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 大度看世界,從容過生活
乾隆二十七年,有一位二十二歲的年輕人,他因為生了一場大病而感悟到世事無常,因而立志出家為僧。在病癒一年之後,他在京郊岫雲寺恆實法師處受了具足戒。此後,他晝夜研修、精求佛法的奧義,終於領悟到佛法的精髓,繼而創作了《一聲佛號一聲心》,這個年輕的法師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徹悟大師。
在徹悟大師的《一聲佛號一聲心》中有這樣一句:「長嘆塵情世態薄,人心難似蓮心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塵世間人情世故紛繁複雜,因此一個人很難保持清澈的心靈。
幾乎在每一個時代,人們都要嘆息世事的紛擾,感慨紅塵的羈絆。紅塵多故事,人生悲喜不定,有些人深陷慾望之中苦苦掙扎卻得不到解脫,有些人在浮躁之中幾多掙扎卻不能清凈。放眼望去,在現如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中,誰還會有「白荷碧水聽蛙鳴,不問炎涼月獨明」的清閑心境?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逼至「水深火熱」的境地之中,慾望苦苦求而不得,心境想放卻又放不下。因此說,人之所以為世事感到煩心,並不是因為這世態有多麼涼薄,人心有多麼複雜,而是因為我們都太過執著。對名聲執迷不悟,對權勢執迷不悟,對一切身外之物執迷不悟,這些都是煩惱的真正來源。
(南懷瑾)
對於煩惱的本源,南懷瑾大師曾這樣說道:
煩惱是我們心理行為一個基本狀態。「煩」,煩死了,「惱」,討厭,這些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罪惡,對自己心理污染的罪惡。以形而上本體來講,我們的自性本來清凈,因煩惱連帶發生的行為,變成了後天的罪惡。所以「煩惱」兩字,不要輕易小看它。我們每個人,隨時在煩惱中,我們迴轉來檢查,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秒鐘身心都是愉快的?我們不知不覺中,總是跟著煩惱在轉。煩惱裡頭隱藏許許多多罪惡的種子,許多罪惡的因素,都是由「煩惱」而來。
煩惱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又對我們的人生造成如此的傷害,那麼我們自然要將其消滅。然而,世人如何才能從凡塵中走出,忍得住心亂,消得了煩惱呢?南懷瑾大師告訴我們,只要將自己的內心放空就可以了。
南懷瑾大師在對《達摩多羅禪經》講解時曾提到過一些修禪的法門,他這樣說道:
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心裡動念都很清楚。觀心法門,每一個思想念頭,不歡迎他來,也不拒絕他來,來了就來了,過去就過去了,慢慢生出無比清凈的喜悅。那麼呼吸和心境都定住了,隨時在定的境界。定了以後此心得解脫,煩惱分別不起了。這個時候身心可以得到解脫,解脫什麼?解脫煩惱。解脫煩惱,就是讓心不被雜念所擾,這並不是說人本身不沾染俗世,人生活在俗世之中,不沾染俗世自然是不可能的,但人可以做到心不為俗世所動。物質也罷、名利也罷、金錢財富也罷,只要人心不起慾望,煩惱自然無處著身;失敗也罷、成功也罷、悲歡離合也罷,只要人心不隨外物而喜憂,煩惱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人世間就像充滿淤泥的荷塘,而我們的內心則應該像蓮花。淤泥雖臟,但是它卻為荷花帶去了全部的養分,蓮花的根深深扎在淤泥之中,但是它卻能夠從中得到生命的養料。我們身在的這個世界與我們的關係也是如此,當你抱怨身邊人辱你罵你、欺你詐你的時候,當你抱怨世事的不如意的時候,當你為自己的悲傷、沮喪怨天尤人的時候,其實你也正從這些負面的人生中吸取著生存的力量。
因此,我們實在是沒有必要為了人生的種種不如意而煩惱。塵世的百態如過眼的雲煙,只有一顆平靜的心才能夠給我們帶來永遠的安寧。
當然,有煩惱也不全是壞事。禪法上有句話叫「煩惱即菩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煩惱是人性的根本,正是因為我們內心有煩惱,所以才有了來到這世間修行的機會。沒煩惱的眾生是諸佛,有煩惱的眾生是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這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凡人都是因為對生命之存在的本質洞悉得還不夠清楚,所以才需要在煩惱中修行。
所以,我們還得感謝煩惱,因為對禪法的徹悟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從煩惱中轉化而來的。這世間的萬千煩惱促使我們在修行中解脫,在煩惱中體味到什麼是幸福,所以,煩惱就是我們修行的最佳資糧,也是我們內心幸福的見證者。
我們只有在煩惱中靜下心來,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幸福。
本文節選自《南懷瑾的人生禪學課》。
TAG:趣讀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