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讓我們洗濯靈魂
踏著五月的晨風,迎著滿眼的蒼翠,我們來到了夢中聖地井岡山。
今天的井岡山無疑是美麗的,總的森林覆蓋率已達86%以上,多數地方如杜鵑山,森林覆蓋率已超過98%,是一個真正的天然大氧吧。
仰首環顧四圍,撲入眼帘的是無邊的綠意,吸入肺腑的是滿口的清新。這連綿的群峰真箇叫蒼翠欲滴,這英雄的城市真箇是美麗如畫,這當地的鄉親真箇為樸實無華。
我們來的是一個團隊,是由39名黨政幹部組成的接受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的團隊。
我們懷著許久的嚮往、許久的期盼、許久的熱戀,近乎於頂禮膜拜的朝聖心理來到了這裡,來到了第一個開展武裝割據的中國農村革命根據地,來到中國革命鬥爭歷史的發源地、來到中國革命的搖籃。
在完成了莊嚴的開班儀式後,便聽吳芳寧教授的專業課:井岡山鬥爭與井岡山精神。她聲情並茂、細緻入微的講解,彷彿重鎚一樣,字字句句都敲打在我們的心坎上。
從毛澤東的秋收起義到率領起義部隊登上井岡山建立第一個紅色農村革命根據地,從對袁文才、王佐等地方武裝的改造到迎接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到井岡山會師,從何長工兩下廣州冒著3次被抓被殺的危險尋找朱德部隊、促成朱毛會師,到曾志含淚丟下孩子留給老鄉代養、而追隨紅軍部隊離開井岡山……一件件慘烈的革命鬥爭歷史重新被開啟,一幕幕悲壯的生離死別重新被還原。
在小井紅軍醫院烈士墓前,一位不到30歲的非常俊秀的青年女教師,在向學員講解時,眼圈一直是紅紅的,她喉頭哽咽、但激情飽滿,如泣如述向我們講解了小井紅軍醫院130多位重傷員和醫護人員,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嚴刑拷問,競無一人說出紅軍主力和領導機關所在位置,最後統統被兇殘的敵人槍殺於距小井紅軍醫院百米之遠的稻田裡,最小的戰士年僅14歲。
英雄們犧牲後,當地群眾就地將他們掩埋。大家流著眼淚聽完她杜鵑啼血般地講述,英雄們的壯舉感動著每一個人。這就是我們的革命先輩,這就是我們英雄的紅軍戰士,這就是偉大的井岡山精神。
是呀,井岡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方石頭、每一段小路、每一個樓亭湖溪,都是一個現場的教學點,都是一部生動的活教材。
如果這樣說,你可能不相信,但是當你見到紅軍的後代,他們在講述他們的祖輩的過去和他們生活的今天,我們不得不為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感動,不得不為英雄們後代的樸實所感懷。在這裡我們見到了當年紅軍的後代曾志的孫子石金龍、王佐的孫子王生茂、江志華的孫女江滿鳳。
當曾志的孫子石金龍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是這樣一個樸實無華的中年漢子,分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當地農民,誰能相信他就是當年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大家閨秀曾志的後代,誰能相信他就是當年湖南農民運動講習所的一代紅色女傑、小井紅軍醫院黨總支書記曾志的血脈,誰又能想到他就是解放後曾任廣州市委書記、粉碎「四人幫」後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曾志的孫子。
通過講解員老師的逐步深入講解,我們的思緒也逐漸被帶到那個血雨腥風、風雨如磐的歲月,當年曾志有3個兒子或忍痛送人或為籌集黨的活動經費而被迫賣掉。那麼在他送掉的三個孩子當中找到的第一個孩子就是在井岡山農村,也就是我們見到的她的孫子石金龍的父親石來發。石金龍講到,父親石來發建國後的最初幾年並沒有及時找到她的奶奶,直到1952年時隔二十四年後母子重逢。
那時,曾志已經在北京做了"大官兒",石來發家裡的條件不好,曾想通過奶奶解決一些實際困難,辦一個商品糧戶口,但是這位為了中國革命奉獻了一生的革命家卻堅決地回絕了,讓他的兒子和孫子一輩子都紮根在了井岡山。在井岡山小井紅軍醫院的牆壁上,我們看到了曾志去世後給子女寫下的遺囑「死後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決不要搞什麼儀式,靜悄悄的,三個月後再發訃告,只發消息,不寫生平……」
她的子女們完成了她的遺願,在距小井紅軍醫院不遠的小山坡的一塊不起眼的墓碑上鐫刻著「魂歸井岡,紅軍老戰士曾志」11個字。
是呀,曾志不但讓他的後代留在了井岡山,成為井岡山當地農民中的一員,而時隔70年後在她87歲去世時,仍要回到井岡山陪伴一起戰鬥過的犧牲在井岡山的戰友,這是她老人家對小井紅軍醫院130多名死難烈士的懷念,是她對犧牲在井岡山4.8萬有名的和無名的紅軍將士的懷念,她真正將自己的全部融入了這個革命聖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這讓我想到,如曾志一樣的革命先輩,他們當年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為了更多的老百姓不受壓迫,過上有尊嚴、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他們甘願拋頭顱、灑熱血,傾其所有。即使他們已是位高權重的領導,又何曾為自己謀一點私利!他們的精神太偉大,他們的品格太高尚,他們的信念太堅定!
如果我們不是親自來到現場,如果我們不親眼所見,如果我們不親耳聆聽,也許我們不相信,也許不會有如此的感動、感懷和感嘆!這就是我們的革命先輩,這就是我們革命英烈的後代。
可能有人說,已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曾志完全可以給自己的孫子安排一個好的工作,她做的是不是對自己太過苛刻,是不是太苦了自己!
這正是我們要探究和學習的地方,我終於明白,這就是井岡山精神!他們雖不是為了主義而生,但卻可以為了主義而死,就是不為自己謀利,哪怕是一點點的私念,那怕是理應得到的舉手之勞!正是這個偉大的理想,一直支撐他們堅定信念、艱苦奮鬥,一直支撐他們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一直支撐他們依靠群眾、勇於勝利。而他們在其過程中曾遭受的勞累、苦處和委屈又算得了什麼?他們似乎把這些都看作是蜜蜂的辛勤勞作、自然的風吹雨淋、萬物的歷練成長、鳳凰的涅槃重生。
還記得一代偉人毛主席那首著名的詞么?「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這一天,我們登上了黃洋界,它位距茨坪西北十七公里,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配合下,憑藉著山險,不僅「保存了我們的最後根據地,且使敵膽為寒,不敢輕視共軍,為邊界名戰之一」?,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蹟,以不足一營的兵力,打敗了湘贛兩省四個團敵軍的第二次「會剿」。
可有多少紅軍將士,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雖九死而猶未悔,他們永遠地常眠於井岡山這塊英雄的土地。在井岡山鬥爭時期,邊界六縣一山犧牲的革命烈士共有4.8萬人。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5744人,無名烈士卻有32300餘人,今天的黃洋界,十里橫排,高山迭影,雄偉險峻,一望無際!
據說當年井岡山的植被並不是這樣好,之所以現在鬱鬱蔥蔥、蒼翠挺拔,就是因為烈士的英靈護佑著這座美麗的山峰,是紅軍將士用身軀、汗水、鮮血化作了井岡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養料,那漫山遍野的紅杜鵑就是紅軍將士用自己的鮮血染紅的。如此才有井岡山生機盎然的群峰、蒼翠欲滴的綠色、天然屏障的氧吧,那挺拔的井岡翠竹不正象徵著英烈們威武不屈的脊樑。
而這些是英烈們留給井岡山人民的,留給中國革命的後代的,也是留給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一提到井岡山精神,往往有人會覺得很抽象,離我們很遙遠,可來到井岡山,使我們知道,井岡山精神是鮮活的,是觸手可及的,是革命先烈們用生命之軀鑄就的!這個偉大的精神在茨坪毛澤東舊居,在小井的紅軍醫院,在大井的中國紅軍第四軍軍官教導隊隊部舊址,在茅坪八角樓,在龍江書院,在黃洋界,在朱毛的挑糧小道……
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就有人提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提出了「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個紅薯,一切繳獲要歸公」等三大紀律,提出了「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等六項注意,提出了將黨的支部建在連上,要求排有黨小組,班有黨員的黨組織覆蓋面,真正實現了黨指揮槍的重大決策。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黨中央提出了「八項規定」,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整風肅紀,堅持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就是要警惕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革命成果,決不能在我們的手上丟失。否則我們怎能對得起先輩們、英烈們用生命換來的這個偉大的國家,怎能對得起這個來之不易的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我們不能讓烈士的血白流,不能讓地下的烈士寒心!這就是我們要繼續發揚井岡山精神的意義之所在。即希望於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就像這井岡翠竹一樣節節攀高,茁壯成長!
讓我們弘揚井岡山精神,點贊井岡山精神,把井岡山精神的旗幟永遠扛下去,讓井岡山精神的旗幟永遠飄揚黨的中間,人民的中間,共和國的上空!
「啊呀勒,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頭,碰到阿哥的腳指頭,疼在老妹的心裡頭,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勒……」江滿鳳那帶有濃重湘贛口音的甜美歌聲,再次迴響在我的耳畔,沁入我的心田!那優美的旋律,細膩的情愫,總能讓人百轉千回,留戀忘返,難忘這次紅色教育之旅!
我會告訴我的朋友們,如果你的心裡還有些異恙,還有些迷茫,還有什麼解不開的!那麼,請來井岡山吧,讓我們的靈魂在這裡得到洗濯、晾曬和升華!
(註:寫於2015年5月,部分圖片來自網上)
※搬磚也能領哈希幣?比翻牌更有趣的玩法來啦
※他,是被埋沒於畫林中的武林派掌門人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