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紅海行動》中的蛟龍突擊隊火了,你可知蛟龍為何物?

《紅海行動》中的蛟龍突擊隊火了,你可知蛟龍為何物?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趙序茅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傳言,魚500年化成蛟,"蛟"修鍊一千年,便"走蛟",會沿江入海化龍。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中國人在境外被恐怖分子劫持,中國海軍出動蛟龍突擊隊營救人質,上演了一場蕩氣迴腸,揚威海外的營救行動,《紅海行動》彰顯了強大祖國保護每一位公民的決心和意志。

影片中,蛟龍突擊隊作為一支特種部隊,有"水中蛟龍,陸地猛虎,空中雄鷹"的美譽,他們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按照中國其他幾支特種部隊的命名習慣,他們大多以兇猛的動物命名,比如,西南獵鷹、雪豹、暗夜之虎。僅從名字上就彰顯出威武霸氣。不難看出,這些名字多是現實中存在的猛獸、猛禽,那麼這個蛟龍現實中是否存在呢?

我們不妨先看看古人的記錄:

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三云:"蛟,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即蛟。"這裡沒有多少真實的信息,多是神話虛構的,唯一可信的是,蛟生活在水裡,周圍有魚。

三國時訓詁學家張揖在《廣雅》卷十中說蛟:"蛟狀魚身而蛇尾,皮有珠鼉,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這裡對蛟的外形有了描述:魚身,蛇尾,似蜥蜴。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候選者了?這個描述,和鱷魚是比較相近的。

蜥蜴

同樣描述蛟為"魚身蛇尾"的,還有下面幾位先生:

晉郭璞《山海經傳》對"虎蛟"的解釋是"蛟似蛇,四足龍屬,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山海經·南山經》)。

而唐代經學大師顏師古在《漢書注》卷五七中引郭璞對蛟所做的另一個更為詳細的解釋是:"其狀雲似蛇,而四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也。"

宋代文人彭乘在《墨客揮犀》:"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數丈。多居溪潭石穴,聲如牛鳴。岸行或溪行者,時遭其害。見人先腥涎繞之,即於腰下吮其血,血盡乃止。"

由於都是文人寫的,誇張成分在所難免,我們不妨去偽存真,從諸位大師的描述中,提煉出幾個關鍵詞作為共同的特徵為:蛇狀、魚身、有腳、近水、可食,再對比一下現存的動物,按照科學的考證方式和現代動物的分類方法,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蛟龍是不存在的。

既然不存在為何有上述的描述呢?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寫意重於寫實,無論是書畫、詩詞、乃至文人記錄,古人的表達方式類似今天的"你猜",美其名曰"悟"。所以根據上述描述,如果牽強些,不那麼較真的話,鱷魚最接近蛟龍。

蛟龍突擊隊 VS揚子鱷

提到鱷魚不能不說中國特有的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

揚子鱷

最早,人們根據其形態命名為"鼉"(音:tuó),鼉是象形字。元明時,人們改稱"豬婆龍",併入"龍"類。現在揚子鱷產區百姓還常稱它為"土龍"。

說到揚子鱷還真與蛟龍突擊隊比較像,當然這裡僅僅是巧合。

1、二者都數量稀少,是國家的寶貝。

蛟龍突擊隊的隊員人數不算多,執行營救任務的僅有8人。而揚子鱷是世界上現存的23種鱷魚中最瀕危的種類。早在2000年就被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級,對比下,當時大熊貓被列為"瀕危"級(現在大熊貓是"易危"級)。揚子鱷野生種群極其瀕危,數量不足120條。不同的是,蛟龍突擊隊里明顯男多女少,而自然界中揚子鱷雌雄比則為5 : l。

2、兩者都是經過嚴格、殘酷的淘汰而保留下來的精英。

蛟龍突擊隊可謂是優中選優,從全軍挑選的精英,並且經過殘酷的淘汰,才得以留下。相比之下,揚子鱷一點也不含糊。揚子鱷曾經是恐龍的近親,從距今140~100 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演化生存至今。而且,作為鱷類中唯一的遺存,揚子鱷僅在中國發現。滄桑巨變,鱷類闖過地球的無數劫難,歷經幾次物種大滅絕,才得以倖存。

3、生存能力強,業務水平一流。

蛟龍突擊隊作為特種部隊,需要具備極強的生存能力和執行任務的能力。揚子鱷是水陸兩棲型爬行動物,儘管它們平時在陸地上爬行時,腹部拖地,極為笨拙,但捕食時動作極其迅猛、果斷。它們的食物也非常豐富,不僅獵捕鼠、鴨、魚、鱉、螺、蚌、蛙、節肢動物,甚至連兔子等小型動物也不放過。同時,揚子鱷的胃部消化能力很強,耐飢性也較強,半年以上不吃食料,也不會餓死。蟄伏時深居洞穴,雙目緊閉,爬伏不動,這些較強的適應能力使揚子鱷曾經分布較廣。

4、比較神秘。

蛟龍突擊隊作為國之利器,自然不可輕易示人。而揚子鱷也曾披上神秘的面紗。揚子鱷被稱為土龍,人們把揚子鱷響亮的叫聲與風雨的來臨聯繫在一起,以為風雨雷電與它密切相關。

再加上揚子鱷相貌猙獰、行蹤詭秘,使人心生敬畏,在古人心目中就逐漸演變成了能夠呼風喚雨的神靈。經過巫師和首領的渲染,我國特有的爬行動物揚子鱷便被先人創造成興雲雨、利萬物的神靈——龍。

其實,揚子鱷的吼叫與其繁殖行為關係緊密,吼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異性,同時有保護領地的功能。揚子鱷在每年的3月開始吼叫,11月停止吼叫,其中6月揚子鱷吼叫最為頻繁。一般揚子鱷發出"哄!哄!"等單調吼叫聲,每聲持續的時間短,但傳播的距離遠,這個吼叫聲是由於揚子鱷無聲帶,其肺內空氣被有力壓縮衝出鼻道時,外鼻孔突然開啟而產生的。吳建盛和王小明觀察野生條件下揚子鱷在下雨時吼叫發生頻率最大。

5、它們的結局很像。

影片中的蛟龍突擊隊,最後兩人死亡,兩人重傷,這個代價不可謂不慘烈。而揚子鱷的命運同樣悲催。2004年王小明教授研究表明:20世紀50年代揚子鱷數量急劇下降,從500-600條下降為120條。

蛟龍突擊隊是遇到了強大的敵人,造成傷亡,那麼揚子鱷的傷亡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歷史上揚子鱷的分布範圍要比現在大得多:東起上海和浙江餘姚,西達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的呼圖壁;南自海南檐州,北止呼圖壁。揚子鱷現今的分布範圍大大縮小,僅限於江蘇、浙江、安徽等部分地區,即從歷史上的北緯18°-44°、東經東經87°-122°,縮減到北緯30.5°-31.5°、東經117.5°-120°。

揚子鱷的瀕危可以歸結為四個字:天災人禍。

先說天災的原因,揚子鱷作為一種外溫動物,對於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它的生活習性與環境溫度之間存在緊密關係: 每10月下旬至次年4月底,處於冬眠期;5月下旬至9月下旬處於繁殖期。根據文煥然先生的考證:我國近8000年來冬半年氣候變遷呈現階段性由暖轉冷趨勢,這與揚子鱷的分布北界不斷南移是吻合的。

再說人禍。考古已發現7000年前先民食用揚子鱷的遺棄物,結合從《禮記》、《本草 圖經》、《埠雅》到《本草綱目》等記載,揚子鱷為"羞(饈)物 ",合葯鼉魚甲","鼉身具有十二生 肖肉"," 南人嫁娶,必得食之" 等,反映了捕食揚子鱷的歷史久遠。襄汾龍山文化墓地及安陽等地多件肇鼓出土,反映距今4300年前先民已知曉取食鱷肉之餘用其皮革蒙鼓的方法。南宋開墾荒地和圍湖造田規模空前,引起連鎖反應,加速天然植被破壞,嚴重危害了揚子鱷的生存;明代初期,朱元璋甚至荒唐地將揚子鱷(當時 亦稱豬婆龍)與自己的姓氏聯繫起來,認為辱沒了他而下令剿滅之,這更使江浙一帶,尤其是南京地區的揚子鱷慘遭滅頂之災。明清之後,隨著人口直線上升,對揚子鱷的破壞更加嚴重。

到了近代,王小明教授研究發現,揚子鱷種群的致危因素主要是棲息地破壞、人為捕殺、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繁殖力低等。如: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之間,由於開墾農田等生產活動,使揚子鱷棲息地面積大幅度減少。據統計,在這30年間棲息地面積減少了四分之三以上;1958年前後的大規模消滅血吸蟲運動,在溝、塘邊大量使用五氯酚鈉消滅釘螺,也使得揚子鱷食物缺乏甚至被毒死,在分布區域內數量明顯減少。

講到這裡,想必有很多小夥伴們已經忍不住拍磚了:你這純屬於牽強附會!是的,我確實有這個嫌疑,不過,我小弟不是為了博眼球,而只不過是藉助電影的東風,讓大家更多地關注中國的瀕危物種。這些瀕危動物和我們的特種兵真的很像,都是精英!要知道這些瀕危動物都是歷經地球種種浩劫,千錘百鍊留下的,它們本不會如此快得逼近滅絕,而人類的貪婪、自私,從某種程度上恰恰充當了恐怖分子的角色,使得它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難道不該反思和救贖嗎?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 的精彩文章:

這兒疼千萬別當骨科病,心跳隨時可能停!35歲後互相提醒
這種食物發芽竟成一級致癌物?現在看還不晚

TAG:科普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