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含攝儒家功夫論的本土專業倫理觀:從助人倫理雙元模型談儒家的倫理自我修為之道(二)⊙王智弘

含攝儒家功夫論的本土專業倫理觀:從助人倫理雙元模型談儒家的倫理自我修為之道(二)⊙王智弘

含攝儒家功夫論的本土專業倫理觀:

從助人倫理雙元模型談儒家的倫理自我修為之道(二)

王智弘,曾任彰化師範大學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諮詢委員、中國輔導學會理事與倫理委員會主席、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倫理委員,現任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專任教授、彰化師範大學本土諮商心理學研究發展中心 主任、華人心理諮商本土化學術社群召集人。

王智弘

編輯:王學峰

出處:台灣心理咨商季刊

二、倫理自我修為的方法

倫理自我修為的方法儒家提了不少,主要可從學、思、行三個方向加以努力。

(一) 學思並重

儒家倫理自我修為的功夫強調學思並重,也就是《論語?為政》篇中,孔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若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則會罔然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想不通,所以要學思並重,既要學習倫理知識又要思考實務案例才能既有心得收穫又能解答困惑。而學習的來源除了透過老師與閱讀之外,同儕學習也是很重要,即是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因此,親近正直、誠實、見聞廣博而又有良好倫理修為的同儕友人與前輩,對倫理的自我修為是有助益的。

(二) 學行兼備

儒家倫理自我修為的功夫強調學行兼備,也就是《中庸》里,孔子的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是說廣博學習、仔細求證、謹慎思考、明白辨別、切實力行,倫理的學習從博學開始到篤行為止,既要知識廣博又要具體實踐,中間還要透過仔細求證、思考與辨別的功夫加以確認,整體來說,要學行兼備才是倫理的真功夫。

攝於北京師大心理學院

(三) 謹言慎行

儒家倫理自我修為的功夫如何於行為中鍛煉與實踐呢?《論語?顏淵篇》中,有顏回與孔子的重要對話: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前半段對話我們上文已討論過,乃是表明儒家強調倫理的主動性,後半段對話是顏回請教孔子,倫理實踐的細節,孔子說:看若不合倫理就不看、聽若不合倫理就不聽、說若不合倫理就不說、做若不合倫理就不做。也就是《中庸》所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君子在沒有人看到、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地方,最細微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事物,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是小心謹慎。而儒家倫理自我修為的功夫就是在這日常行為中鍛煉與實踐。就現代的助人專業倫理的角度來說,就是時時刻刻要表現合乎專業倫理守則的行為。

(四) 自我反省

儒家倫理自我修為的功夫強調自我反省,也就是《論語?學而篇》中,曾子所說的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也就是透過每日的反省,對人有沒有盡忠、守信?對專業有無持續學習、溫故知新?可見溫習與反省是儒家鞏固倫理學行的實務功夫,而孔子更勉勵弟子:「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強調做人做事要盡己守信以合乎忠信的原則,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更不要怕改正。亦即透過不斷的反省、改過正是提升倫理修為境界的重要法門。

攝於北京師大心理學院

(五)定靜安慮

就一般觀點而言,儒家倫理自我修為的功夫被視為主要著重在心理意志的修鍊,身體的修鍊相對而言較非儒家的重點,宋明儒者雖較常論及靜坐的工夫,但是主要透過靜坐以調理正確的價值意識,從而堅定主體的意志,而不同於道家與佛教的打坐及禪定工夫所關注之靜坐時身體變化狀況(杜保瑞,2016)。不過,楊儒賓(2005)認為儒家功夫論中之「氣」學-也就是包含身體修鍊的部份,雖因功夫論被置於哲學領域探討,而有被忽略的困境,但是對儒家(特別是宋明理學)功夫論中著重「身心修鍊」或「修命」研究成果應加以珍惜與重視。儒家對靜坐功夫的描述比如《大學》中所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文中先提示止於至善的目標,然後開始描述修鍊功夫的步驟,我們可以想見在儒者靜坐修鍊之時,先由知入手,然後能夠知其所止,讓意念停止,以停止妄念為始、以止於至善為終,然後才能讓意志集中、堅定,意志集中堅定之後,然後才能讓身心沉靜下來,不為周遭環境變化影響而妄動,身心沉靜而不妄動之後,然後才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思慮清澄、周詳;能夠思慮清澄周詳之後,才能有所心得,以更臻於至善的境界功夫。

(六)言行合宜

儒家倫理自我修為的功夫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順心而為、言行得宜,就如《論語?為政篇》中,孔子所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順心而為、言行合宜的最高境界,對此,《中庸》上有精彩的描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倫理自我修為的最高目標是要契合大自然的本性,也就是中,而能有合乎倫理的表現,也就是和,人若能努力達到中和的極致,就能涵養情緒、適切表達、言行合宜、行事順利,人人各得其所、萬物欣欣向榮。

倫理的自我修為若能達到言行合宜的境界,則言行自然合乎倫理,倫理自然融入言行,與人互動的言行之中自然展現助人的功能,也就是修己安人的境界。就助人專業人員而言,也就是自然實踐諮商即倫理、倫理即諮商的文化精隨,亦即要做好諮商、實踐倫理,助人者都得在自我修為上下功夫。

本刊以推動心理學與心理諮商專業之本土化為職志,本期專題為「現象學心理學的本土化」,是以焦點論壇(或稱之為靶子論壇)方式進行,邀請到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李維倫教授撰寫焦點論文:「從實證心理學到實踐心理學:現象學心理學的本土化知識之道」,並邀請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黃光國講座教授針對焦點論文撰寫回應文:「評存在論的文化主體策略」;以及邀請台灣大學心理系林耀盛教授針對焦點論文撰寫回應文:「實證論陰影及其超越:迂迴或直面」。並請李維倫教授再針對兩篇回應文撰寫再回應文:「台灣心理學的認識自身實踐」。此等紙上論壇的形式設計來自於黃光國老師所提議的「靶子論壇」構想,希望能透過此等焦點論壇的形式設計,能營造學界積極對話的論辯空間,並開展本土心理學與本土諮商心理學更多元的學術視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學 的精彩文章:

接近實相的研究法⊙劉莞
修養的工夫⊙崔婷婷

TAG: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