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腸息肉並非一切了之 你知道如何複查嗎?

大腸息肉並非一切了之 你知道如何複查嗎?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在中國隨著腸癌篩查越來越受重視,腸鏡篩查的比例正逐年提高,體檢發現息肉的病人也越來越多。

那麼體檢發現息肉之後要注意什麼呢,下次還要複查嗎,應該如何複查?本文為您詳細講解

沒及時複查後悔莫及

王先生5年前出現便血2次,開始很緊張,擔心患了直腸癌。結腸鏡檢查發現是乙狀結腸息肉,有兩枚。經切除活檢為良性的腺瘤樣息肉,醫生叮囑要定期複查結腸鏡。王先生術後再未出現便血癥狀,於是也將醫生的囑咐忘在了腦後。5年後再次出現便血癥狀,結果來院檢查發現息肉複發且癌變。

從王先生代表一部分人,他們常抱有僥倖心理或者迴避心理:不夠重視、恐懼或拒絕接受結腸鏡檢查、做了息肉切除不願意進行複查,以至於本來能預防的結腸癌沒有得到預防。

大腸息肉並非一切了之 你知道如何複查嗎?

哪些息肉容易癌變

做腸鏡發現息肉後我們最關心是哪些息肉容易癌變,自己該如何判斷呢?

一般來說癌變的風險大不大與息肉的大小、個數還有病理類型有關。

結腸息肉是一個內鏡下的診斷,在沒有病理診斷前通稱為息肉。醫生通過其形態、大小判斷其良惡性質。例如,像瓜一樣帶蒂的、個頭小的一般是良性息肉,小於2cm的可以直接在內鏡下切除。

如果是那種基底寬,個頭大的息肉則惡性或變為惡性的可能性就更大。息肉個頭越大越容易癌變,其中息肉超過2cm癌變率將近40%,有時候甚至需要手術切除,而不是單純的內鏡切除。遇到懷疑息肉已經惡變或者直徑>2cm的情況,醫生一般會先取活檢,待診斷明確後做相應處理。

當然醫生肉眼判斷是經驗性的診斷,良惡性的金標準還是要通過顯微鏡下的病理診斷。病理學上息肉可以又分為很多種,例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腺瘤性息肉等,甚至是癌。

息肉好發於50歲以上人群,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見的,具體又可以分為三類:

1、管狀腺瘤,癌變率較低,在5%左右。

2、絨毛狀腺瘤,癌變率較高,在20%左右,如果不典型增生程度嚴重,則有可能是原位癌。

3、混合型腺瘤,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其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總之,如果腺瘤性息肉的體積越大、基底越寬、絨毛成分越多及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其癌變率越高。這與大腸癌的演化過程相一致: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

大腸息肉並非一切了之 你知道如何複查嗎?

切除了也要複查

現在腸鏡下切除息肉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例如氬氣刀燒灼術、圈套勒除術、注射生理鹽水高頻電切術等等,這些高科技都很先進可以將息肉完整切除,但無論哪種技術,均不能保證息肉不再複發。

可以這麼理解,導致腸道長息肉的原因或環境沒有改變,那麼這片「土壤」還是容易滋生息肉的。所以如果腸鏡檢查曾經發現有息肉的朋友要注意複查,尤其是息肉數目較多、腺瘤性息肉的朋友,包括有大腸癌高危風險、父母有息肉病史的朋友也應主動行腸鏡檢查。

大腸息肉並非一切了之 你知道如何複查嗎?

該如何複查

既然息肉有複發和癌變的特性,故發現或處理息肉後,複查是必須的,複查隨訪時間根據息肉的危險程度或聽從醫生的治療方案來決定:

根據內鏡和病理檢查結果可以將大腸息肉患者分類管理

低風險:管狀腺瘤1~2個,腺瘤<10 mm;

高風險:腺瘤含有絨毛成分,高度異型增生,腺瘤大於等於10 mm以及3個以上的腺瘤。

一般來說高風險的患者應在1年內複查;低風險的患者根據醫生建議在1-3年內複查,例如無蒂鋸齒狀息肉或者大於1cm的應在3年內複查;小於1cm的無蒂無異型增生的息肉也可以在5年內複查。

另外,結腸息肉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雖然不是腸息肉病患者的子女一定會患病,但病人子女患息肉的概率比常人更大,這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結腸息肉的發生與飲食密切相關,特別是近年來腸息肉年輕化,更是與不健康的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大魚大肉、果蔬不足)的飲食結構關係密切,在因此複查期間也要注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降低息肉發生的可能性。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腸癌學堂 的精彩文章:

1個簡單的動作就能發現腸癌!可惜很多人害羞不肯做!
痔瘡可以「演變成」直腸癌嗎?

TAG:腸癌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