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善意需要善良,更需要方法
曾經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
小區旁邊搬來一戶人家,女兒正上高中,兒子從小患腦癱,雙雙下崗的夫妻倆,租了間舊房子,靠賣菜維持生計,日子過得非常拮据。
母親每天都買這夫妻倆的菜,還整理了家裡的一些衣服,用塑料袋裝好,趁天黑時,悄悄放到他們家門前。晚上賣菜回來,男的先發現那個塑料袋,女的看了看,拿回屋裡去了。第二天,我的那件只穿過一次、因為縮水有點短的連衣裙,穿在他們家女兒的身上。
「您這是做好事不留名啊。」我說。
「這樣才好,大家都沒有心理負擔。」母親暗暗地鬆一口氣,拎起籃子又去買菜了。
這位可愛的老太太,將善意用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表達,恰到好處,也溫暖了需要幫助的人們。
明末清初的理學家朱柏廬說:「善,欲人知,不是真善。」真正的善意,都披上了「外衣」,默默難聞。
表達善意需要善良,也需要方法。如果不顧他人感受,直接地表達善意,也許會傷害到他人的尊嚴,善意也就會變成一種傷害。
《禮記》中記載道:
有一年,齊國發生了饑荒。黔敖準備好飯食擺在路上,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
這時,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過。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大聲吆喝道:"喂!來吃吧!"
餓漢沒有理他,繼續向前走,黔敖感到很奇怪,又喊了一遍。
那個人放下袖子,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是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
泰戈爾說:「不要從你自己的袋裡掏出勳章借給你的朋友,這是一種侮辱。」善意不僅僅是施予,更是尊重。
當我們在「行善」之前對外宣稱自己「心懷善意」,就證明了我們的內心其實已存有惡意。但真正的善,無需宣傳,不求回報,只要尊重與理解。
表達善意需要善良,更需要方法。我們不僅要心懷善意,更要設身處地的替人著想,不能將善意變成一種負擔,強加於人。
願善意不被辜負,尊嚴不受踐踏,願你們都曾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請把【教育技術微課堂】推薦給你的朋友
TAG:教育技術微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