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又見陶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山西兩項目入圍

又見陶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又見陶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山西兩項目入圍



又見陶寺雄起,


聲名罩大地。


而且,

這次是「兩個」陶寺。


2月26日,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


評選活動辦公室共發出選票210張,


收回有效選票195張。


根據投票結果,


排名前26的項目入圍終評。


其中,


山西兩處考古發現位列其中,


且均與赫赫有名的「陶寺」地名相關。

不過,兩處考古發現,


卻是大大不同。




南有「最早中國」 北有東周西周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


終評項目名單


(以時代早晚為序)


1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


2 廣西隆安婭懷洞遺址


3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4 湖南瀘溪下灣遺址


5 福建明溪南山遺址


6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


7 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8 浙江寧波大榭史前製鹽遺址


9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宮城及門址

10 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


11 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


12 湖北京山蘇家壟遺址


13 陝西澄城劉家窪春秋墓地


14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


15 河北行唐故郡遺址


16 陝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


17 山東青島土山屯墓群


18 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


19 遼寧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群

20 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


21 吉林安圖寶馬城金代長白山神廟遺址


22 河北崇禮金代太子城遺址


23 重慶奉節南宋白帝城遺址


24 浙江紹興蘭若寺墓地


25 江蘇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


26 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


入選項目特點


從地域分布來看,入圍的26項考古發現來自18個省和自治區。陝西有3項入圍,山東、山西、浙江、河北、河南各有2項入圍終評。從整體看,分布省份較多,沒有向幾個「考古大省」集中的情況;地域分布也比較均勻,東北三省均有一項入圍,川渝兩地各有一項,南北各省入圍項目大體維持往年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已經連續四年有考古項目入圍終評。


從年代分布來看,史前考古佔比例最高,有9項入圍,夏商周考古有6項,秦漢考古有3項,宋元明考古有8項入圍。史前考古與宋元明考古,一早一晚,佔據入圍項目的前兩位。

從遺址類型來看,以居址、墓葬和城址為主,但也不乏特色。近年來屢有洞穴遺址考古項目入圍,此次更是有3項上榜,反映了洞穴遺址以其地層堆積延續時間長、比較完好地保留史前人類的棲居遺迹等特色成為考古研究的熱點。另如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為大型道教宮觀遺址,吉林安圖寶馬城揭露出一處金代皇家長白山神廟遺址,而重慶奉節南宋白帝城遺址以其依山而建的防禦體系頗具特色。


從發掘工作性質來看,主動發掘項目占絕大多數,工作延續時間普遍較長,例如福建明溪南山遺址、陝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均為延續數年的考古發掘和調查項目,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發掘工作更是持續了十餘年。課題意識主導、多單位合作、長期持續的調查和發掘工作已經成為國內重要遺址考古工作的普遍特點,不僅解決了重大的學術問題,而且為遺址保護規劃的制定提供科學資料。基本建設考古和搶救性發掘入圍項目雖然不多,但在保障施工建設的順利實施和及時保護文物的同時,展現了較高的發掘水平,例如河北崇禮金代太子城遺址的發掘在配合冬奧會建設的同時,揭露出一座皇家行宮遺址,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更是開創性地為今後灘涂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工作範式和借鑒經驗。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將於2018年4月9至11日在北京召開。


山西入選項目


兩陶寺 大不同



?陶寺遺址早期宮殿


襄汾陶寺遺址宮城及門址


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據考證應為堯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國」。這比歷史教科書上的華夏文明從夏王朝開始,整整提前了300年。


1978-1985年,陶寺遺址揭露了居住區和墓葬區,發掘墓葬一千餘座。其中大貴族墓葬6座,考古發現表明當時有明顯的社會分化,已經出現了王權。

近40年來的陶寺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功能區劃最完備的都城,由王宮,外郭城、下層貴族居住區,倉儲區,王族墓地(王陵),觀象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業作坊區、庶民居住區構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為,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遺址的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都與堯都契合。雖未發現確鑿的證據,即文字的記載,但陶寺作為堯都正在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走出傳說時代,逐漸向信史轉變。



陶寺發現扁壺朱書陶文,雖然在釋讀方面尚存分歧,


但已被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漢字。



貴族墓葬出土的數量可觀的玉石鉞,


顯示出王權在陶寺社會中的主導地位。


王巍特別從中華文明探源的角度,闡明了陶寺遺址作為多元一體化中華文明主脈的關鍵地位與重要貢獻——


它所代表的黃河中游地區古國文明的許多文明成就,如四合院式的宮殿形制以及圍繞宮殿區的環濠乃至城牆的修建,以鼉鼓、特磬(可能還有銅鈴)為代表的禮樂器具的出現,以一排石鉞為代表儀仗用具及其禮儀制度的發明,冶金術特別是合范技術的發明以及最早銅容器的製作和使用,農時節令曆法的發明,漢字的使用,天下之中觀念的發明,和合思想的形成和結盟機制的創立等,都被後來的夏、商、周王朝的王國文明所繼承。



拍案┃憑什麼說陶寺是堯的都城?




玉琮是神權的象徵





陶寺遺址發掘出的玉環玉璧



玉笄



玉獸面



玉多璜聯璧



彩陶壺



龍紋陶盤與陶寺大墓



銅鈴



銅齒輪形器



土鼓


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


陶寺北墓地位於山西臨汾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里處,墓地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00米,總面積在24萬平方米左右。目前,已探出墓葬1283座、車馬坑8座,墓葬從早到晚由西北向東南排列,是兩周之際延續到戰國時期的一處大型高等級貴族墓地,延續時間約500年。


在煌煌800年的晉國史中陶寺北墓地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有著什麼樣的歷史地位,當時的社會層級結構、族群之間的等級差別、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附屬關係、婚姻狀況、家族形態等等都是需要探討的學術問題。




新發現|一場跨越2000年的親子鑒定,有望揭開陶寺北墓地待解之謎



帶有銘文的編鐘




就在山西襄汾陶寺北


不斷閃亮的新發現後,


帶衛國銘文的青銅器又突然橫空出世,


這片墓地,


陡增新謎團。




新謎團丨衛國編鐘為何驚現晉國墓地?



M3011墓西南角的青銅器





M3011西南部帶銘文的甬鍾




M3011內棺,西北角為盜洞



當M3011最初被發掘時,陶寺北考古墓地領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京燕是有些「心涼」的。在這個墓中,有個長2.3米、寬約1米的盜洞。「陶寺北墓就是因為盜掘嚴重才被發現的。


不過當墓葬內的積石被層層移除時,還是讓人眼前一亮:內棺上的紅漆顏色鮮艷,棺槨之間的漆器雖擠壓變形,但漆皮卻深深嵌入到了周邊的泥土裡,紅、黑色的漆繪圖案看上去十分精美。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墓室內的青銅器,多層疊摞,清晰可見,有11件銅鼎、2件銅壺、2件銅鑒、1件蟠龍鼓座,底下還壓著鎛、甬鍾。


按照喪葬禮制可以知道,男性墓主人在當時應是大夫級別,地位很高。


在墓室清理過程中,最「搶眼」的是那件蟠龍鼓座,不僅體量大,而且造型非常精美,三條龍盤旋而上,龍首交匯一處。「在同期墓葬中,出現鼓座的並不多見。「這件鼓座體量非常大,盜墓賊打的盜洞正好在鼓座的一側。鼓座比盜洞大,不好搬出去,也擋住了其他的青銅器物,其他東西才沒有被盜走。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小的青銅器被盜墓賊拿走。」王京燕說。


「這件編鐘的紋飾好像不是晉國的?編鐘的紋飾和其他青銅器有區別?且這編鐘上有字……能在墓葬中發現「字」,太稀缺,太珍貴了。


通過科技保護人員的妙手處理,編鐘上的字逐漸清晰起來:「衛侯之孫申子之子書」。


用白話來講,就是「衛侯的孫子、申子的兒子寫的」——在衛國歷代諸侯的子孫中,確實有人名為「申」,申後來也當了衛侯,史稱「衛戴公」。衛戴公是衛國第19代國君,衛宣公的孫子。他死後他弟弟繼位,史稱「衛文公」,這位名叫申的衛戴公有沒有子嗣,缺乏記載,但按照編鐘上的文字,很明顯是有的,且有實力鑄造編鐘。




M3011棺槨之間北部的漆器



M3011發現的鼓座


陶寺,


這一埋藏神奇和秘密的地方,


還會有哪些讓人驚奇的發現?


……



圖: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山西省考古所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孫軼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山西 的精彩文章:

狗年大吉丨有了狗,人類走向文明的路途不再孤單
緬懷 | 宿白先生與雲岡石窟的情緣

TAG:文博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