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吉利收購「賓士」,我們可能高興得太早

吉利收購「賓士」,我們可能高興得太早

戰爭中,佔領對手的地盤,有2種情況:

1、打不過你;

2、主動讓給你。

後一種情況,就得看看:

1、人家為什麼要主動給你?(當然,表面上仍然是不願給你,否則賣不到好價錢。)

2、這個好處要得還是要不得?

戴姆勒把近10%的股份(最大股東)賣給了吉利,吉利成了賓士(戴姆勒的主要資產是賓士)的最大股東,這是什麼情況呢?

是人家打不過你嗎?

賓士近年蒸蒸日上,再超寶馬回歸豪車市場第一寶座,吉利收購的沃爾沃業績增長不少,但整體價位拉低了,在豪車市場離賓士更遠了,吉利家族的其它品牌對賓士更是談不上威脅,那麼,人家為什麼要賣給你呢?當然不能光聽人家說,哪怕說得象真的一樣,得靠自己去想。

拉大尺度,也就是站在更宏觀的時空來看,或者用句時髦的話:「站在未來看現在」,可能看得更清楚些。

當然,李書福是絕對的高人,身經無數風浪,加上身邊高人無數,怎麼可能看不清楚?

怎麼輪得上我一個「杞人」去「憂天」?

李書福比我更清楚:正是因為傳統汽車產業面臨顛覆性迭代,人家才願意賣,而吉利也是因為這個顛覆性迭代,才有機會買。

大家都是聰明人,都是高手,各有各算盤、演算法,也許共贏,也許贏多贏少有差別,也許有輸有贏,哪裡是我等凡人所能夠看清楚的呢?

也許看不清楚,但想想總還是可以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當年聯想收購IBM電腦業務,聯想因此成功地全球化,成功地成為電腦業的全球老大,營收利潤等也曾經增長不少,節約了不少時間。

但今天來看呢?

大家可能會比較同意:聯想因此失去的更多,因為電腦業務過於龐大,影響了聯想的轉型速度。而IBM今天在人工智慧大潮中的領先,得益於當初果斷出售電腦業務,使自己能夠卸掉包袱快速前行,搶佔新的更大的機會。而電腦正在被智能手機、被人工智慧設備逐步替代。聯想現在正在竭力往人工智慧轉型,但相比IBM,顯然又落後了很多。

聯想的柳傳志、楊元慶也是頂尖的高人,也是身經無數風浪,身邊也是高人無數,而且,我也絕對相信:他們早也看到了今天這些新的浪潮。

這與今天的吉利和李書福,何其相似?

當然,吉利不等於聯想,李書福也不等於柳傳志、楊元慶。

但我們來看看豐田吧,很多年的全球汽車產銷量第一名,也是後來者從低端逆襲巨頭的典範,吉利自己也承認:吉利真正的對標是豐田。吉利的路徑、策略、目標,的確也太像豐田。

豐田在幹什麼呢?前不久豐田董事長公開宣布:豐田全面轉型為移動出行服務平台,對手不再是汽車類企業,而是蘋果、谷歌之類。

也就是說,吉利拚命追趕,也就是想超越豐田,包括收購戴姆勒(賓士)股份,其實也仍然屬於在傳統汽車領域內的追趕,是追趕中必然要做的由低端往高端,以及更加全球化。至於收購戴姆勒是為了新能源汽車新技術之說,肯定是不成立的,戴姆勒這方面的技術遠遠不如特斯拉,大部分仍然是傳統汽車的技術和資源,如果主要是為了新東西,更應該去投資特斯拉等,如果買不著特斯拉,也會去買特斯拉類似的小弟弟們。

豐田到了冠軍位置,都不得全面轉型,吉利你還追趕個啥子呢?有多大意義呢?

整個飛機都要毀滅,坐頭等艙還有意義嗎?整個船都要沉沒,當船長還有意義嗎?

豐田在搶未來飛機的頭等艙、未來之船的船長。

當然,完全有可能象聯想當年一樣,因此在傳統汽車領域佔到更多的紅利(還是有的,而且不小),得到更多的相關資源,全球化更加成功。

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呢?在移動出行服務領域呢?吉利奔跑的速度會怎麼樣呢?

你跑得過全面轉型的豐田等等嗎?

跑得過無傳統包袱的特斯拉、以及中國的蔚來、小鵬等新秀嗎?

為什麼說吉利此次的收購是負擔大於助力呢?

以手機行業剛發生的事情為例:

華為、三星由傳統手機往智能手機轉型中,Nokia、Moto的很多專利技術等資源雖然是有用的,但去收購這些它們可能就不划算了。

收購它們的只會是微軟、谷歌。因為:1、可利用的價值主要是部分專利技術;2、微軟、谷歌獨有的戰略需求(微軟、谷歌與蘋果在移動互聯網入口、平台、大數據、人工智慧競爭的戰略需要);3、還有一個原因很重要:微軟、谷歌是超級有錢。

華為、三星不宜收購Nokia、Moto的最大原因是:正在發生的迭代是顛覆性的,是革命性的。也就是與傳統的核心和許多部分是相抵觸的。

收購過來會讓自己在轉型中陷入更多更大的自相矛盾、左手打右手,這是很費勁的,必然嚴重影響轉型速度的。

互聯網時代,慢了一步往往不是落後的問題,是能否生存的問題,就象Nokia、Moto也會倒下一樣。

傳統汽車產業是建立在燃油發動機之上的產業,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其它大部分的相關技術都是與之配套的,現在這個心臟被換掉了,截然不同,加上互聯網、人工智慧、無人駕駛等新技術的結合,傳統汽車的許多核心技術已經大大失去話語權了,甚至不需要了,需要的少部分也可以更低價更容易地買到了(就象智能手機企業去買Nokia、Moto的專利技術)。而新的革命性的那些技術才是最重要的,它們在決定勝負。

而且改變的不僅僅是產品和技術,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互聯網汽車,與傳統汽車是大不相同的新物種,就象當初的汽車顛覆馬車一樣,背後的設備、流程、管理、營銷、供應鏈乃至整個系統都是大不相同的,傳統汽車企業需要進行大的解構、重構,才能變成這種新的系統、新的物種。

解構、重構過程中,新與舊之間在利益、能力、習慣等方方面面充滿衝突、矛盾,而且搞不好就會散架、崩盤,這種轉型是需要足夠的駕馭能力和時間的。

但這場顛覆基本上已經是確定的,而且越來越近。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互聯網汽車,已經成功地解決了過去續航能力等等短板,已經能夠進入批量生產,各個國家都在大力建設充電設施,推出各種政策推動其發展和應用,因為可以幫國家節約不可再生的稀缺的石油,且減少環境污染等等。反過來,在進一步限制、包括設定期限取締燃油汽車。

這些其實都是廢話,我想吉利、李書福也一定會同意,而且只會比我更懂。

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我只能往人性深處的東西去找原因:

1、吉利高度自信,認為自己比豐田、聯想等等水平高,可以倆不誤,時間上來得及,既贏現在,又贏未來。(大轉型時期,魚和熊掌要兼得是不可能的,轉型必須付代價。)

2、李書福的個人情結。

讀過《李書福傳奇:拿下沃爾沃》這本書的人都知道,李書福一開始就想做汽車界的賓士,對賓士的情節特別深特別久。這個非常容易理解,我們任何一個創過業的人都有這種體會,對行業的鼻祖且一直引領高端市場的企業,猶如農家貧寒男子對皇家公主的仰慕,尤其是苦戀苦追多年,現在終於有機會娶為妻子,有時候明明是感情用事,但也能夠為自己找到足夠的理由,人都是人。

高手高到一定程度,最大的對手都是自己身上的人性弱點,而且越成功越頑固,越難突破。

這就是巨頭的窘境,也是高手的窘境。

最厲害的企業巨頭和高手都會有窘境,或者說都有缺陷、軟肋、漏洞,都有可能犯錯,而這正是後來的創業者的機會。

如果巨頭、高手永遠完美、永遠正確、永不犯錯,後來的創業者根本沒有機會,更不可能談超越、顛覆。

馬雲等大佬常說:「研究失敗遠比研究成功更有意義。」我想首要意義是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但還有一個重要意義是大佬們也許不方便多說的,即:別人的犯錯很可能是你的成功機會。此謂「知己知彼」。

我想吉利收購「賓士」(戴姆勒),最高興的可能是國內的蔚來、小鵬等新能源汽車的創業者,李書福很可能在為他們增加勝算。

當然,任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些起落波折、對對錯錯都是難免且正常的,企業發展過程中,總會有無數考驗、失誤,但照樣有企業能夠走過去,走得更遠、更強、更大。

冒昧了,妄加評論,只是分享一些個人的思考,其實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本質上都是相通的,都可以從別人身上照見自己、反思自己。

思考別人其實都是為了思考自己,我也是。

希望我是錯誤的。拋出來,是希望」引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顛覆戰法 的精彩文章:

TAG:顛覆戰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