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芬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地(上)

芬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地(上)

芬蘭教育被公認為全世界最優質的教育之一,其在OECD組織的PISA測試中整體表現一直名列前茅。芬蘭自2014年發布新一輪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改革,並於2016年8月開始在全國實施新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其中「基於現象的教學」吸引了全球關注,甚至有報道稱芬蘭將取消學科教學。那麼,什麼是「基於現象的教學」?芬蘭到底如何實施現象教學?這些問題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和討論。

「基於現象的教學」,並非將傳統學科打破

「基於現象的教學」被視為新核心課程改革的主導思想,特別重視合作學習環境的創設以及學習趣味的培養。「基於現象的教學」是相對分科教學而言的,是基於生活中的真實現象或話題,融合各學科知識為學生準備的跨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由於是以實際生活中的某個話題或現象作為主題展開教學,因此又稱為「主題教學」。芬蘭《國家課程框架》提出,「從2016年8月起,面向7-16歲學生的所有學校必須在課程大綱中留出一段時間(每年至少一次,持續數周)用於跨學科的現象教學,具體時間長短和次數由學校自行決定」。比如「聯合國」這個話題,涵蓋地理、歷史、語言、宗教、政治、經濟等多個方面;又如「模擬銀行」場景,涉及數學、外語、電腦操作以及人際溝通等技能。學生不僅可以學習相關的學科知識,而且可以鍛煉將知識融會貫通並應用於實際的能力。

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指出,芬蘭課程改革是從「教什麼」到「怎麼教」 「怎麼學」的轉變,「基於現象的教學」方法並非將傳統學科打破,數學、英語、芬蘭語、瑞典語、歷史、美術、音樂、體育等科目照常開設,只是在「基於現象的教學」時,將不同主題涉及的學科知識融合在一起,以跨學科模塊的方式教授,針對同一主題,不同年級設計的內容和難度也是與其課程具體內容相匹配的(見圖1)。

圍繞主題合作教學,對中學師生是一種挑戰

全科教學是芬蘭教育的傳統,芬蘭小學長期以來都採取全科教學的授課方式,因此改革對小學影響不大,只是將以前好的跨學科教學實踐進一步規範化,並在更大範圍內實施。反而是初中和高中受國家課程改革的影響更大。過去,中學開展「主題教學」的實踐相對較少,由分科教學轉向一部分跨學科教學對中學師生是一種挑戰。

2016年8月,芬蘭中小學都根據地方課程和國家核心課程重新制定教學內容,「基於現象的教學」也開始在中學實踐。「基於現象的教學」需要不同學科教師圍繞同一「現象」進行充分溝通、協調、計劃、分工、備課等。在備課階段,相關學科教師在統一目標、現象的背景下進行個性化備課。在課堂教學階段,各學科教師進行「合作教學」,一堂課可能有2-3個甚至更多教師進行協同教學,讓學生對某一現象形成系統性認識。

以「交通」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讀一則關於交通的故事,或者寫一篇關於交通的故事,學生可以做一些自己所在城鎮交通的統計分析(數學),也可以探究不同城市的車輛分布(地理、數學),這種類型的學習關注的是話題本身,並且通過不同學科的融合習得知識。此外,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授馬庫·漢努拉教授特別指出,「現象」的選擇應該充分結合地區特色,比如資源分布、旅遊業、工業狀況等,教師據此結合學生興趣、學習內容、實際條件等選擇適當的主題進行教學規劃(見圖2)。

出台兩大計劃,應對改革挑戰

雖然「基於現象的教學」已經有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並非憑空而來,從2014年發布到2016年實施也經歷了兩年多的適應期,地方課程也相應進行了調整,但是也不免遇到各種問題與挑戰。比如「教師教學觀念更新、教學能力、綜合學科素養提升等問題;現象或話題的合作邊界問題;如何評價現象教學的學習效果」。為了應對這些問題與挑戰,更好地尊重教育本質,遵循教育發展基本規律,著眼學生的真實需求,關注未來社會所需要的能力,芬蘭政府出台了國家重點項目支持核心課程改革,賦權地方、賦權學校、賦權教師、賦權學生。

為進一步推進國家課程改革,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未來技能的目標,2016年9月,芬蘭教育部發布《新型綜合學校改革行動方案》,旨在更新綜合學校的教學理念、教師能力和學習環境。該計劃以培養高質量教師為中心,以建設合作型校園文化為重點,未來3年內將投入9000萬歐元,促進並推動綜合學校教育改革,將學校打造成一個「學習型社區」,有效應對新課程實施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主要內容包括:組織綜合學校論壇,描繪芬蘭綜合學校願景;通過在職培訓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實驗、開發、創新全新學習形式和活動;為每所學校配置導師教師,向其他教師展示如何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和新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教師和學校積极參与國際合作,建立國際合作夥伴網路。

2016年10月,芬蘭教育部與文化部聯合發布「打造世界上最優秀教師」教育發展計劃。為此,芬蘭政府每年撥款1500萬歐元推進教師系統升級發展。主要包括六方面內容:

1. 以教師綜合能力為本。教師綜合能力成為評估教師發展的關鍵因素。

2. 以完備的組織結構、預期和招生為吸引力,招收優秀學生就讀師範教育相關專業,為未來儲備卓越師資。

3. 提倡教師成為教育創新專家。教師教育強調以學習者為導向、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4. 通過合作加強教師教育。教師教育將會通過密切的合作以及創新的文化環境來實現,芬蘭將會利用同行支持加強團隊協作。

5. 通過管理培訓加強教育機構的領導和管理。在領導力學習過程中訓練准教師的相關技能。

6. 加強研究型教師教育。注重培養教師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使其注重研究並將其內化。由此,教師能夠基於研究理解教學、深度學習,成為課程專家。

貫穿學習過程的評估,引導促進學生髮展

在芬蘭,對於學生的評估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及最終考試。持續的評估是為了在過程中更好地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生的學習進度信息以報告卡的形式反饋給家長,每個學生每學年至少會收到一次評估報告,評估每門學科成就達到學年設定目標的程度,由市政當局決定1~7年級的評估報告是口頭評估還是數字評級,但學年報告中的每個科目都必須在八年級之前給出數字評級。

芬蘭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全國統一考試,取而代之的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在各自教授課程中對學生的評估。在九年教育結束的時候,學生也會在基礎教育結業證書上看到教師為他們打出的成績,根據這些測評結果學生選擇將來學習的方向。所以,國家核心教育大綱包含了各個科目測評的指導綱領。

在芬蘭,發展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也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提高學習能力,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逐步關注到自己的進步和學習過程,從而產生越來越大的責任感。這種學習自我評價能力,是一種必須系統提升的技能。

芬蘭實施新的國家核心課程的中心目標是發展學校文化,促進教學整合,讓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學習內容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能夠結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形成有意義的認知體系;能夠在協作學習中採用和使用這些能力。同時也提出了七種橫貫能力,包括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意志構成等,這些都是教育目標的縮影。「基於現象的教學」屬於多學科學習模塊,是整合學習、增加不同學科之間對話的工具,是學校與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學生需要和興趣自由規劃的單元和模塊,也是學生、教師、家長、學校共同合作,在不同科目之間相互融合,幫助學生掌握未來社會生活技能的通道。芬蘭教育集群的首席專家馬蒂娜表示,芬蘭的教育體系並不是為了在PISA測試的排名中獲勝,而是為了芬蘭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因此,需要為每個孩子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此次芬蘭課程改革將跨學科主題引入學科課程教學當中,說明課程的轉型已經從基於知識轉向基於技能。芬蘭課程改革一向敢為人先,此次課程改革的成效如何,尚未完全顯現,如何在基於知識和技能的課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仍需要拭目以待。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

《中國教師報》2018年02月28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