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德科技合作40周年,科技創新為合作裝上大功率「引擎」

中德科技合作40周年,科技創新為合作裝上大功率「引擎」

在電動汽車、生命科學、清潔水、半導體照明、未來城市等多個領域,中德搭建了11個創新合作平台。

在搭平台、促對接、助落地的同時,中德兩國的科技合作收穫了雙贏,230多家德資企業落戶江蘇省太倉市,形成了精密機械製造、汽車零配件製造和風電設備製造三大產業集群,當地德國企業年產值近300億元……

2月27日,中德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簽訂40周年暨第五屆中德創新大會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發來賀信。

李克強在賀信中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席捲全球,科技創新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中德科技創新合作開創了大國科技合作的先例,為兩國務實合作裝上了大功率「引擎」。

「中德兩國穩步推進科技和創新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已經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科技創新合作局面。」科技部部長萬鋼說,40年來,中德科技創新合作取得豐碩成果,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典範。

中德科技創新合作形成了完整的政府間合作框架,科研人員往來密切,構建了廣闊的合作平台和靈活的合作機制。

長期合作的進程中,中德共同開創了「科研機構+企業」的「2+2」合作模式,在多個領域,兩國知名大學、研究所和企業集團打破科研和產業界限,實現了從項目設計、科研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合作,保證了合作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入,中德區域合作熱情高漲。江蘇省與北威州、上海市與巴符州等多地建立了友好省州關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德科技創新合作聚集區,例如江蘇太倉的先進位造國際創新園,瀋陽的中德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等,這些中德合作園區的發展勢頭良好,規模不斷擴大。

2018年,中德迎來科技創新合作40周年。1978年10月9日,中德雙方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關於科學技術合作協定》,這是1972年兩國建交後最早簽訂的政府間合作協定之一。

「中德科技創新合作的40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快速發展的40年。」萬鋼說,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寶馬、賓士、巴斯夫等德國著名企業在華建立了規模龐大的研發機構。

近些年,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同樣大幅增長,國家電網、中車、華為等一大批中國企業在德國建立研發中心。

從技術的引進來到中國企業的走出去,中德科技創新見證了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40年來,中國的科技創新成效引人矚目,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注入強大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國的GDP總量首次突破80萬億元。全社會研發支出佔GDP比重為2.15%,其中企業研發支出佔75%以上;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從2012年的49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823億元;2016年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387.8萬人/年,比2012年增長19.4%……

在德學習、工作15載,萬鋼親歷並見證了中德兩國的科技發展。未來中德科技創新合作如何闊步向前?萬鋼提出倡議,不僅要鞏固雙方科技人員交流機制,還要拓展合作促進兩國創新經濟發展。同時,要夯實基礎並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示範帶動且引領世界綠色可持續發展。

德聯邦教研部國務秘書許特指出,德國政府非常重視與中國的科技創新合作,希望未來加大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人口老齡化、生命科學、物聯網、輕量化製造和未來城市等方面的合作。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劉義陽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人體生物電與預防物理污染
中國科技創新如何加速躋身國際第一方陣,科技部部長這樣說……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