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道貌岸然的賣國賊,不要被教科書欺騙了

道貌岸然的賣國賊,不要被教科書欺騙了

道貌岸然的賣國賊,不要被教科書欺騙了

說到康有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歷史課本上可有他,相關的還有戊戌六君子,康有為生於廣東南海西樵山銀塘鄉一個官僚地主家庭,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的腐敗,使年輕的康有為胸中燃起了救國之火。西方的強盛,康有為立志要向西方學習,藉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國。從此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但是康有為真的那麼有為嗎,我看他更多的是為了自己能夠揚名立萬。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竟然提出了賣國求榮的事:中日合邦。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提出了荒唐的「中日合邦」。康有為早在《自編年譜》中並不諱言:「(我當時)與日本使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定稿極詳,請矢野君行知總署答允,然後可以大會於各省。」同時,康有為還曾讓其心腹楊深秀向光緒上奏,建議「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

「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意即參與「合邦」之國,其現存政府架構完全作廢,須另由康有為、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選百名外國顧問,全面接管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外交等一切事務。

但是清朝拒絕了康有為的提議,這麼明顯的賣國求榮,鬼才會同意,戊戌變法失敗後,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逃亡海外,當時光緒被囚禁,康有為自稱自己有光緒衣帶詔,逃亡海外期間,康有為以莫須有的衣帶詔,大肆行騙,欺騙海外華人錢財。

以前康有為是維新派的人士,辛亥革命後,在外行騙15年的康有為回來了,一下變成了保皇派,張勳復辟,康有為就參與其中。

張勳復辟失敗後,康有為逃亡上海,康有為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卻無錢償嫖資。久而久之,讓妓家知道了,群到康有為所住的客棧索取,康有為覺得很不好意思,就往廣東逃。上船之日,各妓家都到船上來找他,搜了半天找不到。開船後,有水手看見船板內有人,大驚,呼眾人來看,正是康有為先生。後來,有人寫詩諷之:「避債無台卻有舟,一錢不值莫風流」。

康有為在年過花甲的歲數,有一天挾妓游湖,忽見一位妙齡女郎在浣紗,疑是西施再世,這位才18歲的女子,在康有為的堅決要求和媒人儘力撮合之下,家境貧寒的張家最終點了頭,娶了18歲的小姑娘。

1927年,康有為喝了一杯檸檬茶後中毒逝世,正值北伐軍進入江浙,張靜江任浙江省主席,曾以康有為系「保皇餘孽,佔據公產」封閉一天園。

反對共和

義和團運動以後,推翻清朝封建統治逐漸成為時代主流。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章太炎在東京《國民報》上發表《正仇滿論》,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齒於滿洲而思順天以革命者,非仇視之謂也」,清廷腐敗,「無一事不足以喪吾大陸」,不能「隱愛於光緒皇帝一人」,處於今日,「革命固不得不行」。「然則滿洲弗逐,而欲士之爭自濯磨,民之敵愾效死,以期至乎獨立不羈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數也。浸微浸衰,亦終為歐、美之奴隸而已矣」。革命形勢的發展,連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歐榘甲都有些搖惑,康有為很是焦慮,連函切責。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發出《答同學諸子梁啟超等論印度亡國由於各省自立書》和《答南北美洲諸華僑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二文,前文對梁啟超等「搖於形勢」,「妄倡十八省分立之說」予以駁斥,主張「今令以舉國之力,日以擊榮祿請歸政為事,則既倒政府之後,皇上復辟,即定變法變新政而自強,是則與日本同軌而可望治效耳」。如果「移而攻滿洲,是師法印人之悖蒙古而自立耳,則其收效亦與印度同矣」。康有為以為革命自立是「求速滅亡」,而立憲可以避免「革命之慘」,不準各埠再言革命,不準保皇黨人稍涉游移,再三「布告同志」:「本會以保皇為宗旨,苟非皇上有變,無論如何萬不變。若革命撲滿之說,實反叛之宗旨,與本會相反者也。謹布告同志,望篤守忠義,勿聽莠言,仆與諸公既同為保皇會人,仆以死守此義,望諸公俯鑒之。」 表示死守此義,保皇不變。這時,康有為寫了《孟子微》、《論語注》、《春秋筆削微言大義考》以及《大同書》。隨著他的政治思想的日趨沉淪,「大同」三世學說也起了變化,說是孔子之時,「身行乎據亂」,是「亂世」,如果能循「孔子之道」,推行至於隋、唐,應該進化到「昇平世」(「小康」)了;隋唐以後,「至今千載」,中國應該「先大地而太平矣」,但因秦、漢的崇「刑名法術」,王莽、劉歆的「創造偽經」,晉代以後的「偽古學大行」,以致「微言散絕」,「三世之說,不誦於人間;太平之種,永絕於中國」,而二千年的中國,只是「篤守據亂之法以治天下」。據此而言,中國二千多年的歷史,不過是「亂世」,並非「小康」,與戊戌變法前的「三世」說已不同了。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章太炎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把康有為等人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光緒皇帝斥為「載湉小丑」,沉重打擊了改良主義。接著,孫中山發表《敬告同鄉書》,明確指出:「革命者,志在倒滿而興漢;保皇者,志在扶滿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馳」[30] 。號召劃清革命與保皇的界限。而康有為則漫遊各地,離印度、居香港。光緒三十年(1904年),自香港至檳榔嶼,自檳榔嶼赴歐洲,重渡大西洋去美洲。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複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緒 的精彩文章:

生活不簡單——紛紛擾擾的花花世界,又何必讓自己活的這麼累
你可知道清朝後期 近代通訊開始的真相嗎?

TAG: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