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深度解析各種釉彩大瓶,為wuli乾隆爺「農家樂審美」正名!

深度解析各種釉彩大瓶,為wuli乾隆爺「農家樂審美」正名!

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國家寶藏》火了,各種拿出來訴說故事的國寶都成為了網紅。這其中,網紅中的流量擔當要數「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極難燒造的工藝以及「農家樂」的審美,乾隆在人們心目中竟然有點一言難盡……

被稱為「瓷母」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火了,順便帶火了乾隆的農家樂審美。縱然「瓷母」自上而下有17種釉彩,燒製成功率僅僅為0.23%,絕對稱得上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巔峰之作,但是依然難掩人們對其俗艷造型的嫌棄之色。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估計這是我們乾隆寶寶在下令制瓶後被各路人嫌棄時候的自我安慰吧。今天,我們就技術流走一波,從乾隆的設計到制瓶工藝我們細細聊聊這個艷俗的大瓶。看完之後,大家被乾隆重新圈一波粉兒也說不準呢。

「瓷母」的燒造並不是任性而為,而是乾隆與制瓷匠人反覆考究後的結果。「瓷母」自上而下17種釉彩集結了宋、明、清三朝最名貴、最具有代表性的釉彩。這之中為何沒有元代呢?要知道,元代不僅時間跨度大,夾存於宋、明兩代之間,而且元代的青花也是赫赫有名。

故宮志願者張甡所制詳解圖「瓷母」腹部的主體紋飾,採用了霽藍釉描金開光粉彩的形式,繪畫風格分六幅寫實吉祥圖案,包括:「三陽開泰」、「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博古九鼎」;植物花卉瑞獸吉祥圖包括:寓意吉祥的萬字、寓意「福」的蝙蝠、寓意「如意」的如意、寓意「辟邪」的蟠螭、寓意「長壽」的靈芝、寓意「富貴」的花卉。

「瓷母」腹部的主體紋飾

「瓷母」集合了宋代五大名窯的四種:汝、官、鈞、哥。而定窯的白瓷是明清時期所有彩瓷的基礎,不必單獨燒制,如此一來,宋代最為名貴的釉彩已經全部涉及。

關於明代釉彩,乾隆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三種釉彩:明早期永宣的青花、明中期成化的鬥彩和明晚期嘉萬的洋彩。

乾隆不但讓同朝代的釉彩間隔相同,同時把這件大器最重要的幾個部位都留給了本朝釉彩,包括:口沿處、頸部、耳朵、肩部、腹部,所有讓人一眼就關注到的地方全部都是清代釉彩。如此煞費苦心,他不僅僅在致敬其他朝代的瓷器工藝,更是想向後人道:朕敬重先人功績,但最偉大的盛世是朕的王朝,最偉大的明君事實上也是朕。

乾隆本人是宋代汝窯的大粉絲,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古人形容它有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燒制這美玉之色並不容易,成功率很低。所以乾隆能拿到的宋代汝瓷數量其實很少,並且還都「破壞性」地提了詩。

北宋汝窯青瓷奉華紙槌瓶底

這麼愛的汝瓷,為何要置於「瓷母」最下面的底足處,卻把本朝最為名貴的琺琅彩放置到口沿處?這當然不是隨意為之,乾隆的用意在於彰顯本朝技藝,縱然是他最愛的汝瓷也只能屈居之後。皇帝用可以留世的東西來歌頌自己無可厚非,但是能在一件器物上動這麼多心思,是不是覺得如今再看「瓷母」的感覺和內涵都不一樣了呢?

這樣的排序也是經過美學驗證過的,既要各個朝代釉彩間隔一致,又得本朝釉彩佔據重要位置,還要顏色相近的釉彩不能挨在一起。排列組合了一把,似乎也只有目前這一種組合方式更合適了。

「瓷母」的燒造原理很簡單,不過是反覆入窯燒造,先燒高溫度釉彩,再燒低溫度釉彩,高溫度釉彩燒好後再入爐進行低溫燒造時,就不會被破壞。但原理簡單,實際操作卻比登天還難。不僅要求把頭(過去窯的主管叫把頭,又叫把樁)在沒有溫度計等現代設備的前提下,利用20餘年燒瓷的經驗精準判斷爐內溫度和遊離氧含量,同時還要知道窯里不同位置溫度相差幾何,而以上全憑經驗完成。

「瓷母」燒造大概可以分為四個溫度區間,實際上還會在此基礎上細分。首先,燒1300℃左右的釉彩,包括頸肩處的鬥彩、腹部霽藍釉、底部青花;然後,燒1250℃至1280℃的釉彩,包括窯變釉、粉青釉和底部的醬釉;第三,燒1170℃至1250℃之間的釉彩,包括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最後,燒制剩下的低溫釉彩,包括琺琅彩、洋彩、粉彩和松石綠釉、珊瑚紅釉、鬥彩中的釉上彩部分。

琺琅彩瓷器是引進國外琺琅材料創製而成的,並一舉成為極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琺琅彩也是清代最名貴的釉彩,位於「瓷母」的口沿處。

清乾隆琺琅彩纏枝花卉蒜頭瓶琺琅彩瓷的製作過程與其他宮廷用瓷不同,先在景德鎮用高溫燒成白瓷,然後送到北京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繪彩,再由造辦處用琺琅作彩,然後回到景德鎮燒成瓷器。彩料全部進口,尤其是其中一種玫瑰紅或胭脂紅色料,也就是「瓷母」呈現出的顏色,因含有微量的黃金而異常名貴,同時也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嬌艷效果。

清乾隆洋彩葫蘆瓶洋彩瓷因其原料珍貴、工藝繁雜、精美絕倫而被稱作「彩瓷之冠」,與「彩瓷皇后」琺琅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乃盛清宮廷工藝的曠世傑作,是乾隆的至愛。因為是宮廷御用,百姓很難窺見一二。現在,洋彩的煅燒技術已經失傳。

清乾隆琺琅彩纏枝蓮紋雙連瓶

中國傳統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膠水調和,而琺琅彩瓷和洋瓷則像西方油畫一樣,以油來調配彩料,並且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彩繪更具有立體感和層次感。琺琅彩的彩繪顏料中含有硼或砷,在約750℃的高溫爐燒造過程中,砷的毒性會揮發出來,即使是戴著口罩,也能把燒造的匠人毒得鼻血橫流。

鈞窯瓷極其珍貴,民間曾有說法:「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清以前,景德鎮窯偶爾燒制出來的窯變釉瓷多被搗毀。到了清代,匠人已經可以根據經驗、按照心意燒造需要的窯變釉了,但畢竟是小概率事件,燒造難度仍然非常大,窯變區間只有區區30℃,一不小心就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清乾隆窯變釉梅瓶

鬥彩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與清朝的琺琅彩一樣,明代的鬥彩同樣作為宮廷御用的瓷器,做工極為精湛,因而非常貴重。因為對胎的要求極高,胎質需要潔白細膩、薄輕透體,小杯胎體之薄幾同蟬翼,可映見手指。這也是為什麼最好的成化鬥彩並無大器。

汝瓷創燒於北宋晚期,為宮廷御用瓷器。金滅北宋後,汝瓷也隨之消亡。其開窯時間前後只有20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很少。這也是乾隆皇帝最喜愛的瓷器,他流傳下來的詠瓷的詩有200多首,其中很大部分是表達對汝瓷的喜愛。

宋汝窯盤

因為真品太少,乾隆就下令仿製並親自督查,這在帝王史上非常少見。汝窯瓷之所以稀少,也和原料有關。當今研究人員利用科學儀器檢測發現汝窯之美的奧秘,原因是汝瓷釉中含有瑪瑙的成分,瑪瑙入釉致使釉表面產生不同角度的斜開片和大小不一的氣泡,在不同光照反射下會有不同的光澤。

這張動圖的上色順序是完全按照高溫釉彩到低溫釉彩入窯燒造的順序來的,是《國家寶藏》動畫老師跟故宮工作人員反覆確認製作的。

各種釉彩大瓶名字取得頗有點中二,但是這隻大瓶集中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技藝。據傳,美國有另外一隻同樣的釉彩大瓶,但是已有損壞,而這隻流傳至今能夠完好無損,實屬難得。乾隆的「農家樂」審美並不是追求意境美,更多的是追求技藝美與暗藏的政治高度,這不是主觀審美就可以評判的,而是一代天子除了「風花雪月」以外,用以征服世界的雄心。

精彩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乾隆讓他當皇帝,他想盡辦法拒絕把乾隆氣吐血,自己卻活到八十八
秀女大選,如懿的第一次進階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