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身份認證、反洗錢與首次代幣發售的關係

身份認證、反洗錢與首次代幣發售的關係

i鏈說

發現區塊鏈價值,洞悉趨勢

本文主要探討關於身份認證(KYC)和反洗錢(KYC/AML)與首次代幣發售(Initial Token Offering)關係的問題。乾貨分享如下:

1

現在逐漸興起一股風,大量代幣眾籌進行了很強的KYC/AML認證。所謂的「白名單」(whitelist),只有先登記了名字的參與者才能進行代幣互換,即用ETH換相應的項目的代幣。似乎不進行白名單都不好意思眾籌了。

這乍一看似乎很合理,也很正規,讓人覺得對項目更「放心」了,而且項目組很用心。

當然,也有項目只堅持使用少量的認證,比如採用封鎖IP的方法。就有些顯得不入流。

2

效果

不過,「亂花漸欲迷人眼」,真相需要討論和思考。仔細一想,可能事實並不像乍一看那樣,可能正好相反也未可知。

他們這樣做不僅使參與者門檻提高,也使系統運行成本提高,更重要的是參與者的隱私泄漏風險也提高了。

一些爛項目,幾個人,甚至還有是匿名的人,就敢在全球收集各國的參與者的詳細信息,特別是由於區塊鏈信息透明,個人信息一旦與地址對應了,地址上所有交易都曝光了。

另外,其實身份驗證也是流於形式的。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身份證如何分辨呢?如果該國沒有相應的身份證,就不行?或者有人請另一個人代投(白手套),就可以?或者隨便偽造一個身份證,你能分辨?

這樣的身份認證,太容易繞開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可能是,這些區塊鏈團隊根本無暇、也無力分辨這些信息的真偽,只是走形式罷了。

更重要的是,誠實的人更容易成為受害者。誠實的人,認真登記了,而這些信息進入到中心化機構手裡,泄露幾乎是遲早的事。而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就請人或隨便偽造出來一個證件就能通過驗證。如果真要做壞事,偽造一個身份,那分分鐘的事。

3

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做有何意義呢?難道項目方不知道效果並不好?還是因為他們的項目是國內項目,不夠國際化,所以很擔心。又或者他們很國際化、也進行了很多諮詢,但是還是覺得這麼做有必要呢?

按理說,ICO只是ETH換另一種代幣。而代幣只是消費券,如果已經有ETH已經沒辦法知道後面是誰了,AML可能已經沒有太大意思,KYC則可以用白手套等各種方法解決,只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再者,基金會是非盈利組織,參與者也不是投資者。

另外,這些機構有權利擁有參與者的這麼詳細的資料嗎?這些其實都不符合區塊鏈的包容、隱私保護和非中心的特性的。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熱烈討論,做以下總結記錄。

正方觀點

觀點1:規避法律風險

有人認為,從項目方的角度看,KY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法律風險,譬如對愛西歐有規定的國家。但這一結論經不起推敲。

首先基金會一般註冊在不需要KYC的國家或地區(這正是基金會選擇註冊地的重要標準)。那如果未來要求進行KYC呢?那也是未來的事,法律不溯及既往的。那時,事過境遷,也沒有問題。

觀點2:美國實行穿透性管理

有人說,美國實施穿透性管理,按美國的法律規定,無論實際發生地在哪,只要接受美國公民的投資,都受美國法律的監管,不得不防。

關於這一點,似乎也經不起推敲。但如果你有信息,美國要求調查時,你就給了,這不是反而不好,你沒有信息,美國要求給,你沒有,也就不必給了。美國向蘋果要過信息,蘋果沒有給,但谷歌給了,如果根本沒有信息,就不必給了。

但如果是公有鏈,美國就算要管,項目也沒有人能管,而且現在的項目很少在美國註冊基金會的。所以,也不是特別需要在意的。

觀點3:提高門檻總是好事

有人提出,門檻提高了不再是0門檻,至少有人可查,即使是白手套,便於政府監管。

為了還沒有出來的政策,就要做好準確,把大家信息收集了,政府一聲令下就交上去?這假設了政府是天使,要知道政府也可能作惡的呀,更不要說全球的國家,參差不齊,消費者的保護可能更重要。政府的目的,不也是保護消費者嗎?

另外,提高門檻是好事嗎?區塊鏈項目應該讓更多人參與,而不是提高門檻。關鍵是,真正的騙子,提高的這點門檻實在是小兒科,輕易就繞開了,剩下的是什麼呢?是給好人帶來了不便。而且還有隱患,項目方可能作惡啊。如果幣漲價了,他說你信息不對,不發幣給你。

觀點4:有助於社區發展

有人認為:KYC有助於基金會的運作,培養各地粉絲,小團體的線下活動!

但這也經不起推敲,如果只是為了社區發展,那可以做一個自願的KYC,而不是強制的。

另外,眾籌和社區信息分開做啊。

最後,社區發展一定要由社區里的某個成員(基金會)掌握大量其它個體的信息嗎?至少是不恰當的吧。

反方觀點

觀點1:隱私侵害,不符合區塊鏈精神

大部分人對一個中心化的基金會或項目團隊收集詳細的信息很不感冒。好聽的說法是,多了隱私保護的責任。但是,這可信嗎?中心機構的信息被泄露出來,到頭來根本不知道是哪裡泄露出來的。但凡是中心化機構收集大量信息,都是可疑的,更不要說是區塊鏈這種去中心化思維的項目。作為區塊鏈的創始團隊,更應該有保護隱私的精神,而最好的保護就是不要收集。

觀點2:打著合規的名義,收集運營信息而已

以下引用某群友的觀點:

「收集不必要的信息也許將來有用呢,這裡是法外之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目方自然有動力要求更多;如果法律介入了,還會要求更多。說到底,規制派建制派的觀念是深入大多數人骨髓的,真正的無政府主義者很少。」

「某種意義上,這裡仍然會形成某種權力結構,掌握更多投資人的信息,現在沒用,將來或許恰恰有很大的用處,權力本身有很大的胃口,不僅僅是金錢、比特幣或者ETH,還有信息。某種傷害權或者地位。平等社會的理想能不能深入大多數人的內心,是個問題。」

觀點3:項目方可能作惡

對項目方來說,你可以做假的KYC,然後你也可以投資。但,哪一天我們發現你造假了,就不允許你的地址交易了,甚至幣都不給你。而且你這個地址對應的所有交易我都掌握了,完全可以進行客戶畫像了。政府要查也好啊,資料全給你,你們內部有人把資源出賣了,我可管不了。

觀點4:中心化思想作祟

有人認為:「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和未來,項目團隊的成員本能地會想要掌握更多東西,控制更多東西。這種本能恰恰暴露了中心化思維的頑固。某種形式的綁架人質的做法,極度的不安全感。」

「在區塊鏈之外,現在大多數的創業公司創業團隊也都習慣性地想要更多客戶的信息,大眾的信息,不管是不是跟自己的項目有關業務有關,有的人很露骨的表示,就算項目失敗了,這些收集來的信息也能賣幾個錢。有點兒是互聯網時代創業者的不假思索,這個時代的特徵。連實體店吃個飯,有些店家也挖空心思要留你的全名手機號碼,無關緊要的消費卡也要求身份證號碼,大多數人不假思索問都不問就全填了。」

有人評論:一個項目本身沒有掣肘時,是中心化思維在起作用。

4

投資品VS消費品

有人提出,代幣互換不一定是投資,可能更像是消費與預售。

關於這一點,代幣的確很難界定。代幣可以有投票、分紅的功能,但大部分其實是某種消費券或燃料。只是因為它可以方便的交易了,所以就被認為是投資品是不公平的。

實際上,交易方便了不是代幣的罪,而是時代進步了,未來可能每樣東西都有代幣對應了,那你擁有任何東西是不是都需要監管呢?

美國國會還是很謙虛的,他們認為還需要觀察,而不是立刻打壓。

5

區塊鏈理念

正如「區塊鏈DI思維方法」所討論過的,區塊鏈帶來了嶄新的思維和做法。

實際上,區塊鏈是新事物,大家都在探路,但區塊鏈項目方應該擁有區塊鏈這種新技術帶來的那些好的理念,比如分散式、比如隱私保護,而不應該過於遷就「中心化」的理念,比如動輒收集消費者信息、政府一監管就把信息拱手相讓,甚至沒有監管就迎合的把信息先收集了,巴望著政府需要信息時就極度配合地呈上信息。

這樣的做法可能說明缺乏區塊鏈理念,項目可能就像是中心化理念下做出的分散式的怪物,總有些讓人懷疑吧。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吳聊區塊鏈(wuchatblockchain),作者:吳建剛

本文觀點不代表i鏈說立場,僅供讀者參考。編輯:小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鏈說 的精彩文章:

徐小平疾呼區塊鏈革命並非危言聳聽,超級賬本執行董事深表認同

TAG:i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