想得太多既不累而且還有樂趣,思考是我的蜜糖,而從你的反應來看,思考似乎是你的砒霜,但願我的判斷是錯的。

我知道你最近似乎對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可能覺得很對很不錯,想推而廣之。

當然,簡單快樂當然是生活的至理,我也認同,但或許是我們的生活差異太大,我所認知的或者迄今為止我所面對的生活是艱難而無常的,求簡單快樂而難得。

某青年導演說過一句廢話:聽過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他卻不說為什麼,我來給答案吧:

首先,不可否認,聽到的大部分道理都是對的,但是,錯就錯在太多人不知道什麼道理適用哪些情況,還沒讀懂周圍情勢,就趕忙抱緊一個看起來最適合自己(一般來說都是由偷懶而選擇其中最簡易的)或者表達方式最為漂亮的人生道理不放手了,抱著一根浮木漂流到底,滑向深淵而不自知,這就是聽過這麼多道理卻還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

把道理用在錯的地方,也是很多多餘的質疑的起點,既造成精神浪費,其結果又很可能造成更大的困惑或混亂。

所以,道理都是對的,但每個人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同,絕少能夠簡單地用一種簡單的道理就可以簡單地指導複雜的人生。

而且,對我來說,精神的活躍是我還存活於世的最大證明,甚至就快沒有「之一」了。如果你說的簡單快樂是要我放棄「想太多」——即思考的話,那麼你的蜜糖於我就真的是一劑砒霜。

雖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那就讓我當一個專職給上帝講笑話的人也不錯,我深信這會是一種貢獻,對上帝,也對人類。

另外,快樂與悲傷,或曰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在我這裡的界限已經有些模糊。

每當我覺得快樂,很快就會覺得悲傷,因為我總會想到:人是會死的,死了就什麼感知都沒有了;

而每當我感到悲傷,我很快就會得到快樂,因為我又會想到:還有悲傷的感知,這證明我還活著。

但是,這麼想又很容易掉入虛無主義的深淵,覺得人終要死,人生虛無,何必想這麼多?不如簡單一點,快樂一些(和你的想法很像對吧)。

(所以,我也自覺:如果拿我的想法去作為任何他人的人生觀,絕對是大而無當,絕對是不負責任。因此,我寫文章只求表達觀點,這是我的私人意願——對我來說把我思考的結果寫出來是一種卸負,我的心會越寫越輕盈,但我不會把我的任何觀點當作我對任何人的建議,而且我認為所有讀者都有自己的思想構建,誰都不是一張白紙,不是我說什麼聽到的人就會去做什麼。而且,我記得我設置的被添加後的自動回復是:我可能會寫些你不喜歡的。在這裡,我重申一遍這句話。)

那麼,怎麼解決人生的虛無感?不想讓人生顯得輕飄飄,就需要用有重量的東西壓住它。

於我,活在這世上,起碼還有兩樣事情在等著我去完成,這兩件事在壓著我的人生:

一個是常態的:寫詩——探索語言能把思想帶多遠。語言是思想的邊界,而讓思想利用語言去擊破語言對思想設置的藩籬則是一件多麼刺激的事啊。

另一件事是一項著述計劃:完成一部《中國詩歌史補遺》,不寫正史,只寫補遺,之前的文章也大致論述過,這本書因為我所設定的寫法,將會耗費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如果你是擔心我的話,那你可以放心了——我既不會因為想太多而不快樂,也不會因為覺得人生虛無而什麼都不做。

你還提到了鄭板橋,他的難得糊塗當然是一種很好的人生智慧,可以讓人活得輕鬆一點,但我覺得這個智慧更適合年紀頗大的人,而不適合還處在想求真求知求美的年齡段的人。因為它更像是一種不計後果的取巧,像是把頭埋進沙子里——不聽不聽,王八念經——就像昨天下午的修仙事件,我朋友圈裡絕大多數人的反應——沒有反應。

或許也並非完全不可取,特別是在經歷昨天下午之後——我想我以後或許也會在必要的時候糊塗一下,但我更會警惕自己,不讓自己在不該糊塗的時候主動犯糊塗。

簡單快樂、難得糊塗,美其名曰順其自然,以不變應萬變,實際卻很容易把人生完全讓位於虛無;美其名曰無為不爭,佛系青年什麼都可以,實際卻經常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如入寶山空手回。

第二次借用自己的詩:

別在臨死前才發現——想像,原來也如此真實;

別在臨死前才發現——怎麼好像過了一場假的人生?

2018-02-2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想 的精彩文章:

TAG:時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