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丹東:元宵佳節話元宵

丹東:元宵佳節話元宵

丹東新聞網 2018-02-27 10:05

燈籠,又稱燈彩,是中國古老的工藝品。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許多人家都會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以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但您真的了解燈籠嗎?

象徵意義的沿襲

中國的燈籠是世界上發明最早的便攜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東」字可能就是對原始燈籠形象的描繪。《南史》記載有「壁上掛葛燈籠」句。葛,就是用麻織成的白色粗布,用它製成的燈籠,可能就是紗燈的雛形。其用途是用於標明官銜、字型大小、身份的門燈(風燈)。而紅燈籠則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興盛起來的,經多年發展,形成了今天節日喜慶用燈。

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燈籠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是在紙發明之後。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比如新娘燈(即宮燈)就代表婚禮喜慶;竹篾燈則告示這是喪葬場合;傘燈(字姓燈),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檐下和客廳中。

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燈籠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此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後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提燈籠的習俗。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

元宵節挑燈籠的由來

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乃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時,更於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支,又在華門外設「燈市」,使得北平尚有「燈市口」街道。民國後,花燈之舉雖仍在,但平淡了許多,燈籠又逐漸在居家裝飾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燈籠的材料,有的由原來的紙、竹子,變成布、塑膠、鐵線,而且燈籠的形狀和顏色與傳統也大不相同。

而民間傳說中點燈籠的來歷則與史籍完全不同。傳說在很久以前,世間的凶禽猛獸很多,到處傷害人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消滅它們。天上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地被一位不知情的獵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下令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要把人間的人畜和財物通通燒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受難,就冒著生命危險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提前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如雷轟頂,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有位老人想出了一個避難的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以為天兵已經在人間放了火,也就不再追究了。」人們按照這位老人的主張去做,果然就平安無事了。如此這般,便逐漸形成了正月這三天掛燈的習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企鵝在北極 的精彩文章:

丹東:以高質量發展撬動「五個振興」
一名精神病女子駕車硬闖白宮 事發時特朗普與澳總理開記者會

TAG:企鵝在北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