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梧閩文學作品】《易傳》之說

【梧閩文學作品】《易傳》之說

梧 閩 文 學 作 品

《易傳》,又名《十翼》、《易大傳》、《周易大傳》。自古相傳周文王演《周易》,後孔子作《十翼》。《易傳》包含有七種十篇。即《繫辭》上、下;《彖》上、下;《象》上、下;《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

《繫辭》的內容比較龐雜,它主要是講《周易》的發生與應用並且又補充解釋卦名的品格特徵,以及作者對《周易》哲學和象學的認識。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繫辭》是迄今存世的所有《易》著中最早的一部《周易》學概論。有賴於《繫辭》,我們才對筮草推求卦象的方法、卦的起源和卦的品格特徵等問題,乃至它自身所包含的哲學思想和歷史內容有了一些認識。《易傳》之所以被稱為《十翼》,恐怕主要是感於此而發的。過去很多易學家們都主張先讀《繫辭》,然後再去讀《周易》經文,看來是不無道理的。《繫辭》中包含有很深的哲學思想,它融合了儒家、道家等百家爭鳴的思想精髓,對於《周易》經文由卜筮化的宗教性易學向哲學化的本體論性易學的演出作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它是易學向神道學,又由神道學轉向哲學過渡的橋樑。比如《繫辭》中所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這段敘述了天地、男女的發生過程,以及自然界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基本規律,這是中華民族上古思想家對自然和社會的一個系統總結,《繫辭》中所講的神、道、形而上、形而下、善、性、仁、知、易、理等範疇,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的框架。後期的朱熹將自己研究的哲學思想簡易稱為「理學」,力圖全面系統地論述和總結自古以來到南宋時代包括《繫辭》等內容的儒家思想。

《彖》是用來解釋卦辭的。所以,《繫辭》中講:「彖者,材也,也即斷一卦之才」。或者說,它是用來解說、總論一卦的品格特徵的。在朱熹的《周易本義》中,《彖》被拆開分別放在每一卦卦辭後面,上經三十卦的《彖》,稱為《彖》上;下經三十四卦的《彖》,稱為《彖》下。比如,與《泰》卦類反的《否卦》,兩卦《彖》解前文所述的一樣,反映天地方位和人為心態的和諧與不和諧的取向哲理。同樣數量的陰陽虛實組合,因不同的內部結構和運用選擇,其變化和趨勢所預示的結果是完全相反的,這就如石墨與金剛石的化學成分一樣,但由於分子內部排列結構不同,其性質和形態亦絕然不一樣。《象》是解說卦象和爻象的品格特徵的。凡是解釋一卦卦象的品格特徵的《象》,稱之為《大象》,而凡是解釋一爻爻象的品格特徵的《象》,稱之為《小象》,每一卦的卦辭後都有一條《大象》,每一爻的爻辭後也都有一條《小象》。上經三十卦的《大象》和《小象》,稱之為《象》下。比如《益卦》的《大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晉卦·六五》的《小象》爻解為:「矢得勿恤,往有慶也。」改過遷善,說快做難,由於人的自我執著,很難容下不同的意見或建議,亦由於人的剛愎自用,缺乏自覺的良知良能,要理解運用《益卦》的原理,則多人云亦云而己。「矢得勿恤」,知道要找的對象已狩獵彼豐,這時何必錦上添花呢,社會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風雨見真情!這便是《晉卦·六五》認為進步的哲理。

《文言》是講述《乾卦》和《坤卦》的品格特徵的,它被放在這兩卦經文的最後。對《乾》、《坤》兩卦專有文章闡述,可見這兩卦作為《周易》之首。陰陽之卦實有統轄全部六十四卦的意義。《文言》中對《乾》、《坤》兩卦卦爻進行了再解釋,但不具體形象,這就成了《文言》開《易經》義理派和象數派涇渭的先河。如《文言》中對《乾卦·初九》解釋為:「龍德而隱者。不易世,不成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史載開發漳州雲洞岩第一人為隋朝「養鶴潛翁」,用《乾卦·初九》加以表象反映,似乎可見其人矣。這個人能做到社會外界環境儘管變,自己不易乎世,不受外界變化的影響,自己有堅定獨特的思想,也不要求在外面成名,養鶴為伍,遊山玩水,浪跡雲洞。

《說卦》是講八卦的取象及其品格特徵,它的文章結構顯然有點凌亂,甚至讓人迷惑難懂,但它對《周易》象數學的研究有非常的指導價值。比如,在講《震》的取象時,《說卦》認為:「震為雷,為馬龍,為玄黃,為青,為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其於馬也為善鳴,為弁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現代科普知識已闡明,天上多一次「雷鳴電閃」,就等於為老百姓的莊稼多施了一遍的「碳酸銨」肥料,促進了農作物茁壯成長,老百姓的蕃薯成熟後吃起來特別鮮美,可見打雷並不是壞事。我們今天吃的「蕃薯」亦不一定是鄧拓先生介紹的明朝才開始從菲律賓引種到福建,後由福建傳播到全國各地的外來物種。相傳二百六十年前,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山西和順縣暴發了一場罕見的三年大幹旱,該縣所屬災民被迫到處逃荒,流離失所。龍溪縣古縣籍甲辰進士鄭玉振,時任和順縣知縣,他除緊急上表奏明朝廷求援外,還多次修書致函並派人回鄉募捐賑災。家中本屬當地豪紳富裕大戶,但經過三番兩次的傾囊捐助,亦弄得家徒漆具,毫無餘資,連正常生活都發生困難了。有一天,看到在山西當官的小叔子再一次派衙役前來摧捐要錢,大嫂隱忍不下去,一怒之下跑到後山割來一大堆「蕃薯藤」交差……看著從家鄉捎來的「蕃薯藤」,知縣鄭玉振感到愧對兩頭。不過,他在苦無對策、百無聊奈中卻因此靈光一閃:怪了,這「蕃薯藤」千里送山西,怎麼還未枯死,說不定也合山西的氣候水土。於是,他把收到「蕃薯藤」拿到縣衙後花園折藤試栽,4個月後果然結出了碩大可食的「地瓜」。接下來的事,當然是於旱災的第三年,在和順縣大面積地推廣用水不多、又速見收穫的福建龍溪蕃薯了。試驗引種蕃薯這一舉,救下了無數的災民生命,也使山西和順縣因此重見生機。十幾年後,聽到告老回鄉的老知縣鄭玉振去世,山西和順縣的老百姓帶著感恩的心,自發捐資建祠祀之,並尊其號為「蕃薯王」一直傳頌至今。如果《說卦》「為蕃鮮」這句話中的「蕃」是屬一種籬笆上爬滿的「藤草」,那麼,其「鮮」的意思便不是指口味鮮美的感受,而是指賞心悅目的欣賞物!

《序卦》是講六十四卦排列順序的由來和這種卦序的包含的哲理。《序卦》這種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發生、發展、變化,並不斷周而復始的循環發展觀,標誌著比較成型而系統的儒家世界觀形成。這是我們祖先對自己的生存歷史和現實體驗的智慧總結,與遁天地日月的四季變化影響下的農業時代相適應。但對於「狂飈突進」的信息時代而言,卻難於吻合和參照。但其中所反映的關聯性、規律性和預見性的智慧,對於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不無脾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發展是循序上進的,不是停留於一個平面的周而復始,而是處於螺旋狀上升的趨勢,是在一個圓筒上由低級向高級立體上升的「周而復始」。

最後便是《雜卦》了。《雜卦》是講六十四卦卦名在象學上的品格特徵和它所積濱的內容。它沒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多以四字為一句的詩句或語言來表達。比如,《雜卦》開始就講:「《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意。或與或求」等等,剛陽之美在於乾道「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表現,陰柔之美在於坤道的「君子厚澤載物」的包容付出。人的快樂源泉往往產生於自己對自己或自己和別人的比較之中,但通過一比較,發現還有比我們幹得好或活得好的老師,這時就不能忘乎所以或驕慢自得了,更不可樂以忘憂,而要積極向上、虛心學習、迎頭追趕等如是也。

我們通過學習研究,至少可以發現,《易傳》決非孔子一人一時之作。從北宋歐陽修在《易童子問》中首先提出疑句以來,歷經古往今來多少先賢學者的研究,至少推翻了《易傳》為孔子所作的傳說。但問題也不能那麼簡單的一句話否定。起碼說,《易傳》的形成和傳播應歸功於中國傳統文化主流之主流,即儒家文化的發展而來,孔夫子功不可沒!關於《易傳》於儒、道兩家中國本土文化的淵源關係,還有朱熹、王陽明等理學、心學研究《周易》的文化增值成果等等,這些都有待時日或更待後人去挖掘、理解和應用發揮了。

作 者 簡 介

清朝順治九年,石碼大埕鄭思美先賢遷居雲洞岩——梧橋拓圃定基,傳下二十一世裔孫鄭亞水,筆名梧閩,自號"山石碼"",畢業於廈門大學政治學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龍海市作家協會主席,《龍海文學》名譽主編。

先後由漳州市圖書館出版《秋水白雲》、《西方國際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雲深處》、海風出版社出版《月泊龍江》等書籍。

2001年中國東歐經濟研究會授其《企業文化一一現代企業的靈魂》""優秀社科論文一等獎"",該論文已經被清華大學收歸《n

2010年度榮獲中國散文學會頒授「中國當代散文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石碼 的精彩文章:

【中村夜話】——潘綿芬

TAG:老石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