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探秘劍川黑陶:匠人說老祖宗傳承沒有秘密,但燒制噙滿心血和汗水

探秘劍川黑陶:匠人說老祖宗傳承沒有秘密,但燒制噙滿心血和汗水

在雲南劍川縣遊玩,發現有很多土陶工藝作坊,而且他們的土陶具有自己濃厚的民族特色,屬於白族黑陶。對於陶藝小編有天生的興趣,於是多停留了幾日,並專程在一家叫「尚軒」的陶藝公司拍攝、體驗了三天。

土陶,在中國有6000多年歷史,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給我們祖先的文明進步與飲食文化的轉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土陶文明在人類發展進程中也一直沒有離開我們,就是現代工業文明絕對化的今天,土陶依然頑強的存在,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

田超是劍川縣土陶工藝傳承人之一,他說土陶技術曾是他們這裡的一門祖傳手藝,早些年幾乎家家都會做,土陶產品,那是他們祖上留下來吃飯的行業。

田超說不清祖輩上做了多少年土陶產品,但在當地海門口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證明這裡曾有過超千年的土陶歷史。這裡的人從小就會跟著大人,從陶泥、拉坯、修坯到燒制慢慢學起,他說土陶要經歷十幾道的工序,每一道都不能馬虎。

劍川土陶大多集中在甸南,田超告訴小編,過去這裡幾乎家家都做土陶,特別是前些年興起種植蘭花,一時間花盆大量需要,在那時很多家土陶都是做花盆,而且是一窯接一窯的燒,後來蘭花熱過去,花盆沒人要了,就沒有活幹了,為了生存大家紛紛改行,有的學木雕,有的外出打工了。

但在大家都放棄時也有不想丟掉老祖宗的手藝,堅持做土陶的,其中董月暢就是其中之一,他不僅堅持土陶的製作,還把單純做花盆和容器產品擴展成精緻的小型土陶生活用品,一下子打開了市場,還在2015年獲得國家旅遊產品金獎。

董月暢的成功給甸南的土陶藝人看到希望和方向,於是紛紛重拾舊業,回歸制陶。三十歲的田超也同朋友合作,辦起了「尚軒」黑陶公司,並成為劍川規模較大的黑陶生產作坊。

其實劍川的土陶同其他地方的產品還是有很多不同,它完全是黑色的,具有漂亮的金屬光澤,而這黑色也是在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讓人愛不釋手。

在「尚軒」陶藝公司小編特意等待拍攝他們土陶燒制過程。燒窯是在一個由土坯搭建的非常簡易的土窯里,窯的規模也不大。師傅說,現在燒制的都是小件,雖然東西不大,但每窯的價值都有好幾萬。過去燒制花盆個頭都很大,但不值錢。

幾個師傅先是把做好的土陶產品小心的碼放好,這些看似很雜亂的擺放其實是非常精心的,是由最有經驗的老師傅擺放的,要求疏而穩固,既要多裝也有通煙通氣。不能擠壓更不能倒塌。

然後將窯口封死,在窯底部點火。他們使用的都是木材燒火,而這一窯使用的是拆遷房子的舊木料。先是用小火慢慢把窯內濕氣熏干,然後逐漸加大火力,最後要掌握在800度左右溫度不能再高了,這也是土陶的標準燒法。

在燒制的最後階段要「煙熏」,這也是產生黑陶的關鍵,他們使用當地產的松樹「明子」材料,將明子點燃產生黑煙灌入到整個窯中熏制,使陶器的表面完全黑化。經過差不多20多小時的燒制和煙熏後停火。此時將窯門打開,一股熱浪撲面,小編悸動的心已經迫不及待。

此時前一天放好的東西基本都是原樣擺放著,除了上面有些浮灰和多了幾塊掉下來的土塊,基本沒有變化,碼放的非常好。

用長鉗子挑出一把小壺,上面依然燙手,輕輕擦拭掉上面的浮灰,黝黑湛亮,泛著金屬光澤,很漂亮,燒制的非常成功。

田超說並不是每窯都能完全成功,也有燒壞幾件或整窯報廢的時候。昨天夜裡在加溫時,他感到溫度有些高了,一時還很擔心,趕緊撤火。他幾乎一夜沒有合眼,先是嚴格控制溫度加溫,早上開始熏黑,一環扣一環,絲毫不敢大意。

田超說土陶這一行在當地一直是這樣口口相傳,手把手教,其實家家都會做,雖然沒有什麼機密,但靠是心血的付出與認真的態度,過去做花盆相對簡單一些,而現在做茶具、酒具、炊器、花瓶和一些生活用品,同過去的土陶花盆有了很大的差距,要學習很多美術知識、現代生活理念,還有不斷創新的意識。

目前劍川黑陶在國內雖然影響不大,但只要看過的人都會有興趣和驚喜,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可是由於完全是手工製作,成手師傅又很有限不好找,總體產量還不大,往往是有了訂單也做不出來。這次燒制只是裝了半窯就開始燒了,是客戶加急定製的,需要春節前拿到貨。

中華土陶,可以說是幾千年古老文明的承載器,它伴隨著我們的祖先一路走來,見證人類的智慧與進步,今天依然未曾離我們而去;劍川黑陶,經過當地人的不斷努力和挖掘,已經不單單是繼承和沿襲,還要不斷發揚光大,讓這白族的傳統文化走出大理、走出雲南,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影 的精彩文章:

窮學生遊玩誤入緬甸無法歸國,失學業父親要暴打,五年後富貴還鄉
集市擺攤收廢幣,兩塊面額給500元,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

TAG:書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