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祖孫與唐宮政變
盧方慶是唐初大臣,在唐高祖李淵手下任職,秦王李世民對他比較器重。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準備發動玄武門之變,剷除太子李建成的勢力,欲拉盧方慶做幫手。盧方慶委婉地推辭道:「我的母親年紀大了,請求您讓我辭掉官職,回家侍候母親吧。」李世民也就沒有勉強他。沒過多久,政變成功的李世民由「秦王」變成了被後人尊稱的「唐太宗」,年號也改為「貞觀」。盧方慶則於貞觀年間出任稾城令——想必,彼時他的老母親已經去世了吧?
七八十年後,武則天統治的末期,大臣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等發動政變,殺掉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皇太子李顯登基,是為唐中宗。可惜,張柬之等沒有乘勢殺掉武則天的侄兒、專權亂政的武三思。不久,武三思勾結皇后韋氏,又控制了朝中大權,張柬之等都被流放。82歲的張柬之憂憤而逝後,武三思又誣陷桓彥范、敬暉等謀反,於是桓、敬二人都被殺害。武三思又聲稱監察御史盧襲秀也參與了桓彥范等人的謀反集團。昏庸無能的李顯信以為真,命令侍御史冉祖雍對盧襲秀嚴加審訊。
盧襲秀就是盧方慶的孫子,面對著審判官,他堅決否認有什麼「謀反」罪行。正在這時,有使者從南方過來,向冉祖雍稟報說:桓彥范與敬暉已經死了!盧襲秀一聽,頓時淚流滿面。冉祖雍勃然大怒道:「桓彥范與敬暉犯了大罪,皇上命令我來審理你與他們勾結的情狀。如今聽了他們的死訊,你竟然當著我的面哭泣,不就明明白白地告訴我,你果然與他們同謀么!」盧襲秀理直氣壯地說:「桓彥范與敬暉犯罪,那是他們自己的事,與我有什麼關係?我與桓彥范是好朋友,聽到他的死訊,怎能不傷心呢!」冉祖雍奇怪地問:「咦,聽說你被關進監獄後,你的幾個弟弟都照樣縱酒享樂,面無憂色;而你老兄卻為一個朋友淚流滿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盧襲秀答道:「我可沒有觸犯任何刑律,只不過與桓彥范是老朋友而已。今天你如果能夠將我的弟弟們都殺光,倒也罷了;如果僅僅殺掉我一個,只怕你也不能高枕無憂呢!」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你別看我的弟弟們對我入獄面無憂色,一旦你殺害了他們的兄長,他們不找你報仇才怪!冉祖雍不知是對這句話果然有點畏懼,還是被盧襲秀的正直、仗義所感動,臉色頓時和緩下來,並上前握著盧襲秀的手說:「請你不必擔憂,我會儘力讓你活下來的。」果然沒過多久,通過冉祖雍的努力,盧襲秀就被無罪釋放了。
在唐朝歷史上,盧氏祖孫實在沒有多少名氣,不過巧得很,這祖孫倆都撞上了影響深遠、相當著名的宮廷政變。尤其是孫子盧襲秀,他被釋放後的幾年之間,宮廷政變幾乎連續不斷:先是武三思被李顯的兒子——皇太子李重俊殺死;接著李重俊又被李顯的妻女——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殺死;再往後,唐中宗李顯也被妻子韋皇后與女兒安樂公主毒死。於是,李顯的弟弟李旦有個兒子叫李隆基,他與李顯的妹妹太平公主聯手殺掉了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擁李旦登基,是為唐睿宗。沒過多久,太平公主因與李隆基爭權失敗,被李隆基逼迫自殺。接下來李旦退位,李隆基當了皇帝,這就是唐玄宗,血淋淋的宮廷政變才算告一段落。順便說一句,那個冉祖雍是進士出身,倒也頗有才華,由於是武三思的親信,曾經受武三思指使,企圖謀害李旦,李旦登基後,將他與大詩人宋之問一齊流放到嶺南。這個宋之問雖然有才華,德行卻實在不可恭維:他不但貪污受賄,還先後巴結張易之、武三思、安樂公主等權貴,陷害了不少正直人士。不久,冉祖雍與宋之問又都被處死。冉祖雍倒比較仗義,對使者請求說:「宋之問有妻有子,希望能夠讓他與家人訣別。」使者同意了,宋之問卻「荒悸不能處家事」(《新唐書·文藝傳〈中〉》,即驚惶恐懼,語無倫次,連家中事務也不能處理。冉祖雍就斥責他道:「我和你都辜負了國家,理應被處死,你何必露出這副模樣呢?」說完,便從從容容地吃喝、沐浴,然後自盡。而宋之問呢,不消說,雖然怕死,卻仍然免不了一死。
毒死唐中宗李顯的母女倆——韋皇后與安樂公主
還是再說說盧氏祖孫吧。爺爺盧方慶生活於唐初,玄武門政變之後,大唐王朝迎來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對政敵固然毫不留情:殺了哥哥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後,將他們活著的兒子也都殺死;而對於敵對陣營的人卻相當寬容——不但不追究,而且還給以重用,名臣魏徵就曾經是李建成的屬下。對於曾經拒絕與自己合作的盧方慶,豁達大度的唐太宗更不會耿耿於懷了:讓盧方慶擔任「稾城令」,雖然算不得朝廷重臣,卻也是地方上的一位重要官員了。盧方慶本人顯然是壽終正寢,他有幾個兒子已不得而知,卻可以想像,兒子們雖然沒有什麼大作為,總可以平平安安地過一生吧。而孫子盧襲秀就不同了:武則天統治末期及以後的幾年間,宮廷鬥爭異常激烈、殘酷。而統治者無論武則天也好,韋皇后、李顯、李旦也罷,都沒有李世民的胸懷與氣魄。於是,明明沒有捲入宮廷鬥爭的盧襲秀竟然被無端牽連,他的最終脫險,只能算是千鈞一髮的僥倖罷了!武則天當政時為了鞏固統治,不但殘酷害死王皇后、蕭淑妃等,還任用酷吏剷除異己,濫殺無辜——甚至連自己的親兒子也不放過:李弘與李賢這哥兒倆就死於親娘之手!從那時開始到李隆基即位這數十年間,無論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蒙冤而死者何止成千上萬!
或許,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的那「免於恐懼的自由」,倘若放在中國,放在大唐王朝,應該更改為「免於捲入宮廷爭鬥的自由」吧?
TAG:中外文史大觀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