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樹珉:開啟「沒骨水定」新中國畫創新的最勝「法門」

張樹珉:開啟「沒骨水定」新中國畫創新的最勝「法門」

從中國寫意雕刻藝術學科的創建到「沒骨水定」新中國畫畫種的探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樹珉的藝術「拓荒」之路一刻也沒有停歇。

20多年前,一個外國友人對中國畫線條的追問,激發起他對傳統國畫審美的「零」思考,歷經千張萬幅的失敗和糾結,他終於走出了傳統畫林,踏出了一條屬於我們民族的新時代、新風貌、新氣象的國畫新路。

他說,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民族優秀的東西才能走向世界,傳統中國畫要想走得更遠需要革新。大人、小孩、農民、教授、外國人、中國人都應該能看懂,作為中國畫創作者有責任和使命不斷推陳出新。

他說,藝術也是生命的展現。每一個生命的骨都是內藏於身體內部,而不是裸露在外。中國畫也是一樣,骨要融於物象之里才能造化出鮮活的藝術生命,這也是他探索國畫創新之路的始終理念。在芸芸畫家都在追尋「畫什麼」出彩頭的時候,張樹珉卻清門閉關探索「怎麼畫」的新法門。

2017年12月15日上午,張樹珉在小雁塔作品展廳接受了筆者專訪。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樹珉

張樹珉,字美石,號白玉山人,1962年出生,著名雕刻藝術家、書畫家、中國寫意雕刻創始人,園林樹雕藝術創始人,現代城市大寫意雕塑創始人,「沒骨水定」新中國畫創始人。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樹珉寫意雕刻院院長,西安美術學院特教聘任教授。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陝西省自強模範」等榮譽稱號,曾擔任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專家。

採訪人:張春燕(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碩士)

走進小雁塔張樹珉作品展廳,瞬間被牆上的畫所吸引。作為外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清新高雅。既有美不可言的磅礴之氣,也有拂袖清風的寧靜之美。臨來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篇關於他的畫評《中國畫傳承和發展的第三次「拐點」——為張樹珉大師「沒骨水定」新國畫點贊》。在中國畫千年發展史上張樹珉開啟了「第三次變法」的法門。帶著崇敬感和好奇心,希望能從訪談中對「沒骨水定」有更透切的認識。

畫如生命,「骨」要融入體內

張春燕:看了您的「沒骨水定」畫,感覺不僅意蘊豐滿而且清新鮮活,和傳統中國畫有很大的區別。您能具體談談下這種畫作的風格嗎?

張樹珉:談到風格有一些局限,確切地說,應該界定為畫種。一個畫種的創新,最根本在於技法的變革,也就是解決「怎麼畫」的問題。「沒骨水定」畫是中國畫的一個新畫種,只是用一種技法來代名。

張春燕: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畫種的名字,它的成形肯定有一個摸索的過程。您最開始接觸繪畫時是什麼風格,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摸索出了這個畫種?

張樹珉:我從小就畫畫,涉獵的畫種也比較多,比如說西方的水彩、水粉、油畫、素描、速寫,還有中國畫的工筆、寫意、兼工帶寫等。我最喜歡中國寫意畫,在創建「沒骨水定」新中國畫之前,一直畫傳統寫意畫。有一次,我弟弟張樹軍領來了兩位外國朋友亞科夫和他妻子艾達到家做客。亞科夫喜歡東方藝術,來了以後,他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弄不懂你們中國畫的線,教授畫的一根線和學生畫的一根線有什麼區別?」聽了之後我也不知道如何準確回答。如果說這根線裡面蘊含著什麼哲理,顯得有些太抽象了,人家也不理解。我只能回答,教授畫得比較熟練,學生畫得比較生疏。

一個不經意的提問,使我陷入了歸零化的思考,也就是中國畫與西方畫對待線條的態度。東西方都有過以線塑型的歷史,追溯到西方的岩壁畫也是用線界定物象。只不過在不斷地發展中,西方人探索出用光、明暗、空間來襯托出物象,把外輪廓線基本上去掉了。源於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欣賞習慣不同。中國畫一直抱著這根線不鬆手,追究其因可能源於人們對線的書法性情懷。但從造型層面來說,中國畫的外輪廓線始終把物象刻在某個空間內,物象顯得呆板不夠靈動。即使線條追求筆斷意連,但還是難掩刻意勾勒的痕迹。

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民族優秀的東西才能走向世界,傳統中國畫要想走得更遠需要革新。大人、小孩、農民、教授、外國人、中國人都應該能看懂,作為中國畫創作者有責任和使命不斷推陳出新。中國五代後蜀就有「沒骨法」,中國傳統畫法就是筆墨造型,還沒有完全把線拋掉,也可以說一半用線,一半用筆墨,用線叫「骨法用筆」,筆墨就成了肉,有骨有肉。能不能把線去掉,讓它既有骨有肉,又不把骨露在外面呢?從生活中鮮活的生命出發,我不斷思考如何用東方的思維習慣來塑造物象。

藝術也是生命的展現。每一個生命的骨都是內藏於內,而不是裸露在外。像塑造真正的生命體一樣,內部有骨,外部是肉,去掉外在突兀的線條,去掉人為的造作。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我就開始實驗。一門心思地進行研究和實踐。一晃十年過去了,廢掉了一捆捆宣紙,終於找到了新的方法。摸索出了怎樣去運筆、用色、用墨、用水,特別是用水的層面來塑造各種物象,比如說山水、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等,都可以淋漓盡致的表現,達到了自然、真實、靈動的效果。

張春燕:「沒骨水定」畫法與傳統中國畫有什麼區別?它的特色是什麼?

張樹珉:中國畫的筆墨造型在世界藝壇中是非常有特色,也是非常厲害的技法,比如說一筆就能畫出蘭草葉子來。「一筆造型」是傳統中國畫最優秀的東西,「沒骨水定」傳承了一筆造型的技法,強化了筆墨造型的主觀能動性,一個物象一筆、兩筆或者三筆就把它畫完,讓其自然呈現,通過水的運用,使墨、色在透散性極強宣紙中自然滋、潤、散,在時空的四維中造化物象。與傳統中國寫意畫相比,「沒骨水定」畫是一筆一筆地寫的同時在宣紙上生出來的,不是刻意勾勒彩繪出來的。

談到特色,無論繪畫還是雕塑,都是視覺藝術,人們通過視覺產生一種感覺。「沒骨水定」最大的視覺感受是自然、真實,沒有人工的造作,達到一種「無我」狀態。骨蘊藏在血肉之中,成為真正的鮮活生命,觀賞者看不到畫家從哪裡開始下筆,給人一種生命完整神奇的感受。

張春燕:傳統中國畫自古有「沒骨畫法」。五代後蜀黃荃畫花勾勒較細,著色後幾乎看不到筆跡。北宋許崇嗣效學黃荃,單以色彩作花卉,後人稱為「沒骨法」。任何一個畫種不會憑空產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請您談談「沒骨水定」畫法和傳統一脈相承的同時,又有了怎樣新的創新?

張樹珉:「沒骨」指筆墨造型,一筆畫出,不去勾勒外輪廓線。傳統中國畫還是有骨,一半有骨一半沒骨,比如說畫葉子,乾濕濃淡,拍兩筆是葉子的大致的形態,在形態上可能還要勾下葉筋,葉筋就是它的骨,勾葉筋,還是把骨露在外面。每一個生命體的骨都在裡面。繪畫也是一個生命體,把主要的精髓蘊含在內部,像道一樣,道隱無名。「沒骨水定」去掉勾線,通過處理好筆、墨、紙、水之間的關係,每一筆與下一筆時間的掌控及隔痕,自然出現葉筋。

除了「沒骨」,在「水定」層面,我歸納為「水定八法」,即水染法、水沖法、水洗法、水破法、水擦法、水點法、水積法、水潤法。水定的作用主要用來表現氣韻,比如說墨,傳統來講墨色要活。人工的畫,即使你把筆墨調好,畫出來還是死板,還不是自然的形成,所以要有水來在裡面滲透潤和。通過一系列「水法」把墨、色、包括一些骨類的線消融一體,讓色、墨等活起來。從道學來講,光的照射下,物象有陰陽,沖氣以為和。用水來沖、擦、破,為了表現和,沖刷水和色,色和墨等,讓它們之間更加自然的融在一起。

張春燕:您這麼一舉例子,我有了相對直觀的形象認知。作為一個畫種,可以算作一個系統,它都包含哪些內容呢?

張樹珉:國畫其實講究造形、造神、造境。這樣才能使三者完美統一,「沒骨水定」新中國畫也不外乎是這種追求。這種畫的造形比較自然、準確、靈動;造神更能體現虛實之間的關係;造境也能達到畫家所要追求的效果,比如雲水之間的境界,這個雲水之間,如果用線勾勒會顯得死板,用了「沒骨水定」的技法,會更加接近自然真實。

張春燕:「沒骨水定」新中國畫在中國畫中應該有自己的位置坐標,從系統科學角度,它應該屬於哪個坐標呢?

張樹珉:不能直接論斷它是寫意還是寫實,因為這是一種新技法。通常畫種是用特殊的材料或者特殊的技法來界定的。從材料界定可分為水彩、水粉、油畫等。「沒骨水定」新中國畫歸屬於技法的界定,從而彌補了傳統中國畫的在造形、造神、造境中的一些不足。比如說中國畫畫面層次問題、光影問題、刻板問題,傳統中國畫物象表現力不強等,「沒骨水定」都可以彌補。

學會「放膽」,不斷創新

張春燕:「沒骨水定」新中國畫傳承了傳統中國畫,畫史中一些畫家是否對您有一定的啟發?

張樹珉:齊白石說:「學我者活,似我者死。」作為一個藝術家,你就要有創造精神。假設你是一個造物主,就應該造自己的物,追求自己的理想中的美。別人的東西可能是一種借鑒和提示。最初學一些基本的造形,最終要自己學會怎樣去造形,這是任何一個成功藝術家的特質。

繪畫藝術是一個綜合體,功夫在畫外,也就是大家經常講的修養。一個畫家可能他還是一個醫學家。比如說達芬奇,他懂得很多。齊白石呢?表面看他是個畫家,但其實他還擅長篆刻、書法、詩詞、雕刻等。他的寫意中國畫嚴謹而細膩,來自於他的木板傢具雕花,甚至是他的書法,比如大篆裡面的用筆,融入繪畫中。比如篆刻里最擅長的沖刀法非常自然,一刀過去,一脈相承。這些行外功夫在齊白石的畫里都有融合的痕迹。

張春燕:您在寫意雕刻方面非常有成就,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像齊白石一樣,您的寫意雕刻和「沒骨水定」新中國畫之間是否也有關聯呢?

張樹珉:我的寫意雕刻也是一個學科門類,繪畫與其一脈相承。從表象上來看,藝術追求是一致的,都是自然、真實。那麼,從技法層面上來看,也有一定關聯。比如雕刻是一刀一刀的刻,繪畫也就養成了面面俱到的習慣,這即使優點也是不足。我跟齊白石有一個毛病,齊白石有個章子,叫「放膽」。他為什麼放不了膽,就是因為他的初始是雕花。我的初始是雕刻,也在提醒自己在大寫意中不斷放膽,不斷的拋開,但是最後還是放膽不了,拋開不了。我說這是一種「弊病」,但是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就是因為這種「弊病」,也就是成就了精準細膩的真實感,造就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抓住民族文化的根——道

張春燕:剛才您談到藝術是生命體,特別提到中國文化中的「道」。請您談談作品中的文化意蘊及精神層面的表達?

張樹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於「道」。道和繪畫關聯非常之大,對道的理解有多深,藝術成就就有多大。我喜歡老子講的道,常常在琢磨道。道探討宇宙生命萬物的起源以及歸宿。藝術本來就是生命體,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是大自然是宇宙山川日月星辰嗎?不是,是它自身、自發的一種行為,也可以叫做自然而然,是自身生發生長的狀態,道就是隱。在繪畫里怎樣去運用這種生命法則呢?紙、墨、色、水之間發生了一些變化,所形成的一種形態,順勢去引導完成,而不是直接干涉,給它一些什麼,不是一筆畫死,而是自然的滋潤、生髮、變化定形。這個真實,不是生活中的真實,而是藝術中的真實,骨藏在肉內,這也是一種「道隱無名」。

張春燕:談到道文化,我感覺和您的藝術追求真的很契合。道文化的隱、無為、道法自然,最終追求的其實是您畫作上追求的「沒骨」,把畫作還原成一個生命體,把骨隱藏起來,真正自然而然的去呈現畫作,將筆、墨、水一氣呵成。而不是用一根線條去固化它的樣子。

張樹珉:對,只有這樣畫出的東西才有能量,才具備表象的感染力和內在的能量感。這種理念來源於生命,藝術也是個生命。生命有起有落,有生有死,這是生命的規律。生命運動的軌跡是有韻律,有變化的運動。你想要看到這種顯象的韻律,就去看下自己的心電圖。心臟的跳動,每一次的跳動大致相同,具體的都不同。每一次心跳之間都有變化,這種變化是有韻律的,這個就是生命的運動,在繪畫裡面更要講究這種東西。一幅畫是否畫得鮮活有能量,首先要看這一點。比如說機械和人工,電腦雕刻比人工雕刻細緻一百倍,你放大去看,每一次的線都是一模一樣的無生機。人們不喜歡是因為人潛意識中的追求活的東西。人工的雕刻的每道線,雖然每個節點和每個局部都不一樣,但它沿著有韻律的主線往前沖。相比機械的線,人工的線是一個具有生命能量的活體。

張春燕:前面您談到生活中的物象和藝術中的物象,兩者之間有何不同嗎?

張樹珉:畫家表現的物象不是生活中的物象,而是藝術中的物象。如果說照抄了生活中的東西,比如說用相機捕捉到的照片,照片再逼真,只是生活中的物象。藝術物象與生活中的有關係但也有區別。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繪畫時,用筆、墨、線、顏料、紙,把生活中的美塑造出來。著重在抓住物象神韻的重點下,進行了一定的取捨和再創造。古人講「傳神寫照,全在阿睹之中」。 就是說你的眼睛是最傳神的地方,比如我,除了小眼睛的特徵外,就是我的鬍子。藝術講究誇張特徵,使其個性更加突出。

張春燕:您談到的這個生活中物象和藝術中的物象,讓我聯想到我讀研期間,本雅明的一本書《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他從藝術生產理論出發,談到現代機械複製技術導致古典藝術「靈暈」的消逝。您和學者之間的思想也有共同之處。您能否談一點創作中有趣的靈感顯現?

張樹珉:靈感在文學藝術創作中的確存在。我感覺靈感來源於專註專心用心。記得那幅《仙境》,靈感來源於一束光和一個塑料袋。當時很激動,閃念中腦子裡有一幅畫,趕緊找出畫筆工具,把這幅畫就畫下來了。這幅畫已經被買走了。畫面是一個老者騎在一個馬背上,有一束光,從背後照來,彷彿這個人是在虛幻之中但又存在。這種恍惚之間,正如老子講的「惚兮」,恍兮之間物象的存在,這也許就是人們追尋的「道象」。這幅畫表現物象在強光之下的效果,明暗、陰陽,「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在方法上使用了水染、水洗、水擦等。

作品《仙境》

另一幅畫叫《西風古道》,靈感來源於牆壁上的一些殘破和水漬。這幅畫構圖比較新穎,它就是一根墨線拉過去的感覺,但是有山、有水、有雲霧,造境顯得空曠寧靜。

作品《西風古道》

「自畫像」——執著的拓荒者

寫意木雕作品《拓荒者》

張春燕:您說沒有自己滿意的作品,那麼您內心深處真正的追求是什麼?

張樹珉:我有一個雕刻作品叫「拓荒者」,這個拓荒者是一個人拉了一個犁,後面沒有撫犁的,自己光著膀子悶頭往前拉。觀看者感受到了力量之美,這個是外在美。但人們不知道我刻的是誰,其實那就是我自己。我這個人,有兩點執念。一是「鑽研癖」,我喜歡研究東西,所以在寫意雕刻之後,我又開始鑽研「沒骨水定」新中國畫;二是不喜歡走別人的路。從內心不喜歡別人的路。總是想著自己悶著頭走出一條路來。正如這個執著的拉犁者,沒有人去撫,也沒有人給你指引應該往哪去拉,但是依然悶著頭往前拉。但我相信路就在腳下,收穫也在犁下。只要你往前走,就有金秋的收穫。

張春燕:好勵志,瞬間充滿了正能量。非常感謝張大師百忙之間抽出時間來接受我的採訪,也祝願您創立的「沒骨水定」新中國畫能傳播的更廣、更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RUSHIA文藝 的精彩文章:

TAG:RUSHIA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