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怎麼看待中國克隆猴的成果?
1月25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生物學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發表論文,發表首次克隆出靈長類物種——食蟹猴「中中」「華華」。雖然取得的成果令人矚目,但國外很多專家對此也是褒貶不一。比如成功率低,實際應用仍然存在差距;以及克隆技術所存在的倫路問題難以忽視,認為克隆猴是在為克隆人鋪路,違反了國際規定禁止克隆人的研究。
德國媒體Berliner Zeitung首先肯定了這項成果的來之不易。慕尼黑大學基因中心的Eckhard Wolf教授說「通過克隆技術動物們的目標基因會被改變,這是至今為止在克隆獼猴時的難關」「克隆猴需要的條件和技術很高,只有在大型靈長類動物中心才有可能,中國目前在人力和其他資源上都有極好的條件」。
在Tagesschau的報道中也對這項技術的實用性也予以肯定,認為食蟹猴作為目前最常見的靈長類實驗動物,能成功克隆對醫學研究有重大影響。哥廷根德國靈長類動物中心的負責人Stefan Treue專家認為「這項技術可以用於發展醫藥學的安全性和效用率」,對治癒人類的腦類疾病靈長類動物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位同樣在哥廷根德國靈長類動物中心工作的專家Rüdiger Behr說,「這是由於器官和細胞的遺傳信息在靈長類動物進化的過程中變化尤其之快」
德國科學家雖然認為克隆猴實驗的成功是技術難關的突破,但對此也同樣存在批評。Stefan Treue對克隆猴是否能持久健康地活著還存在疑慮「第二隻克隆猴還太小,多利羊的經驗告訴我們許多克隆動物會表現出遺傳和生理缺陷」多利羊在它活著的時候就提早衰老,壯年離世,其他的克隆動物也存在體型過大、異常肥胖、發育困難等缺陷。德國倫理委員會主席Peter Dabrock對克隆猴實驗也持批評態度。對克隆的命名宣揚民族自豪感,「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在實驗中對克隆猴生殖進行的干涉,不難懷疑中國實行基因基礎改造的戰略「明斯特大學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Stefan Schlatt也提出了他的擔憂「克隆猴又激起了克隆技術對實際應用的道德批判,而不是緩和作用」。
Tagesschau的駐華記者Steffen Wurzel在「Erst Affen - dann Menschen?」的報道中提到中國科學家絕不會進行克隆人的實驗,即使從理論上已經有了技術條件。中國的官媒對克隆實驗的報道並沒有鋪天蓋地,大多數新媒體平台都只是曬了一些克隆猴可愛的照片,雖然在起名中有一定民族主義的成分,但也顯現了克隆實驗對於中國經濟、國家政策的重要性。
在歐洲研究猴類的規定比在中國苛刻很多,研究只有在其不可被其他動物取代時才能進行。因此靈長類動物只有被用於研究免疫和腦類疾病,這兩類疾病是與其他動物不可與人類比的。
參考資料:
https://www.tagesschau.de/ausland/affen-geklont-101.html
https://www.tagesschau.de/ausland/klone-china-101.html
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8)30057-6
※BlingBling…歐洲小眾首飾大起底,過節送禮必備
※《戀與製作人》,比德國小哥哥還帥的男主們!
TAG:WEGZUDE留德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