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抗美援朝的源起

抗美援朝的源起

在國際學術界,朝鮮戰爭曾是一門顯學,但在國內,我們更多地用另一個名詞——抗美援朝來指代那場影響至今的戰爭。從戰爭爆發到抗美援朝的四個月甚至戰爭爆發前的中、蘇、朝三國籌謀,都影響了中共的決策走向,因此,要說抗美援朝的起因,就得把討論的時間起點往前推。

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軍隊越過38線,向李承晚治下的南朝鮮發動全面進攻,朝鮮戰爭由此爆發。關於發動戰爭背後社會主義陣營內部諸般運籌的討論,國際學術界多有分歧,諸多觀點中, 「共謀派」的結論頗受矚目,這部分學者認為,是蘇聯、中國、朝鮮三方領導人,即毛澤東訪蘇期間,斯大林、毛澤東、金日成共同謀划了這場戰爭。但隨著檔案的解密,這一觀點站不穩了。

毛澤東與金日成

金日成自認為有蘇聯的支持,取得勝利是十拿九穩的事,為了降低對中共的依賴以及戰後中共對朝鮮的影響,他繞過毛澤東,與斯大林密謀了發動戰爭的計劃。只是出於盟友關係,斯大林命金日成跟中共打了招呼。當時中共治下的中國剛從戰爭中走出來,亟待進行經濟建設,因此不願意看到在其重工業基地——東北的周邊發生戰爭。但木已成舟,毛澤東只能接受這個事實。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一員,特別是由斯大林賦予的亞洲革命負責人,毛澤東提出為金日成提供他所需的幫助,但金日成當場拒絕,隨即回國備戰。關於發動戰爭的具體細節,金日成更是對毛守口如瓶。

麥克阿瑟

當得知戰爭爆發後,中共隨之做了軍事上的準備:把尚在南方的第四野戰軍部分主力調往東北、組建東北邊防軍、更換裝備、派高崗進行入朝作戰的動員……

當北朝鮮軍隊一路摧枯拉朽、凱歌南進時,毛澤東曾提醒金日成防備美軍的側後登陸,特別是仁川和元山。因中國軍隊已準備就緒,毛曾向金日成表示派出中國軍隊,幫助朝鮮防守側後,消除北朝鮮軍隊的後顧之憂,但又被金日成拒絕。不止如此,關於戰爭進展,金日成把北京派到朝鮮的軍事武官柴成文嚴嚴實實地蒙在鼓裡。

美軍在仁川登陸成功,北朝鮮軍隊的供給線和退路被美軍攔腰斬斷,瞬時如土崩瓦解,聯合國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眼見兵敗如山倒,金日成只得再向蘇聯求援。斯大林為了避免與美國衝突而拒絕出兵,但他向金日成表示,中國可以出兵。金日成只好厚起臉皮向毛澤東求援。

早在聯合國軍越過38線、向鴨綠江挺進時,出於國土安全考慮,中國曾通過印度駐中國大使向美國發出警告。但麥克阿瑟認為,中國只是外交恫嚇,不會有實質性的舉措,因為中國早已錯過了仁川登陸前的最佳出兵時機。用這套說法說服了杜魯門總統,麥克阿瑟命令部隊繼續向鴨綠江挺進。

仁川登陸

這時向中國求援的朝鮮特使在北京如坐針氈,因為中共也有自己的考慮——與美軍作戰難度極大。中共各領導人均認為,中國百廢待興,實在沒必要因一場國外的戰爭而影響國內的經濟建設,而且中國軍隊與美軍實力懸殊,難有取勝的把握,若因參戰而把戰火引到中國,後果不堪設想。

毛澤東則有自身的考慮。從中國國土安全來講,若讓美軍飲馬鴨綠江,與東北隔水相望,則對中國是個極大的威脅。因為新中國僅有的工業設施,大部分集中在東北,即便美軍不跨江入侵,卧榻之側的強大美軍也是未來中國的心腹大患。另外,斯大林表示中國應該出兵援助朝鮮——未來新中國的建設是要極大地倚仗蘇聯的,如果在這樣重大的國際事務上與斯大林意見相左,中國就要擔化友為敵的風險。此外,毛澤東訪蘇前,蘇聯在東北有非常大的利益:旅順、大連港口的使用權,中長鐵路的相關利益。但毛澤東訪蘇時,舍了面子、費儘力氣才把這些利益全部收回,但根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若中國受到安全威脅,蘇軍有義務再次進駐以上地區。此時如果美軍進抵鴨綠江畔,蘇聯可能以保護中國安全為由,重新撈回自己的利益,屆時中國就有腹背受敵之虞。眼見自己的意見在中央少有支持者,毛澤東召回了遠在西北的彭德懷。彭德懷支持毛澤東的援朝決定,使得抗美援朝的決議得以通過。

雖然決定出兵,但還不能向蘇聯通報會議的結果。因為入朝與美軍作戰存在極大的困難,必須有蘇聯的援助,中國才能與美軍放手一搏,因此需要以是否出兵作為向蘇聯請求援助的籌碼。於是,毛澤東派周恩來前往莫斯科與斯大林會談,希望蘇聯幫助改善裝備並提供空中支援,以便與美軍對抗。斯大林答應了中國大部分請求,但對派遣空軍一事,卻遲遲不肯答覆。

冷戰史研究專家沈志華教授認為,由於當初毛澤東訪蘇時的外交態度和處事手段,導致中蘇關係存在裂痕,雙方互不信任。對派遣空軍一事含糊其辭,既是斯大林不想與美國正面衝突,也是擔心被中國放鴿子。但經過幾次斡旋,雙方終於敲定,由中國派遣陸軍,蘇聯援助空軍,入朝作戰。

在統帥人選問題上,中方也頗費周折。

由於朝鮮的氣候與中國東北頗有相似之處,且因地緣優勢,入朝作戰,最合適的部隊自然是林彪的第四野戰軍,統帥一職,當然非林彪莫屬。以前的主流觀點認為,林彪對出兵朝鮮持反對態度,因此佯做有病而拒絕帶兵。但沈志華教授根據解密的檔案和多年研究發現,林彪確實重病在身,無法履職。毛澤東想到了另一位將領——粟裕。

粟裕本來在準備渡海攻台,但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攻台無望,粟裕便進入了毛澤東的候選統帥名單。但粟裕不願指揮林彪的部隊且自身確實有病在身,便婉拒了這一任命。在當時中共的將領中,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只有寥寥幾位:彭德懷、劉伯承、林彪、粟裕、陳賡。劉伯承正忙於創建南京軍事學院,林彪、粟裕無法出戰,陳賡正在援助北越,因此,彭德懷最終成為統帥人選。

統帥既定,蘇聯的援助也如期而至,部隊準備完畢,中共軍隊便進入朝鮮開始了抗美援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月侃車 的精彩文章:

TAG:小月侃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