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動畫補完的空間

動畫補完的空間

很多對日本文化有所認識的朋友都認為,日本動畫的觀眾主體是成年人,孩子是看不懂的,而中國動畫的受眾主要是兒童,大人是看不懂的。這點我很認同,但這聽來確十分的諷刺,因為國產動漫被貼上了幼稚的標籤。大多數人普遍認為動畫不管多麼天馬行空始終難以達到真人電影所擁有的真情實感,這種情感的的展示被冠以一個高端的辭彙,名叫「演技」。在我們這些二次元動畫人看來,這種刻板印象的背後是存在本質上的認識歧視的——動畫=兒童=低端。所以很多動畫愛好者都會向周圍有此「錯誤認識」的朋友耐心的解釋以為動畫「申冤」,但可想而知,肯定是對「牛」彈琴。不過,我並不這麼認為。下面我會說說理由。

念書時,我修過一門很特別的課——精神分析學,這個課在沒興趣的人看來簡直無聊透頂,但在我眼裡簡直是太TM對胃口了,我這個人胃口很重,當然也對我解讀偵探小說之類的十分有幫助(哈,我總是有一些奇怪的愛好)。在精神分析學中有一個詞,用來形容人對情感的沉浸能力,叫做「共情」。共情能力強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受到外界情感刺激時,更容易身臨其境,比如在看悲情的故事時更容易流淚,在聽別人訴說心事時更容易理解對方當時的情感,情感的處理上也更為敏感。這不見得是一種好的能力,但在觀看影視作品時更容易達到導演所期待的那種對觀眾的訴求,是一位好觀眾;在閱讀沒有畫面的小說時也更容易從文字中領悟主人公情感的宣洩,是一位好讀者;在與人溝通時往往更容易聽人傾訴,是一位傾聽者(和朗讀者相對)。然後,我們回到剛剛動畫的話題,在動畫人的心中,動畫的造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形式,這與是否真人無關,其動畫,眼神和表情的變化雖然沒有真人那麼細緻,但其留下的空間,剛好給與了我們補完的位置,當然共情能力在這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動畫真的是一種十分有意思的表達方式,其介於真人電影和小說故事之間,既沒有真人那麼直白和具體,又沒有小說那麼虛無縹緲,給於了人一種若隱若現的觀影體驗。

今天說的有點遠了,那麼,我們還是回來說說歌。很多朋友聽我誇了那麼多次日本的歌曲,也有表示不認同的,其中比較有意思的一位這樣說:日本人善長譜曲,中國人填詞優美。這個觀點沒有毛病,我表示認同。但問題來了,填詞優美不是中國音樂人才華的展現,這屬於中國漢語文字本身的優美和強勁的表達力(不過說實話我不太喜歡中國音樂歌詞,因為小資情節嚴重)。

今天要推薦的這首歌沒什麼特別要說的,只告訴你叫《I Cry》就是好聽,不過有趣的是這個日本人英語吐字十分清楚。和一般日本人說英語有本質區別,估計有過海外經驗。

獻給同樣可能擁有精巧記憶的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星河
宗親們,快看!《弘農楊氏族史》是我們認識族源的最後一根稻草!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