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3:你們想看美食?我偏要給你講故事!前沿觀察

舌尖3:你們想看美食?我偏要給你講故事!前沿觀察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大江南北,此後,《舌尖2》播出,再次掀起收視高峰,引發全球對中國美食的潮湧好評。

而2018年大年初四,《舌尖3》在央視開播後,卻遭到不少網友的吐槽,稱「看完舌尖3,眼耳鼻舌均無感」,有網友甚至稱在片中還犯了一些常識性的錯誤。

截至2月27日中午12點,《舌尖3》在豆瓣上的評分僅有4.1分,遠低於第一季的9.3分和第二季的8.4分。

據官方資料,《舌尖3》一共有8集,主題分別是: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融合。其實單從主題方面,就可以看出《舌尖3》的內容偏向和創新,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吐槽:我是來看錶演的,結果變成聽背景故事的。

01

對方不想拍美食並扔給你一口鍋

《舌尖3》第一集開播,一上來,不講吃的,開始長篇大論說鍋具,食物的鏡頭非常少。不僅講磨刀,還講炒鍋,瓷器,老壇,穿山灶,各種陶瓷器皿等。

節目剛播完,某寶上就有舌尖3同款鍋碗瓢盆,價格不親民,銷量卻蹭蹭往上漲,帶貨能力一流。

其實端上一碗香噴噴的紅燒肉,觀眾不會在意盛它的是鐵鍋還是紅陶流釉方斗,好吃就行,畢竟,這是在拍美食紀錄片,不是工藝紀錄片。這樣如此著墨美食器具工藝,反倒讓觀眾覺得美食價值觀變了,只認貴不認味。

在第一季中,對美食人們沒有多餘的想像,鏡頭只要一上來,就能讓觀眾流口水,觀眾只需要心裡明白,這個好吃就行了,而不必要有雜余的心理負擔。像很多人沒有接觸過的松茸,它確實珍貴,但是放火上烤一烤直接吃,也是非常美味的。想想《舌尖1》里每一個食物的特寫鏡頭,光看著就很滿足了。

GIF

但是《舌尖3》則在美食接觸的心理上給觀眾帶來的多餘的負擔:完成一道美食需要這麼多程序?非得用這個鍋那樣的刀才能做好?工藝介紹十分鐘,美食出場一秒鐘,食物反倒成配角兒,你說觀眾能不累嗎!

02

跑題燉雞湯,觀眾不買賬

續集總是要被拿來和經典比較,被網友批得體無完膚的《舌尖3》到底「錯」在哪?不喜歡的觀眾當然會覺得哪哪兒都是錯的:「你不是號稱國民美食下飯片兒么,你都不上菜還怎麼讓我們下飯?」

確實,《舌尖3》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講解無關的人物故事理念和一些雜七雜八,本是主角兒的食物卻是一閃而過,舉幾個普遍讓網友們口誅筆伐的例子:

在第三集的《宴》中,本來是要介紹湖南平江縣有著百年傳統的宗族宴十大碗。即用十個大碗分別裝十道菜,每一碗菜的菜色和順序都是規矩,樣樣講究。

可是在拍攝中,最後兩分鐘才給看吃的,並且都是離得遠,被擋住,快速被切掉的鏡頭,而前面那麼長時間都是再講舞獅和吃飯的禮儀。由食物為中心偏向人,介紹十大碗變成介紹宗祠家族、儒家禮記等,這不亞於情感倫理劇。

GIF

這並不是說背景文化不好,只是看舌尖的都是一群吃貨,吃貨只在乎吃的是什麼樣,拍個照片好不好看,哪裡有耐心等你上菜呢。

再說第四集《養》里那個煲湯的小姐姐,小姐姐可能有自己的公眾號或網上店鋪,經常喜歡把煲湯心得發表上去。這個在我們看來明顯是做推廣營銷的行為,硬是被節目說成「熱心公益」。

觀眾送走了煲湯小姐姐,又迎來了身患絕症卻每天堅持給女兒做早餐的好媽媽。前一秒還在講述媽媽如何不容易,下一秒媽媽就因為拍照讓女兒餓肚子,人設崩塌有點太快。

最誇張的,是第四集里講的自製中藥口紅?這跟美食又什麼關係?什麼叫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到底是被觀眾抓住了把柄,因為這些「中藥口紅」也被觀眾扒出涉嫌造假,為啥呢?這些製作口紅的所用的瓶瓶罐罐等在某寶上都有同款,原材料都是「三無」產品。這,確定不是微商贊助嗎?

《舌尖3》之所以做到讓觀眾無法舔屏,原因是很多的,第一集主角是各種難以掌控的炊具和打鐵鍋的老爺爺,第三集是尊師重道與文人意趣,第四集是重要養生征服世界,第五集是低配版的感動中國。要知道,我們吃貨是沒有追求,沒有原則的,我們在乎的只有吃!

03

網友:我們的專長就是挑錯

不愛挑錯的觀眾不是好觀眾,況且能挑出央視出品的大IP的錯誤,不得好好得瑟下么?對於節目中出現的歷史和常識性錯誤,觀眾們可是牟足了勁兒。

片中在介紹一條小吃街時這樣說道:「西安的回坊在唐代就已成型,至今還保持著當年的格局。」 可是學過歷史的都知道,西安城牆內以前時皇城,在唐朝時期,這裡還是皇宮城禁地。

另外,西安當地人透露,澄城水盆羊肉才是公認的正宗,而水盆羊肉原本是漢民食物;一碗河南特產胡辣湯,節目組跑去杭州拍攝;鏡頭對著缽缽雞,配詞卻說著麻辣燙;有醫學專家更指出,節目中給痛風病人喝「花膠燉雞湯」,不僅不能滋補,還會加重病情。吃貨能說什麼,只能跟著節目組說:「愛,是最好的調味料。」

看到這裡,觀眾其實也很難感受到節目組他們是真的熱愛美食。在一份未能公開的《舌尖》拍攝內幕里提到:當年《舌尖1》的導演們,沒有任何捷徑,下足笨功夫,從淘寶上一批一批地買中國出版的地理雜誌,這些雜誌最後堆起來,竟有三人高。大致讀完後,他們再分揀,撕書,按地域入冊。在看完這些資料後,找選題變得輕而易舉。而《舌尖3》一直宣揚的,是歷經10個月摸爬滾打做出的精品,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呀。

04

經典續集的創新需要勇氣

都知道,影視界最難拍攝的就是經典作品的續集了,公平的說,《舌尖3》的創作構思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任何優秀作品的續作,都存在著天然的難題:與前者一致,觀眾容易審美疲勞,大膽顛覆,則又可能得罪老觀眾。《舌尖3》主動求變,不能說它沒有勇氣。

就自己在觀看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心理的兩級分化。本身自己平常也喜歡看工藝介紹,看人文歷史,同時自己也是一個吃貨。但是針對舌尖系列,之所以觀看這個節目,不是因為它對背景文化的介紹,也不是想看它呈現的工具,城市,街道,人文故事,就是實實在在的食物。人在吃飯的時候,在享受美食的時候,是不想工作的,不願意做研究的。那在《舌尖3》這個節目中,就給人一種邊享受美食邊學習的壓力。

它雖然突破了固有的美食講述範圍,給我們帶來更加寬廣的視野,這些都是前兩季沒有觸碰到的內容,但是畢竟眾口難調,藝術上的創新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接受。

所以,你對《舌尖3》有什麼看法呢?歡迎文末留言!

─ END ─

編輯:三百兩

圖片:網 絡

湖南大學媒介文化研究中心出品

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滾球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男人必看的6條說話藝術: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麼說
努力 溫柔著對待生活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