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駕馭新時代復興征程的經濟思想

駕馭新時代復興征程的經濟思想

新指引:駕馭新時代復興征程的經濟思想

文/田應奎

作者為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

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

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大局,把握規律;

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准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

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產生深遠影響;

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所揭示出的思想認識與實踐規律的邏輯構成來看,可以從戰略指引、經濟發展、改革方略、收入分配這四個主要方面,進行深入系統的分類學習研究與貫徹落實。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西考察。這是6月22日下午,習近平在太原重工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車輪車間考察(李學仁攝/本刊)

【戰略指引:統領現代化建設全局】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指引與原則立場,具有統領經濟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作用。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特別是對經濟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經濟政治思想原則。

堅持黨對經濟工作集中統一領導,

必須全面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水平,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

必須加強黨領導經濟工作制度化建設,創新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提高黨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同時要處理好領導幹部與企業家的政商關係,堅持好乾部標準,把幹事創業、勇於改革、敢於擔當、作風紮實的幹部提拔使用起來,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和從政環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建共享共富。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也是我們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的根本立場。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推進。這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託。我們既要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又要讓政府勇擔責任、干好自己該乾的事。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這就要將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用好。

堅持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堅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堅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進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經濟發展:推動高質量全面發展】

經濟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其中關於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主要矛盾、主要任務、發展戰略等方面的思想觀點,揭示出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新挑戰、新任務的規律性認識,為提出和制定新時代經濟建設與發展的新理念、新戰略,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認識基礎,是指導新時代經濟工作的基本思想源頭和方針來源。

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新常態。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說明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因此,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主線。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就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這其中,振興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全球範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這其中,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要健全集聚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體制機制,創造人盡其才的政策環境。同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原則主要是四條: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推進城鎮化,還要注意兩對關係,一是市場和政府的關係,二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定不移引進外資和外來技術,堅定不移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重點推進實施「一帶一路」發展,聚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

【改革方略:塑造現代化經濟體系】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關於經濟改革的闡述,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怎麼看、怎麼辦的思想內容,是指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行動指針,是全面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確保順利實現新時代經濟建設與發展目標的動力系統。主要思想內容包括:

關於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觀點;

關於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思想觀點;

關於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思想觀點;

關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思想觀點等等。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們黨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偉大創舉。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重點要做好如下兩方面制度建設:

一是要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

二是建立新型的「親」「清」政商關係。新型政商關係概括起來說就是「親」、「清」兩個字。對領導幹部而言,所謂「親」,就是要坦蕩真誠同民營企業接觸交往;所謂「清」,就是同民營企業家的關係要清白、純潔,不能有貪心私心,不能以權謀私,不能搞權錢交易。對民營企業家而言,所謂「親」,就是積極主動同各級黨委和政府及部門多溝通多交流,講真話,說實情,建諍言,滿腔熱情支持地方發展。所謂「清」,就是要潔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紀守法辦企業、光明正大搞經營。

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著力從以下主要方面推進:

一是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

二是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市場准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範;

三是要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四是要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

五是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六是要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七是要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收入分配:定航共同富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提出了關於新時代國民分配的原則立場、根本方向、基本制度、主要任務、主要路徑等方面的思想觀點,揭示出我國經濟發展與建設的根本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全面推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推進實現共同富裕根本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認識基礎,是指導新時代經濟改革發展特別是收入分配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宗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任務和措施有很多,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層面的事:

一是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舉全民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把「蛋糕」做大。

二是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公平的分配思想。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要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這就要求,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規範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觀點。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儘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搞好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思想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必須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工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尤其在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攻堅實踐中,我們形成了不少有益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這麼幾條: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LW

刊於《瞭望》2018年第9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 的精彩文章:

故宮博物院里藏著哪些狗?
全球「量子霸權」爭奪戰觀察

TAG: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