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行徵信獲百餘家機構報送數據,部分公司「申牌心」不死

百行徵信獲百餘家機構報送數據,部分公司「申牌心」不死

2018年2月22日,央行正式批複了首張個人徵信牌照——毫無意外地花落百行徵信有限公司(下稱「百行徵信」)。牌照有效期三年,截至2021年1月31日。

百行徵信作為「數據紐帶」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石頭落地」之後帶來的疑問是,其對市場產生的激蕩和影響,以及百行徵信當前的運作狀態、未來的走向。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百行徵信未來主要的服務對象和數據獲取對象包含網貸平台、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目前,已經百餘家平台開始進行數據對接,部分機構已經進行了全網數據對接。與此同時,除百行徵信外,未來致力於做徵信的機構仍然存有申請徵信牌照的可能性,但是需要滿足徵信業的基本條件,例如獨立性和數據的安全性。

主要聚焦金融領域

伴隨著個人徵信機構試點工作邁入第四個年頭,首塊個人徵信牌照終於落地。此前8家試點徵信機構分別推出了不同的產品,其中被公認的標準化產品是信用分計算系統,即根據信用分評判個人信用高低,並將這一數據結果與大量的金融、生活場景相結合。最早推出此類產品的包括阿里旗下芝麻信用芝麻分,平安旗下前海徵信的好信度,考拉徵信的考拉分,華道徵信的豬豬分,騰訊信用的騰訊分等。

阿里系、騰訊系、平安系是八家個人徵信機構中的三大龍頭,之所以被市場如此定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坐擁徵信行業的核心礦藏:數據。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在某個人商戶早上起來利用支付寶刷了路邊早餐,中午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了一些材料,在月初時通過網商銀行申請了一筆小額貸款,月底盈利後又將盈餘存入了餘額寶……這些簡單的生活日常,使其在阿里系中留下了諸多的痕迹和數據,在個人畫像中已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更多的市場預測中,這些數據將成為百行徵信未來的囊中之物。與阿里系相似,未來與個人密切相關的非商業銀行數據都將源源不斷地流入百行徵信。未來,百行徵信「接管」紛繁數據源的說法甚囂塵上。

但第一財經了解到,初期,百行徵信更多集中於與借貸相關數據。以阿里係為例,淘寶、支付寶數據或許不是百行徵信的目標,而網商銀行、花唄、借唄等與借貸相關的數據更符合百行徵信的定位,但是基於百行徵信的獨立性和公開性,數據的獲取將採取自願原則。對於芝麻信用以及阿里系相關借貸數據是否對接給百行徵信,記者採訪了螞蟻金服的相關人士,截至發稿並未給出確定答覆,僅表示希望運用自己的技術能力與各家機構一起共同做好百行徵信。

此前,8家徵信機構開發出了五花八門的徵信產品,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卻屢遭監管「喊停」。騰訊分公測、支付寶年度賬單對於個人數據的授權,以及芝麻信用分與首都機場快速通道的合作均接到了來自央行的窗口指導。

在徵信機構業內人士看來,徵信產品究竟是應用在金融領域還是生活領域,監管層也存在分歧。金融領域是徵信發家的地方,但是目前大量的徵信產品與生活場景相結合,例如醫院、簽證、安檢通道。「這是發改委倡導的,在中國徵信領域,央行和發改委都想掌握徵信的主導權。」一位徵信機構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徵信最後還是由央行主導,那麼生活領域的徵信應用將會被壓縮。

「徵信最終要解決的是能否還錢這一個問題。」信而富CEO王征宇稱,徵信中的「信」表達是借錢後歸還的可能性或者說是違約的概率,並不是用徵信做金融服務,也不是擴大社會服務、社交服務。

發改委更為關注的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例如過馬路穿紅燈、按時繳稅納稅、是否酒駕違章,將這些納入社會誠信體系,進而建立社會檔案。

徵信過多用在生活領域,除受到「過於娛樂化」的批評之外,用戶信息安全也成為徵信行業下一個關注點。騰訊金融華東區總監羅浩指出,個人隱私是大數據最為敏感的話題。徵信機構在開發這一礦藏的過程中很可能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用戶授權、按需運用,只是指導性原則,但是每家公司欄位太多,哪些能用來分析、哪些不能用來分析難以界定。」羅浩表示,騰訊徵信接下里的重點項目是在反欺詐領域。

百餘家機構已開始報送

百行徵信在獲取數據層面的原則是:牌子一豎,願者上鉤。周治翰對第一財經表示,百行徵信個人信用信息以個人負債信息為主,與負債密切相關的其他信息為輔。信息來源主要是網路小貸公司、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和消費金融公司等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而百行徵信的主要服務對象則包括網路小貸公司、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和消費金融公司等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以及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

處於籌備期的百行徵信並不僅僅是公示,數據、業務、平台、系統均已經啟動。

目前,行業中已經有一定數量的機構開始對百行徵信做數據報送,部分機構已經做到全量數據報送,信而富便是其中之一。

王征宇對第一財經表示,之所以如此選擇,源於百行徵信滿足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百行徵信足夠「獨立和專一」,專註於徵信一事而不會破壞遊戲規則。另一方面,擁有相對安全的數據規範,以保證數據傳輸過程中不會遺失,同時敏感數據不會泄露。同樣獲得了王征宇信賴並實現了全數據報送的還有央行基礎資料庫。來自央行徵信局下屬單位的上海資信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資信」)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網路金融徵信系統NFCS累計簽約機構1109家,共收錄自然人4464萬人,其中有借貸記錄的自然人1944萬人。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向百行徵信報送數據的行業機構已達到一百到兩百家。

之所以百行徵信能夠如此快的進入運作流程,更重要是百行徵信的系統都是「現成的」。即已經搭建了相對完善的報備體系、數據管理體系等。此外,報送數據的平台機構的數據對接技術也相對完善。早前,央行徵信局從籌備到真正建立、運作經歷了較長的時間,主要問題難關在於技術開發。據了解,未來該系統的維護也由百行徵信自己的人員維護,並非來自占股分別為8%的徵信試點機構以及第三方技術平台。

牌照口子沒有關死

市場的發展並不會如預想一樣的順利,百行徵信要攻克擁有大量數據的金融、非金融機構參與,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這些公司「徵信心」不死,仍然想要做徵信。

「在目前赴美上市的為數不多的幾家互聯網金融機構中,就有兩家平台機構想要自己做徵信。」上海一家排位居前的網路借貸平台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想自己做徵信的還有諸多機構,例如大規模的投顧公司。

「這些機構依然想要申請徵信牌照,而徵信牌照的口子也沒有關死,有朝一日還是可以申請的,這些機構抱著『放長線釣大魚』的想法等待著這一天。」一位接近百行徵信的人士表示,一旦行業中部分機構擁有這樣的想法,就不會實現所有的機構在數據共享層面全部被推動。

對於央行徵信管理局而言,徵信行業的「遊戲規則」向市場闡述的清楚而明晰,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達到標準就下發牌照,未達標準就沒有牌照。而對目前市場上受利益驅動想要從事徵信業務的平台而言,「規則都懂,但是遵守不了」。

此外,接近百行徵信的人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百行徵信的目標金融機構正走在合規的道路上,未來,站在百行徵信背後的央行徵信局將會站出來,金融數據或許可以直接報送到央行資料庫。

「當央行徵信資料庫表達出只要持牌正規金融機構數據都可以向我報送,同樣這些金融機構就享有查詢的權利,那時所有牌照制的機構都會爭先恐後地進入央行徵信體系,向央行徵信報送數據。那麼百行徵信要做什麼?這是一個問題。」該人士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OLED與LCD激戰之餘,廠商搶佔超大尺寸電視制高點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