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眼中的峴港——越南遊記連載五

我眼中的峴港——越南遊記連載五

在越南旅行,有一段路程一定要選擇坐火車,那就是從順化到峴港,當然反之亦可,否則會「抱憾終生」!

將近6點時,天還沒亮,我離開順化的住店,坐車前往火車站。清晨的順化,大概因為離海邊近,霧氣濃郁。雖然只有七八分鐘車程,路過的景色卻讓我浮想聯翩。恍惚中下車,在候車室稍坐休息幾分鐘後,工作人員開始驗票進站。站台很小、很舊、很空曠,眼前的景色又像是把我拉回到了上世紀初的中華民國,只是沒有民國時那樣嘈雜的環境和擁擠的人流,或許,下回哪位中國導演可以把這裡選作某部電影的外景地?總之,站在這個小站,時光輾轉往複,心情頗為愜意。

6:44,火車啟動,離開了順化,遠離了霧氣茫茫、讓人流連的小站,很快列車進入了樹木蔥綠的小山林,高低不平的山巒、節奏規律的車軌聲,讓人感覺昏昏欲睡。打了個小盹兒,忽然發現列車的右邊出現了藍色的風景,是大海,是我此行中極為盼望的一幕。我立刻移動到了車廂右邊,舉起相機,瘋狂般按動快門!很快,鏡頭裡從半隱半現的海水,過渡到了近在咫尺的懸崖,從車窗上看,有一段,列車幾乎與海水親密接觸,下面的海浪聲似乎都能聽得一清二楚,白色浪花不斷拍打著岩石,像是觸碰到了我們的車身。又過了十分鐘左右,一片白色的沙灘映入眼帘,雖然距離不近,但看得出,沙灘非常的細膩,加上深藍色的海水,灼熱的陽光,此景真是夢幻般的獨特、恬靜。難怪,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將此段旅程評為「人生必到的50處美景」之一!

一個多小時的海岸蜿蜒行結束了,我進入到了峴港,哇,這麼漂亮的城市!也許是在描寫峴港的電影里,我了解到的峴港多半與苦難有關,因此這第一印象相當的反差,我迅速辦理了入住手續,行李放在前台就直奔目的地。

因為峴港大教堂離住所最近,因此首個目的地選擇了教堂。一掃離開順化時的霧氣,峴港的天氣陽光燦爛,來到教堂時真好趕上當地人做彌撒。與別處不同的是,峴港大教堂在做彌撒時,所有的門都敞著,神父洪亮的聲音,老遠就能聽見。坐在門邊僅剩的一個座椅上,我觀察一下後發現,不只是「開門辦祈禱」,神父還是用英文在朗誦教義,教徒也是用英文在唱頌詞。此外,教堂周邊走廊里也站了很多的教徒,看得出來,教徒們都相當虔誠,到教徒開始跪在地上時,我離開了教堂。

其實,在越南,不論是在河內、順化還是峴港,教堂布局很多,大小不一,像峴港大教堂這樣規模的算大的了,而且由於外立面全部為粉紅色,非常顯眼,可謂鶴立雞群,它也是峴港的標誌性建築和遊客目的地。據介紹,這座教堂是於1923年為當地法國人建的,但如今它成為了當地4000多天主教徒的家園,鑲嵌著中世紀風格的彩色玻璃和精美的室內裝飾,使得這座教堂聞名遐邇,遊人如織。有意思的是,它旁邊還有一座有著100餘名修女的聖保羅女修道院,兩者可謂相得益彰、互為映照。By the way, 天主教是越南第二大宗教,有600萬教徒(第一大教是佛教,信徒1200萬,越南人口9200多萬),越南使用的拼音文字還是一位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所發明。

峴港除了美麗、現代以外,還有著非常多的歷史遺迹和文化保留。特別是位於漢江旁邊的占族雕塑博物館,堪稱這座城市的文化地標,我在此逗留的時間最長。博物館於1915年在法國遠東研究院的援助下建成,分兩層共8個展區,館裡收藏了5到15世紀古代占族人雕刻製作的珍貴藝術品,它們都是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有各種石人、石獸雕像,各種占族建築石雕、陶雕。大大小小的美術精品近千件,比較多的有聖壇、生殖崇拜、鷹頭人身的金翅鳥、毗濕奴、濕婆等,這些藝術品造型各異,製作精美,栩栩如生,大多是有關宗教及神話形象。在越南歷史上,占族歷史和文化是非常神秘而難解的話題,即便對於本國人甚至是專家而言,也是「說不清、道不明」:公元2世紀(中國的漢朝),占族曾在越南中部建立強大王國,後來逐漸衰敗,占族人遷到了越南南部許多地方,零星分步在各地。目前,占族人只有5萬多人,是越南少數民族之一。因為他們沒有史料流傳下來,所以關於他們的興衰和歷史無人知曉,他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結構和風俗習慣等,都無從了解,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遺憾和損失。

博物館門口的雕塑十分吸引人

為了解更多關於峴港的歷史和人文,從占族雕塑博物館出來,解決了我的食物「進口」問題後,我加快節湊,來到峴港博物館。這是一個關於峴港歷史和軍事的博物館。峴港是越南中部港口城市和海軍基地,屬於越南第四大城市,是越南五個直轄市之一,人口71萬多。1858年,峴港被法國和西班牙聯合遠征軍攻佔,此後淪為法國租界,改名為「沱灢」( Tourane)。1889年,法屬印度支那總督府建於峴港。二戰中,曾為日軍短暫佔領,1947年日本戰敗後,再次被法軍侵佔。1965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峴港灣登陸,並將峴港擴建成大型海空軍事基地,1979年,前蘇聯海軍替代了美軍,成為前蘇聯軍事基地。

峴港之所以成為各時期各國軍隊的佔領目標,與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息息相關。峴港灣內潮差小,潮流微弱,港闊水深,終年氣溫溫和,年平均溫度攝氏二十五六度。加之位於越南中部蜂腰地帶,瀕臨南海,工業較發達,附近有金、銅和煤礦以及水稻和橡膠等農產品,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20世紀90年代以來,峴港發展速度相當快,已成為越南第二大港口城市。峴港不僅年輕,還十分摩登,除了峴港天然良港和人工創造了很多美景外,長達900多米的美溪公共沙灘,是上帝賜給峴港的天然禮物。尤其是岸上眾多的酒店和海鮮餐廳,在燈光和晚霞的映照下,使得峴港頗具香港維多利亞港的特色和嫵媚。美溪海灘因她天然的氣候條件,細細的沙粒,乾淨的海水,被福布斯雜誌評為世界六大最美麗的海灘之一。不僅如此,整個峴港城市都獲得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

晚上站在橫跨漢江的龍橋上,望著四周各種造型的彩燈,遠處漢江大橋上的孔雀型燈光,看著來往的船隻,摩肩接踵的人流,我不禁想起了由香港導演許鞍華拍攝的《投奔怒海》,這部描寫上世紀70年代峴港百姓生活的電影。電影的男主是一位日本左派記者,他用鏡頭拍攝了峴港當時下層居民的悲慘生活。1975年的峴港,百姓可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失去父親的琴娘及一家人成為了日本記者芥川的活模特,通過琴娘一家,以及其他民眾艱苦生活,芥川把峴港各階層人的生活都收進到了他的鏡頭裡,為了解救琴娘和她唯一剩下的親人幼弟,芥川最後葬身火海。我不知道《投奔怒海》的劇本真實性如何,也不知道拍攝此片的意圖為甚,如果這部影片是真實的,那麼今天我從我的鏡頭裡看到的,與當年芥川鏡頭記錄下的,可就有了雲壤之別。這大概就是歷史,也是亞洲人共同的民族特性,從這次的旅行里,我已經感受到了越南民族性格里強悍的一面,雖然越南人有著非常溫和的一面,但也能看出了他們有著非常的毅力和忍耐性。

8000多萬美元建成的龍橋晚上變換著顏色,還會吐火

也許,這正是當前整個世界都在討論的話題,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鄒晶九三 的精彩文章:

TAG:鄒晶九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