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你處在有多善良就有多窩囊的時代

當你處在有多善良就有多窩囊的時代

當你處在有多善良就有多窩囊的時代

年前去萬達超市購物,拎著挑好的菜準備去稱重,人多,大家都在排隊,快要輪到我時,忽然有一個人理直氣壯地插到我前面,完全無視我的存在,我正要發作,又一想,算了,或許他有急事,我就再等一等。經常開車的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和體驗,即時不時就能碰到加塞或搶道的車,很危險,也很窩火。大街上小區里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隔三差五就會爆發爭吵,原因又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

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在孟子看來,一個人做到了有惻隱、知羞惡、懂辭讓、辨是非,通俗地說,即有同情心、知羞恥、有禮貌,知對錯才算是一個人。孟子所謂的諸多品性都可以歸結為善良,善良的意思是心地純潔,純真溫厚,沒有惡意,和善,心地好。其近義詞有:仁慈、和善、慈悲、馴良、溫和等。自古及今的道德都認為善良是一個人作為人最基本的底線,所以都在教人至少做一個善良的人。

但生活里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惡行惡言?生活不是自己思想的跑馬場,並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行為準則,所以出現意料之外應屬正常。怎麼應對這些意外?《論語·憲問》里有一段話來說明人如何在社會上自處——「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是說,有人問:「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回報善行?用適當的懲罰(「直」可以理解為「值」,即針對「怨」該有的同等的懲罰)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很明顯,孔子不贊成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一種報復的心態去面對別人的不道德,即不贊成以怨報怨。如若不然,這個社會將是無休無止的惡性循環,那樣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今天的和諧,還有子孫後代明天的幸福。

但這樣的處世原則在生活里卻不好操作。尤其是對待「怨」時,對待明顯不符合道德、損壞大多數人利益的行為時,以一種怎樣「適當的懲罰」來回報惡行,是一項技術活。就像《伊索寓言》里記載的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一個農夫幹完農活,看見一條蛇凍僵了,覺得它很可憐,就把它拾起來,小心翼翼地揣進懷裡,用暖熱的身體溫暖著它。可蛇卻恩將仇報,反咬了農夫一口。過去一般人理解這個故事是在告誡人們,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惡人千萬不能心慈手軟。但現代社會,農夫還是農夫,蛇已經不是蛇了,農夫並不沒有專門的知識去分辨蛇的好壞,只知道它凍壞了需要幫助,且農夫越發預判不出凍僵了的蛇是否會扭頭給他一口。

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有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老闆撞傷了。在這個故事裡,這位父親的做法不被人看好。因為,他在傳染壞情緒。但是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怨總該有到此為止的那一刻。誰來終止怨恨?這來做農夫?是老闆,父親,孩子,還是貓?

詩人北島有兩句著名的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大概最為形象地為作惡者和善良者做了全景素描。高尚者都是講善良的人,講善良就講同情,有禮讓,知羞恥,明是非,那他活得將無比艱難;而一個卑鄙的人,沒有同情心,不懂禮讓,不知羞恥,不辨是非,他或許還活得如魚得水。我想起《竇娥冤》里的台詞:為善的受貧窮更命苦,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我想不明白這是個什麼世道!!!

我認為善良本身沒有錯,請不要說善良需要有底線!善良本來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道德底線。僭越了這個底線,難道還要回過頭指責底線定得有問題,這又是什麼邏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奇1513 的精彩文章:

延遲一天放假

TAG:傳奇1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