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跟團游」紐約時報廣場,出海套路終成湊數
2018年春節期間,中國與美國各有一個流量中心被中國品牌蜂擁而上,中國的是CCTV,美國的是紐約時報廣場。並且22家品牌集體在時報廣場向全球華人拜年,這種「跟團游」紐約的客戶規模越來越大。
中國經濟已經如此發達,中國企業功不可沒,很多品牌已經表現出神通廣大的一面,不僅四海八荒拉近政企關係,不少企業還不斷擴大話語權版圖,控制媒體。至於在美國這個「世界十字路口」花錢打個廣告,也就是一個常規操作。
中國的廣告登上時報廣場第一次引起較大轟動,還是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電子屏上的播出。因為這一輪播,國內受眾真正感受到了無比強大的民族自豪感,多年來一直高喊的「民族復興」,彷彿在那一刻實現了,從此站在世界中央。
這一展示,就像點開了企事業單位宣傳片的播放按鈕,華西村、三星堆、和諧號、《後會無期》、阿里巴巴等連續上牆,當不斷有美圖秀秀、唱吧、keep等中小企業出現時,我們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國企業的發展確實衝破了一堵看不見的牆,走向海外不僅是需要財力,也要自信的。
當越來越多的品牌出現在這面電子屏上的時候,我們關注其背後的是什麼?有錢?國際知名品牌?還是為了湊個熱鬧的心態?
其實也「不貴」,有調研公司透露過,現在投時報廣場大屏費用約在每月10萬美元,稍微貴一些可能在30至40萬美元左右;而跨年期間預計將在每月30至40萬美元起,具體按天需要進行二次折算。相比起大屏的這裡面很多客戶上億年預算來說,這一投放在國內刷圈,真是超划算的,朋友圈廣告最初的起步價要500萬一條呢。
投放只是第一步,核心還是要在國內引起轟動。因為很多廣告用的是漢語,文案是面向中國受眾或者華人群體,品牌本身也沒有到拓展國際業務的階段,絕大部分廣告斷然不是給美國人看的。這也是時報廣場廣告投放的一個明顯變化,現在的品牌投放曲線回國,玩的很6。
中國品牌中較早投放時報大屏的真的就是那些13億人皆知的品牌,比如格力、海爾、五糧液,基本是「國家品牌計劃」中的那一派,他們有自信能代表中國品牌,國家當然也主張他們走出去,所以他們真的走出去了。多年來,這些品牌自然也懂得抓機遇,在廣告中沒少貼民族品牌的胸章。然後,在接下來的跟隨者里,阿里巴巴、微博、京東也拍馬到了,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品牌代表,依然是耀我中華。但是,慢慢的,我們發現一些沒聽過的品牌過來了,裡面有的是你想都沒想到過的微商團隊,什麼鬼?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
這立馬讓我想起微商花25萬美元跟奧巴馬合影的事情。
在2017年底上海舉辦的一場有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出席的企業峰會上,不少微商「會見」了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並且在會後通過朋友圈、微博炫耀這檔子事,大為光彩,還被媒體炒成了熱聞。有媒體了解到,參加者峰會的除了微商之外,其實很多企業都是「正規」的知名品牌,微商數量只有一成左右,所以這種「見面會」並不像大家想像那樣不堪,這個前總統現雖然成了「錢總統」,但是握手也是限制了名額的,只有一百個,均價20萬。
這些微商把照片曬到朋友圈裡,生意肯定也就更好做了,大家都是道上混的,講的就是「關係」二字,都跟奧巴馬握上手了,那一定是背後有人的。而且美國總統都認可了我們的產品,你們小老百姓還有什麼資格遲疑?感覺像是奧巴馬拿了20萬做了個微商品牌代言人。雙擊點666個贊!
所以紐約時報廣場也是給國內的這些品牌做了個代言,也就是背書,畢竟這裡是世界的CBD,是商業成功的「風水寶地」。因為一些品牌既不用英文打廣告,也不開拓海外市場,那就是拉時報大屏貼金的。
有意思的是,這些人就愛趕趟兒,你上完輪他上,每個上完還得跟微商套路一般發個微博,這微博還得花幾萬買熱點,有的就沒買,放在官網上,寫篇公關稿完事。總之買不買熱點,都得誇一番自己的品牌站在了世界中心,統一措辭是關鍵。
那麼中國有無類似的流量中心?除了央視之外,上海外灘大樓、中關村創業大街廣告牌,廣州塔小蠻腰都曾為廣告圈貢獻過流量。雖不如世界中心那麼知名,但好歹也是自帶某些隱喻,例如上過中關村廣告牌的企業,在村裡萬千創業公司前驚艷亮相,人家總得多少覺得你是一家前途無量的公司吧。這又得在社交網路吹一撥,然後一切都隨風而逝吧。
就有人問了,既然最核心的是為了製造社交網路話題,是不是在任何地方的廣告都行?那就是兩個概念了。的確,只要廣告做出足夠刷屏的內容,任何一個廣告牌的廣告都有可能在社交媒體刷出更大的傳播量級,但是這是從內容角度來說的。而時報廣場的廣告牌們不同的是,他們有城市地標的不可替代性,這個地標要有一定的調性,給廣告賦上某種加分的身份,也要有廣泛的知名度,經得起被仰望。
只是,事情發生的多了就顯得平淡了。
所以,上個紐約時報廣場大屏就是站在世界中心,誰信吶?連手機電腦都沒摸過的非洲小朋友喊廣告,你就把產品賣給過非洲小旁友么。有些品牌就算他們產品不出海,他們的廣告出海也無盡時,曲線回國的套路,不知道下一條要鋪設在哪片熱土?
熱文回讀
TAG:廣告主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