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靈寶新年文化分享會之《論語》三人行

2018年靈寶新年文化分享會之《論語》三人行

2018年靈寶新年文化分享會

《論語》三人行

2017年9月到2108年1月,我們組織1306班五十六位同學,完成了《論語》全本的學習。並結集印製了38位同學的優秀論文集《舞雩風》。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聖人的人生規劃,也是我們的人生目標。高中生正處在「十有五而志於學」的人生起步階段,學習《論語》,聆聽往聖先賢的教誨,可以幫助他們確立人生目標,打好人生基礎。下面,讓我們聽一聽其中七位同學,他們從《論語》中認識的孔子形象,悟到的人生哲理:

擔 當

大家都知道,溫、良、恭、儉、讓,是我們對孔子最普遍的評價,但我在學習《論語中》卻發現,孔子身上體現出的最偉大的精神是:擔當。

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一般都認為「邦無道,則隱,邦有道,則現。」在國家無道時應該退隱,可是孔子卻激流勇進,周遊列國十四年,所到之處都極力推行自己的大道,以致於被他人評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甚至其他隱士都勸他隱居。

在孔子及其弟子周遊列國的過程中,有一次,他們找不到渡口了,子路向兩位老者詢問,老者說,現在的天下像滔滔洪水泛濫一般,誰能改變呢?不如隱居起來。子路把這些告訴孔子,孔子卻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意思是天下如果有道的話,那就用不著我孔丘來做什麼改變了。那些隱士們放棄了天下蒼生,像鳥獸一樣隱居在山林里,如果我們也放棄樂天下蒼生,那誰來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中?

朱熹說;「聖人不可有忘天下之心。」在諸侯混戰的亂世中,孔子不舍天下蒼生的這份選擇和堅持,體現的正是聖人無與倫比的使命感和擔當精神,這份擔當,體現的是正是聖人一片赤誠的仁心。

仁,是君子、儒者一生的道德追求。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對仁德的追求,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完成。所以,孔子的眾多弟子都向孔子問過如何才能達到仁。孔子告訴顏回,要克己復禮。告訴仲弓,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告訴樊遲,要愛人。

真正的仁者,更是要時時刻刻保持「仁」的狀態。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即便是在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裡,也不能違背仁。即便是匆忙時,顛沛流離,窮苦潦倒時,也一定要堅守仁德。

那我們為什麼要去實現仁德呢?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只有仁者才能公正地去評價一個人,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矣。」如果一個人立志於仁德,那麼在他的生活上也沒有什麼過錯。而實現仁德,又並非高不可攀的事,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念仁慈,此刻便能達到仁。正所謂道不遠人,如果一個人真正立志於對仁的追求,那麼仁德不會離他太遠。

一個人內在有仁德,外在的言行舉止也一定符合禮法。因為仁是禮和樂的前提和根本。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可見,禮,可以讓我們立足於社會,只要我們做到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符合禮法,那麼,我們就可以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暢通無阻,也因而可以在社會上站得住。朱熹說:「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禮,體現的是天理,是仁的外在表現。孔子又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可見,禮可以又是對我們行為和情感的約束,也是對我們行為和情感的引導。孔子說:恭敬而不懂禮,就會勞疲;謹慎而不懂禮,就顯得懦弱;膽大而不懂禮,就容易闖禍;直爽而不懂禮,就容易尖酸刻薄。所以,我們要學禮,好讓我們的行為合宜。

古代的君子,從來不爭強好勝。即便不得不與人競爭,也是那麼彬彬有禮。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君子之爭,是那麼雍容謙遜。

即便是孝的行為,也要符合禮。孟懿子問孝,孔子明確地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也是告誡我們,盡孝心的做法,如果能夠上升到禮的高度,就不會出錯。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正是禮,能讓我們關係和睦,社會和諧。禮的背後,是一顆誠敬之心,孝又是誠敬之心最明顯的體現。

孝與敬

孝是達到仁的根本。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道而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的核心是敬。如果我們把父母照顧得很好,卻對他們不尊重,不恭敬,那也不算是孝,只能算是養。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對父母時沒有誠敬之心,那和飼養狗馬沒有什麼區別?

孔子也告訴我們,一顆誠敬之心最直接的表現是臉色,如果我們在侍奉父母時不和顏悅色,臉色十分難看,那麼,即使我們給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那也是不算是孝。《禮記》中說: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愉色婉容,正是我們對待父母的誠敬之心的直接體現。

其實,我們不僅對父母要尊敬,對其他所有人,都應保持一顆誠敬之心。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又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語言上忠誠講信用,行為上仁厚而恭敬,恭敬忠誠地待人接物,即便身處未開化的蠻荒之地,也可暢通無阻,若語言上不講信用,行為上不恭敬,那麼即使在本鄉本土也行不通。

君子之樂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一個具有赤誠之心的仁者必定是長壽而快樂的。他們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卻也樂在其中。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這就是仁者對生活的要求。而顏淵,就是一個這種儒者生活的踐行者:孔子這樣評價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他一竹籃飯,一木瓢水,住在小巷裡,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他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因為安貧樂道是他的精神所在,而這種精神是大多數人所不具備的。

那麼,顏回的快樂是什麼呢?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說,顏回的心在很長久的一個時間段內都沒有離開仁德。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這種沉醉在聖人的學問和境界中,欲罷不能,自得其樂的境界,是一位儒者最根本,也無可代替的快樂。他的樂,在於學習、體悟、踐行了聖賢的大道。

君子之憂

當然,君子也是有憂慮的。君子自強不息,所以,君子首先是憂己。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君子憂慮品德不培養,憂慮學問不講習,憂慮聽到義的所在,卻不能去追求;憂慮有錯誤不能改正。君子一生追求實現仁德的理想,所以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憂慮的是到死都不能實現自己苦苦追求的理想,因而名字不被人家稱道。君子其次是憂仁道聖道不能發揚光大不行。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追求仁德的人太少,即便是君主,也很少有喜愛仁德王道的人。這人孔子十分失望痛心,甚至說:「道不行,乘桴桴與海。」孔子發出這樣的感慨,是憂慮天下沒有勇於追求仁德實現王道的賢君。總而言之,君子之憂,是憂公不憂私,憂道不憂貧,是由下及上,由小及大,由己而人,由擔憂自己德行不能實現到擔憂大道不能推行。君子之憂,也是一種仁!

交 友

儒家思想對我們最實際的一個指導方面便是交友。曾子說過:「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這告訴我們,君子交友的目的,仍然通過朋友的幫助,來實現自己的仁德追求。那麼如何鑒別朋友呢?孔子也為我們明確指出三種益友和三種損友: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見多識廣的朋友是益友;阿諛奉承的朋友、口蜜腹劍的朋友、夸夸其談的朋友是損友。這益者三友,正是我們擇友的最佳標準。我們不僅要結交這三種益友,也要以這三條標準要求自己,儘力成為別人的益友。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說的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子夏說,君子交友,鼓勵有才能的人,同情無才能的人。只要自己是賢人,天下人怎麼不會接納自己?若自己不是賢人,又哪裡有資格去拒絕別人呢?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由此可見,儒家的交友觀,歸根到底,還是要以提升自己的仁德為前提和歸宿。

孔子更是指出交友的基本原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一句話,正體現出君子待人接物的張弛有度,以及一片誠敬之心,仁厚之意。

儒道釋三家文化各有側重,但對於青少年學子來說,最適合他們去學習並踐行的,只有儒家思想。在此,我也呼籲靈寶各界仁人志士,請更多地關注《論語》、《大學》、《中庸》等儒家典籍,為培養出更多有堅實儒學基礎的新時代青年而努力奮鬥。

採訪:《論語》教學和語文常規教學有什麼不同?

答:儒家思想是內聖外王的學問,基於這一點,《論語》教學和語文學科常規教學至少有三方面的不同:

一、對老師的要求更高。老師首先應該成為儒者,或者向儒者,慕儒者,儒家思想的實踐者,體悟者,才有可能對《論語》中的思想有真切的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才有可能把自己的體悟和感知傳達給學生。如果老師做不到這一點,勢必會把《論語》當作普通文言文去教,這就將《論語》淪為記問之學。

二、老師要多方面參考相關資料,並選定教材。在此給大家推薦朱熹的《四書集注》、司馬遷的《孔子世家》、《仲尼列傳》、錢穆先生的《孔子傳》、《四書釋義》、《論語新解》。教材我推薦楊伯峻的《論語譯註》。

三、在講解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和我們自己的實際生活。因為孔子生活的時代和現在相距有兩千多年之久,如果不結合時代背景去講,我們很難理解其中的深意。但不論時代如何變化,常情常理是永恆的,是不會變化的,所以,給學生講解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我們現在的生活實際,這樣學生才更容易理解並接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習禪記 的精彩文章:

楊雲舒幻想作文兩篇

TAG:習禪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