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一個蓄滿念想的日子
文:朱群英
元宵熟了,漂在鍋里,輕輕一撥打著旋兒,像撲棱撲棱的心跳,這又是一個心花搖曳思念的時刻。又是一個蓄滿念想的日子——元宵節。
年啊,從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遠一點,從元旦起年就讓人沉迷,沉醉,沉淪,撩撥澎湃著人們的心潮。因而說每一個節氣里都有約定俗成的物象在推波助瀾渲染氣氛,當然屬年的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畫,春聯,糖果,餃子等。元宵節元宵成了主角,各種口味的元宵代表著人們的飲食喜好和心情。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句耳熟能詳的經典情詩,在一個不經意的電話中,才搞懂其真正的出處和內涵。詩中的「月」即大年十五之圓月,人約黃昏後要做的事是看燈。這「燈」又是專有所指的,乃中國傳統民間約定俗成的獅燈、龍燈之類,是用來「耍」的。其中還包括供人看的燈,即舊時街邊房前的檐燈。一色喜慶的紅燈籠,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煞是好看。
這耍的燈和看的燈,並非一年四季都有。如此熱鬧和喜慶的排場,只在過年的時候鋪張。中國人就看重過年,從初一到十五,一過就是半個月。走親訪友,上香祭祖趕廟會,幾乎全家出動。特別是那些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中女子,也被父母允許逛街看燈進廟燒香。一時間人潮湧動,熱鬧非凡。到了大年十五,還要鬧元宵——即通宵達旦的耍,類似狂歡,怎一個「耍」字了得!元宵節也不過是個詞,一個延展著生命時光與感情沾親帶故的詞,人們寄予美好的憧憬。
這等好事有詩作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看看,多麼令人懷念,其實這懷念是另有深意的。一些專門研究中國民俗的專家認定,元宵節就是中國的情人節。細細想來也有道理,這2月14日跟元宵節比鄰相接,該不會是太巧了吧。也有很多詩詞記錄下了元宵節的愛情故事:那首作者尚有爭議的「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關於愛情的那首最為著名的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還有南宋那位將秦觀的原意完全翻轉、才情不讓李清照的才女朱淑真的《鵲橋仙·七夕》「巧雲妝晚,西風罷暑,小雨翻空月墜。牽牛織女幾經秋,尚多少、離腸恨淚。微涼入袂,幽歡生座,天上人間滿意。何如暮暮與朝朝,更改卻、年年歲歲。」......
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龍燈獅燈耍上街。這舊日的民俗沿襲了幾千年,興也罷,衰也罷,全由世造。比如這兩年的服飾流行唐裝,不論男女老幼,趕趟似地復古,迎合人們的懷舊心情。
當然,書里或書里的元宵節,現今是再難找到了。懷舊的人才把《紅樓夢》當作夢,在古裝戲裡過癮。單說一句「翩翩少年郎,偷看二八小嬌娘」就已讓人浮想聯翩。那元宵之夜「燈如晝」,燈挨燈,人擠人,大有現今不夜城燈紅酒綠的意思,但不是同一個味兒。
街上人們的目光只在地面與半空中交替游移,眼裡只有絢爛的煙火發出的光芒,天上的那一輪滿月竟是被徹底地冷落了。也難怪,早春二月,春寒料峭,數日來雨雪霏霏,今日初晴,任她月兒再怎樣圓滿,終是一輪冷月,滿地青輝,望之生寒!這樣的月色常被歡樂的人們遺忘,掬月入懷的,多是詩家詞人,要不就是思婦離人。
我已經沒有了那時「月上柳稍頭,人約黃昏後」的精緻情懷,逝去的心事已隨塵世湮沒,平時不敢去翻它,也不敢去想它,只想用時間作一帖遺忘的良方。但今夜的月亮如水如銀,與團圓相連,與相思相連,與離愁相連,與淚水浸濕的春衫袖相連,演繹著生生死死的愛情,恩怨糾葛的愛情,那一縷早想割捨的愁怨,如煙火燃燼後的白霧氤氳,縹縹緲緲,繞於身前身後,令人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舊時的人思想不解放,膽子小又愛面子,更不興自由戀愛。儘管如此,卻有一見鍾情,相思成疾的痴男怨女。幸好沒有電話和手機,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和經典情詩流傳後世。不過,年年有個元宵節,給相思的人兒一個救命的機會。若是心有靈犀,肯定會同時出門看燈。只道這元宵節的燈好看,姑娘更好看,腮紅齒白,艷若桃花梨花。
人看燈,燈照人,還有十五的圓月掛柳梢。月不生情人多情,含蓄的溫馨,古典的詩意,怎不令人回味無窮。何況,元宵節的愛情,無須張揚的玫瑰,一隻小小的香包永不凋謝,足以撫慰來年的相思……
TAG:愚伯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