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驚嘆!可以「奏響「天籟的紀念幣

驚嘆!可以「奏響「天籟的紀念幣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戰國早期

鍾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

全套共65件,十二個半音齊備

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

圖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文物,也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它是由65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央視《國家寶藏》第二期節目中,國寶守護人王剛獲准近距離參觀曾侯乙編鐘。

他凝神屏氣,生怕出現任何有損國寶之故。用他的話說:「像這樣的文物,哪怕掉一個渣,那都是暴殄天物。」

面對如此精美而龐大的編鐘,「任何語言在它面前都顯得貧乏。你站在那裡,就跟2400多年前的那些人來進行對話,跟曾侯乙在對話,那是什麼感覺啊?那是時光的交匯,我想這大概就是文物的魅力吧!」

曾侯乙編鐘為何有如此大魅力?

為什麼說它見證過國家重大時刻?

紀念幣上的編鐘又是什麼樣?

紀念幣上還出現過哪些樂器?

想要了解更多內容,且聽小金娓娓道來!

1

曾侯乙編鐘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時,經過考古學家的努力,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2400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掛在木質鍾架上。

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家黃翔鵬、王湘等人趕到現場,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檢測結果顯示: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半八度, 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

曾侯乙編鐘是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好、鑄造最精美的一套編鐘。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註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huǐ)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 bó )鍾共65枚。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

曾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文明古國的輝煌見證。

2

國寶發聲 驚艷世界

國寶是數千年來千萬人的心智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創造了高度文明的歷史見證,需要好好守護。儘管他們的前生很實用,但現在我們不可能再用銅鎏金馬鐙上馬,也不可能用婦好鴞尊盛酒。編鐘是國寶,也不能輕易演奏。

在曾侯乙編鐘出土之前,已經出土過幾十套編鐘,如1957年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的13件編鐘,演奏出的樂曲十分優美,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播放的《東方紅》樂曲,就是由信陽編鐘演奏的。

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家趕到隨州,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測音過程中,便發現每件鐘的正鼓、側鼓部位有不同的標音銘文。敲擊這兩個部位,擊發出來的樂音也不相同,而且同一件鐘兩個不同部位的樂音,基本上都是相差三度左右。這一發現使音樂研究所的專業人員特別興奮。

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重新向世人發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絕響。編鐘演奏以《東方紅》開篇,接著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最後以《國際歌》樂曲落幕。

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編鐘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第二次奏響。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創作曲目《楚殤》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讓各國駐華使節為之傾倒。

隨著演奏,本來發青並略近黑色的編鐘在不斷敲擊下,有些部位都有些發白髮亮了,這對於文物保護是十分不利的。國寶編鐘不能再敲擊了,然而大家又都希望能夠聽到編鐘演奏的聲音,那怎麼辦呢?於是,複製曾侯乙編鐘的研究工作被提上日程。幾個單位多學科通力合作,1984年,終於將曾侯乙墓整套編鐘複製出來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為慶祝這一盛事,曾侯乙編鐘也發出了歷史性的聲音。在大型交響曲《1997-天、地、人》演奏現場,佇立在樂隊身後的編鐘無疑是整場演出的最大亮點。古老的金石之聲融入現代管弦樂隊之中,完成了跨越千年的合唱。這套編鐘就是曾侯乙編鐘的複製件。

3

紀念幣上的編鐘

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國寶不能擁有,錢幣卻可收藏。在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金銀鉑紀念幣(第3組)中,就包含了3枚編鐘紀念幣,分別是1/2盎司金幣、22克銀幣和1/4盎司鉑幣。

1/2盎司編鐘金幣

出現於幣面的「編鐘」,是古代編鐘演奏過程的一個局部大特寫,上下兩排,總共為6隻。其中上排4隻為小號,下排2隻為大號。這是設計雕刻師晏井奎有意做出的安排:小,展現編鐘氣勢磅礴;大,放大編鐘精美工藝。

22克編鐘銀幣

幣面中的擊鐘人也只是一個半身,這個略有傾斜的側面,既符合擊奏編鐘的規律,又能展示擊奏人的神情:擊鐘人神情專註,正循著音樂的律動有節奏地敲擊編鐘,並沉浸於這天籟之聲中。

《國家寶藏》節目現場演奏視頻截圖

編鐘主要為古代宮廷雅樂,逢征戰、逢宴享、逢朝聘,以及祭祀等重大場合,都要演奏編鐘。演奏分獨奏、合奏等多種形式。編鐘因此又被稱為「鐘鼓之樂」。

古時演奏編鐘,形式遠大於內容。演奏過程中還要以歌唱、舞蹈等相助,以加強現場或喜慶、或肅穆、或威嚴的氛圍。因此,設計師巧妙地在幣面的上方用橫線隔出一個獨立區域。四位嫵媚動人的舞女在這個特定區域里緩緩而動,翩然起舞。她們腳下的橫線,又彷彿是舞台,與編鐘遠近呼應,呈現完美演出。

1/4盎司編鐘鉑幣

4

編鐘外交與文化自信

編鐘作為中國文化使者,至2014年已涉足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各種方式領略了編鐘的神采,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在中國聆聽了編鐘演奏,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台上,中外觀眾在「金聲玉振」頒獎音樂聲中,見證著一枚枚奧運金牌的誕生。這也是編鐘音樂首次亮相世界性體育盛會。

《國家寶藏》節目現場演奏視頻截圖

在國外人看來,中國的編鐘就是「神器」,因為真的很難想像在公元前700年一個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時期,我們的先人用智慧創造了這一古代樂器中的重器。這就是文化自信,這就是文化軟實力。

古為今用,學習編鐘演奏的人也越來越多,在音樂領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帶給人心的震撼和洗禮。

樂有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人有八德: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學習音樂也是道德品性的培養。《禮記·樂記》闡釋了孔子的思想:「樂者,通倫理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惟君子為能知樂。」這段話,把音樂在人格培養方面的重要意義,講得非常透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音樂也同樣源遠流長。春秋時期,華夏大地百家爭鳴,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同時期的歐洲正處於一片莽荒之中。中國音樂在迎接黎明曙光的時候,歐洲音樂還在慢慢長夜裡徘徊。

因此,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音樂是不可或缺的。

5

紀念幣上的樂器

在幾千年的文化中,中國人創造了眾多各具特色的樂器。在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金銀紀念幣中,大家看到的是非常熟悉的笛、簫和笙。

1/2盎司樂器金幣

中國竹笛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距今已有近7千年的歷史。如果您有留意,在1989年發行的國際拯救兒童基金會70周年金銀紀念幣的22克銀幣背面圖案就有一名吹笛子的小女孩。

國際拯救兒童基金會70周年金銀紀念幣22克銀幣

「橫吹笛子豎吹簫」,簫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樂器。它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上亦稱為笛,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要說吹簫,神話故事八仙過海中的「韓湘子」有吹簫會龍女的故事。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中國民間神話故事彩色金銀紀念幣(第1組),其中5盎司彩色銀幣就是八仙過海。

不過,小金從小就一個疑問,韓湘子不是吹簫嗎?怎麼很多圖上都是橫著吹的呢?您能為小金解答嗎?

笙,也可以追溯到3千多年前。笙的音色明亮甜美,在中國傳統吹管樂器中,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

22克樂器銀幣

樂器金銀幣上表現的是古代宮廷的燕樂場面。「燕樂」是古樂名,一般是指祭祀宴享之樂。「燕」同「宴」,即君與臣及四方來賓在祭祀宴飲時所用之樂。「樂」,指音樂舞蹈。

說到奏樂的場面,還有幾枚幣要和您說一說。首先要說的是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古代名畫系列(韓熙載夜宴圖)彩色紀念銀幣。銀幣背面圖案中,我們可以看到韓熙載正手持絹扇,欣賞著樂女吹奏(兩人吹橫笛,三人吹篳篥)。該畫面截取的是《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四個場景——清吹。

下面要說的兩枚均來自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石窟藝術(敦煌)金銀紀念幣,一枚是5盎司高浮雕銀幣——唐代奏樂圖。銀幣截取了《觀無量壽經變之西方凈土圖》的中下部極樂圖。畫面中四人分別在打拍板、演奏笛、簫和排簫。

另一枚是1/2盎司金幣——唐代長鼓舞圖。圖中舞伎身挎長鼓,蹬踏起舞,舞姿雄健,是唐代歌舞藝術的真實寫照。

下面這枚也是宗教題材,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石窟藝術(雲岡)金銀紀念幣中的5盎司金幣——太子乘象回城圖。圖中伎樂為太子之行開道,一吹橫笛,一彈琵琶,形象豐滿而傳神。

最後要說的兩枚都來自中國絲綢之路金銀紀念幣。一枚是1996年發行的第2組中的載樂圖銀幣。這枚銀幣表現的是駱駝載樂題材,參考文物就是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在幣面左側,設計師勾勒了一個大唐樂舞場景,伴隨兩位樂手的簫聲和笛聲,一位少女翩然起舞。

另一枚是1997年發行的第3組中的宴樂圖銀幣。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內容。著名的西域歌舞宴樂,與中原文化藝術的融合就是其一。這枚由余敏設計雕刻的宴樂圖銀幣最大的特色就是對喜慶氛圍的渲染。

銀幣背面圖案中有四位樂師,兩人在彈奏,兩人在吹奏,你知道他們演奏的都是什麼樂器嗎?

THE END

視頻及相關素材來自《國家寶藏》節目

文物背景介紹摘自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解密傳世國寶》等

紀念幣賞析摘自《中國現代貴金屬幣賞析》一書

編輯 | 小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金幣 的精彩文章:

擁有此幣,就擁有了寶藏中的寶藏
擺件新寵——立體紀念幣

TAG:中國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