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稿收藏「撿漏」幾無可能
原標題:手抄稿收藏「撿漏」幾無可能
清咸豐《六如瑣記》。
清同治李文田批《漢書》。
明內府抄本《太醫院經驗良方》。
南方收藏眼
最近,梁基永的私人藏品再次讓廣東的一些古籍善本藏家無比驚艷。
在省立中山圖書館特展廳,為期一個月的《丹墨琳琅—梁氏儀清室藏明清稿抄校本特展》目前還沒有撤展,慕名而來的研究者和收藏家仍然「驚嘆著」一件件當初從地攤或舊書店上淘來的古書、信札、手稿。更多的人則在猜測,這些珍貴的文稿,若要送到拍賣會上去,那得以多少錢成交。
近年來,在藝術品行業持續回調的大背景下,古籍善本和名人手稿等冷門板塊反而受到藏家追捧,屢屢爆出市場驚喜。2014年秋拍,明末清初大書畫家王鐸的一紙《致戴明說札》,在北京保利便以1863萬元、高出拍前估價近4倍的高價成交,從而以名人手稿的身份入榜中國藝術品Top100。
揚名
珍稀名人手抄稿亮相中圖
在國內的藝術品市場上,古籍善本一直處在書畫、瓷雜等傳統優勢拍品的陰影之下,是收藏界公認的冷門板塊。然而,近年來,以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為代表的一批拍賣公司,紛紛推出以「古籍善本 碑帖法書」為主題的拍賣專場,而不斷出彩的成交紀錄則使得書札尺牘、金石碑帖、畫稿、舊紙這類長期以來不受待見的冷門拍品不再默默無聞。
2015年開春,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主辦的《丹墨琳琅——梁氏儀清室藏明清稿抄校本特展》甫一推出,便吸引了業界高度關注。從展覽的命名即可看出這不僅是一份文史的大餐,也是一場藝術的盛宴。
梁基永本身即是文獻學專家,十多年前已是羊城名噪一時的青年收藏家,加上開展前主辦方已向外界提前「劇透」這類展覽在廣東還是第一次,於是更為這批藏品的整理出閣吸足了眼球。
在中圖的特展廳,梁基永一口氣和盤托出了其二十年來私藏的30多種珍貴文物,品類包括稿抄本、校刻本、批註本、信札手稿、制藝課卷等,時間跨度從明代中期至上世紀初。
稿本即古代作者詩詞文集的原始手稿,抄本指古代流傳下來以手抄為形式的特種文獻,批校則是中國讀書人常用的治學方式,即在書籍上親筆寫下自己的考證,觀點,或校對古書的異同。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畢業的梁基永介紹,這三種形式的古籍,版本學上與普通古籍略有不同,因其具有人手書寫的特性,故異於普通的古籍收藏。稿抄校本由於有人手書寫的特性,因此存世特少,相比起普通古籍而言,收集難度較大,對於收藏者的學術要求更高。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從明代的內府抄本《太醫院經驗良方》、姜垓撰寫的《流覽堂詩稿》、張煌言的《奇零草》,到清康熙年代林鳳岡的《石岳集》、鄭純禮民的《夢樵軒詩稿》,再到清乾隆年代史榮的《陶陶軒詩集》、清嘉慶年代吳榮光的《筠清館古銅印譜》、黎簡的《自書詩冊》、清道光年代的《香石唱和集》、《粵東管見》等等,或手抄、或批校,每一種均可見前人的蒼蒼墨跡,而內容則包括生活筆記、詩詞歌賦、公文筆錄等等。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倪俊明用了「很高」兩個字來形容梁基永這批藏品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不過,對於一些資深的收藏家來說,他們更傾向於把這些手抄文物直接視為古代的文人藝術品。著名收藏家羅淵便向記者表示,展出的多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能收藏一兩件都是莫大的幸事。
心得
古文獻收藏靠知識起家
早在十多年前,梁基永首次將其私有的地方文獻在廣州博物館等一些文史學高地展出時,便曾經引發學界高度關注。
儘管當時,已經有不少老先生「詫異」,一位不到三十的「毛頭小伙」,怎麼會擁有那麼多珍稀的古籍善本——廣州圖書館甚至設立了一個專區來收藏其搜集的數百冊明清時期廣東珍貴地方文獻。然而,時隔15年後,梁基永的藏品再度在廣州整理出閣,仍然讓許多醉心珍稀文獻的學者和收藏者們「感覺無比震驚」。
實際上,梁基永藏品遠遠不止中圖展出的這30餘種。他的收藏範圍涉及中國書畫、瓷雜、古籍善本、古琴等十多個門類。
在廣州的收藏圈,梁基永是少有的那種完全靠知識起家的大收藏家。其家族為廣州清代著名富商及科舉世家,是典型的「西關大少」,由於良好的家學淵源,梁基永自幼學習音樂、文學,擅長彈鋼琴、古琴,書法自成一體。他從中學起,就開始「有目的地閑逛」於老城區的一些地攤書店,趁機收藏一些古代書籍、明清扇子、瓷器等。
上世紀90年代,梁基永憑一次偶然機會,在文昌路地攤上以15元購得葉應銓《六如瑣記》稿本三冊,又因為文獻學家、收藏家王貴忱先生的指引,從此開始了對稿抄本的收藏。
「剛入行那些年,國內的藝術品市場都才剛剛興起,古籍善本只能算是一個小冷門,根本還沒有在市場上引起藏家的注意。」梁基永向記者解釋他早年為什麼能夠低價買到那麼多珍貴的文獻時說,「很多其實非常珍稀的名人手稿,經常都被當作廢紙賣到回收站,就算是到了舊書店或地攤上,也只是以一般的價錢賣給有興趣的買家,根本不會有人想到它有其他的附加值。」
梁基永不無自豪地回憶道,當年他還曾經以450元從一位阿婆手上買到一副曾國藩的對聯、以500元買過一幅清代畫家汪後來的書法斗方。
不過,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民間對各類藝術品收藏的不斷升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也開始慢慢從這些古籍書店和地攤上退出來。梁基永講道,一個最明顯的轉變時,他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一些假貨。尤其是稿抄本,對收藏者的學術要求非常高,如果沒有專業的文史知識和較高的鑒定能力,極容易受到一些造假分子的矇騙。曾有一位朋友,就買到過一套據說是清代顧千里題跋的古藉。當時我就分析,按照當時的行情,這麼一套有顧千里題跋的書,至少要賣到幾十萬元。況且,這套書上題跋的書法一看就很差,不大可能是顧千里的字。
「在當前複雜的市場環境下,即使是行家,也常常會買錯東西。」梁基永毫不諱言,自己也有過類似的教訓。譬如在一些拍賣會上,琳琅滿目的圖錄照片往往會激發自己的購買衝動,出於對主辦方或賣家的信任,根本不會去考慮這些拍品的真假問題,等到把東西買回來了,認真鑒定後,才發現東西有問題。
鑒藏家梁基永:
「藝術家無權鑒定自己的作品」
對話
南方日報:一次性展出這麼多珍貴的文物,有沒有吸引一些藏家前來洽購?
梁基永:實際上,展覽前我已聲明,所有藏品均為非賣品。好比樓市沒有人放盤,自然也不會有人來洽購。
南方日報:在古籍市場上淘貨,避免上當的最有效辦法是什麼?
梁基永:我個人的經驗是不要貪心,多看少買。尤其是近年來,古藉善本的收藏大熱,市場上流通的好東西越來越少。現在藏家面臨的問題不是人多東西貴的問題,而是能入眼的東西多是假的問題。
南方日報:作為文物和書畫鑒定專家,您是如何去把握藏品的真假的?
梁基永:鑒定一件藏品,從技術上來說非常複雜,其所依賴的知識非常多,譬如材質、筆墨、藝術、裝裱、印簽等等,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決定這件藏品的真假。大體來講,我會從風格上去作大的把握,即對作者作品風格的全面研究和認識後,再通過對比來初步判定一件藏品真實性。
南方日報:經過專家鑒定的文物,就可靠了嗎?
梁基永:文物鑒定是沒有標準可言的,更不存在什麼絕對權威的專家。即便是非常專業的鑒定,仍需要依賴專家的主觀認識。當然,越是資深的專家,其鑒定結論的可靠性也會越高。
南方日報:您如何看待蘇軾功甫帖真假之爭?
梁基永:這樣的爭論是永遠不會有結果的,不要說目前存在的證據都是一些表面證據,即便蘇東坡本人能夠復活,他的結論也未必能夠成為佐證——因為從法律上來講,作者本身基於利害關係,是沒有權利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鑒定的。
南方日報:您進入收藏行業,主要基於什麼樣的目的?
梁基永:一方面是因為個人喜好,另一方面則是供學術研究。
南方日報:這二十多年來,您有沒有出售過一些藏品?
梁基永:為了購買更好的藏品,曾經出售過非常少量的藏品,但珍稀文物從不出手。
南方日報:收藏稿抄本要求藏家具有一定的鑒定能力、發掘文獻價值的考據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在您看來,什麼樣的稿抄本才值得收藏?
梁基永:文獻價值、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兼具,才是好的稿抄本。例如「清 同治 李文田批《前漢書》批校本」,書中是清代探花、曾官至禮部侍郎的廣東順德人李文田對《前漢書》的主筆批點,其中對於文字、名物的考證詳細而博瞻,顯示出高度的文獻價值,同時批註文字中又可以看到他深厚的書法功力,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南方日報:行家也常買到假貨,對於初入門的人來說,怎麼辦?
梁基永:收藏古籍善本的專業門檻比較高。有興趣的收藏家最好先從吸收一些專業知識入手,做好功課再來入手。畢竟目前的市場環境與我當年逛地攤的那個年代已經大不一樣,由於越來越多的人認知到這類藏品的價值,因此「撿漏」的可能性已經基本不存在了。
來源:南方日報
※林崗:從古地圖看中國的疆域及其觀念
※中國最大的歷史民科——高曉松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