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也需要儀式感

生活也需要儀式感

人生的劃分,大概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去隔開,空間套用在時間上摩擦生熱,於是就有了延續的人生,由此也誕生了人類文明。於是,從古至今,人類給自己制定了很多的儀式感,讓我們所謂的空間,在不同時間摺疊—伸展—摺疊—伸展,如此循環往複。

以前,偶然間閱讀了法國的童話《小王子》,我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這不禁使我聯想到,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儀式感」的,比如——過年。

每到過年的時候,家人總會從不遠萬里聚到一起,然後一起舉杯吃團年飯,相約一起看一場春晚。然後,伴隨著午夜的鐘聲敲響,新的一年就這樣悄然而至。其實,現實生活也需要一些儀式感的東西來提醒我們,至少這種儀式感告訴我們:生活不止眼下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為什麼有些人的生活需要儀式感?這個問題是我在大學選修的一門公選課上,聆聽一位教授提出的。那是我第一次開始思考這個疑問,不過好在教授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起點,他說:「我每天早上會將鬧鐘設定在六點三十分,然後將一身行頭備好,帶著對一天的美好生活嚮往出門,這就是我的日常儀式感。不要說節假日也是這樣,我幾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八千多個小時就是這樣,所以生活也變得不再乏味,這就是儀式感的作用」。

其實,後來認真思考了老師的話,我認為老師眼裡的儀式感,應該是自律,而不全是儀式感。在我看來,真正的儀式感應該是:脫離了鐘擺在數字圈的束縛,將每天24小時真正過得自由自在,而又不逾矩的狀態,那才是真正的儀式感。但是,很多人因為這種周而復始的生活,索性沒有了對生活的熱愛,內心油然而生的浮躁,將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攪亂了,哪裡還有什麼詩與遠方,最後終究只剩下苟且了。

儀式感與新鮮感不同,我們很容易將二者弄混,誤以為有新鮮感的生活,就具有儀式感。以前,看了一個熱播的真人秀節目,在一段戀人之間的對話中,我看懂了男主角的內心,因為女孩兒對他的百般要求,讓他決定放棄這段愛情。女孩兒的原話是這樣說的:一年有多少個情人節,你就得陪我過多少個節日。我翻開日曆看了一下,按照她的邏輯,一年應該有十幾個情人節,而非我們所理解的西方情人節和東方的七夕。比如玫瑰情人節、白色情人節、黑色情人節、音樂情人節、擁抱情人節……那些被她刷新我認知的情人節辭彙,讓我著實為這個男主角捏了一把汗。原來,他們把生活中的儀式感過成了這般樣子,怪不得最後會分手,這哪裡是儀式感,分明就是新鮮感!

所以,有時候也會去思考,平淡無奇的日子久了,生活就會變得乏味。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儀式感。比如,當自己走不出陰霾的時候,給自己將大目標劃分成無數個小目標,然後逐一去實現它,每個小目標就給自己設定一個獎勵,這種分步前進的方式,也不失為一種儀式感。其實,類似的例子還會有很多,只是生活不會給人們教科書式的指導,需要我們自己去慢慢摸索。只是有的人,在忙碌的日子裡忘記了去回味,在閑暇的日子裡忘記了去總結,所以最後滿是抱怨,更不用談儀式感。

天空越蔚藍,就越怕抬頭看;電影結局越圓滿,就越會覺得孤單。尤其是在鬧市,那種來自內心的呼喚,讓人渴望自由,卻又不得不被束縛著。於是,有的人將儀式感與金錢聯繫在一起,認為揮霍金錢換來的物質就是快樂,就是對生活儀式感的追求,其實錯了!你以為自己擁有了物質的滿足,就是快樂的源泉,卻不小心掉入了一個怪圈,努力去掙錢,換來一場久違的旅行;努力去花錢,換來一次久違的宿醉;努力去找錢,換來一種緊張的快樂,這不是在尋求儀式感,而是在馴化自由。

人的靈魂和軀體都不傻,誰都知道趨利避害。可是,當身處不平衡的日子久了,心靈就會受壓抑,而後心為形所役,那種換來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要想自己真正的去享受儀式感,就要學會將自由的生活融入其中,即使是一個匆忙的早晨,抑或是一個寧靜的黃昏,都懷著對生活敬畏的心態,過好每個空間與時間給予自己的回饋,這種儀式感會不請自來。

那麼,你是否擁有屬於自己的儀式感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講述中醫人的故事
高明 那片曾經發生過故事的土地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