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上最快投降的國家,面對入侵僅抵抗了6個小時
(溫馨提示:本文約5800字,配圖32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世人眼中,丹麥是一個安靜祥和、與世無爭的北歐小國,經濟發達,擁有極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民眾生活富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之一,又因為是安徒生的故鄉而獲得了「童話王國」的美譽。然而,在二戰初期,毗鄰德國且扼守著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咽喉水道的丹麥難以避免地成為納粹戰車的目標,於1940年4月9日遭到德軍入侵。軍力羸弱的丹麥幾乎無力抵禦,僅僅6個小時就宣告投降。侵佔丹麥是德軍在二戰中持續時間最短的戰役行動之一,本文將記述德軍鐵蹄踏碎童話之國的過程。
海盜後裔
雖然今日丹麥人看起來溫文爾雅,但追溯歷史他們卻是彪悍的北歐海盜的後裔。在中世紀,丹麥王國曾經是稱雄一方的強國,控制了包括瑞典、挪威在內的廣闊地區。隨著英法德俄等歐陸列強的崛起,丹麥國勢日衰,無力參與列強爭霸,只能偏安一隅,並奉行中立政策,避免戰火侵襲。
■ 這幅畫作描繪了1864年普丹戰爭中的丹麥軍隊。丹麥在戰爭中落敗,從此退出歐陸列強的角逐。
丹麥王國位於歐洲的本土非常狹小,領土面積僅為4.3萬平方公里(作為其海外領地的格陵蘭島面積達217.5萬平方公里),包括與德國接壤的日德蘭半島以及散布在北海沿岸以及半島與瑞典海岸之間的400多座島嶼,其中比較大的島嶼是西蘭島、菲英島、博恩霍爾姆島等,首都哥本哈根就位於最大的西蘭島的東端。就地理位置來說,丹麥是難以防禦的,國土狹小,幾乎沒有縱深可言。日德蘭半島三面環海,地勢平坦,無險可守,非常利於德軍機械化部隊行動,基本屬於背水而戰的死地;各個海島距離大陸較近,也難於分兵防守。
■ 丹麥本土地圖,包括日德蘭半島和周邊島嶼。
丹麥人大概意識到國力不濟,又無天險可依,因此將國家安全寄託於列強對其中立地位的尊重,對於國防建設並不上心,丹麥軍隊的規模非常有限。根據1937年頒布的《國防法》,丹麥陸軍在和平時期僅編成兩個師:西蘭島師和日德蘭師,另設博恩霍爾姆島守備隊,共編有7個步兵團、2個騎兵團、3個炮兵團以及工兵、高射炮兵、輜重運輸等支援部隊;丹麥空軍隸屬於陸軍,在1940年時編有4個中隊,裝備21架戰鬥機和27架偵察機,都是老舊的雙翼機;丹麥海軍擁有12艘海防艦、17艘摩托魚雷艇、9艘潛艇和20艘水雷戰艦艇,還有64架飛機,約有兵力1500人。
■ 這兩幅彩繪表現了1940年時丹麥陸軍官兵的形象,左為日德蘭師二等兵,右為第7步兵團准尉。
■ 正在訓練的丹麥高射炮兵,注意丹麥軍隊的鋼盔。
丹麥軍隊不僅數量不多,裝備也很差,基本停留在一戰水準,極度缺乏現代化裝備,軍隊主要依靠馬車運輸物資,在步兵部隊中還裝備著相當數量的自行車作為機動工具。丹麥陸軍的制式步槍是克拉格-約根森M1889式步槍,是一款設計於19世紀末的老式栓動步槍,該槍的一大特色是從側面裝彈的彈倉,而且必須將槍彈一發一發地裝入彈倉,而不像其他步槍那樣使用簡便的橋夾裝彈,該設計極大影響射速,在二戰時已經相當落伍。從制式步槍就可以看出丹麥陸軍的裝備是多麼過時了。
■ 1940年時丹麥軍隊還裝備了相當數量的自行車作為機動工具,圖為公路行軍的丹麥自行車步兵。
■ 丹麥軍隊裝備的克拉格-約根森M1889型步槍(上)及其卡賓槍型(下)。
■ 克拉格-約根森步槍獨特的側面裝彈的彈倉,這種設計到二戰時期已經相當過時了。
在二戰爆發後,嚴守中立的丹麥並未加強戰備,軍隊未經動員。到1940年4月入侵迫在眉睫時,大多數丹麥部隊都沒有滿編,陸空軍總兵力僅有14500人,連同海軍一起也不過16000人左右,換而言之,丹麥全國的軍隊數量也不過與一個齊裝滿員的德國步兵師相當。
南威悉河
丹麥在德國人的戰爭計劃中只是一個非常次要的目標。丹麥早就退出了歐陸的紛爭,並在1939年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如果說兩國之間有什麼宿怨,丹麥曾在一戰後通過公投的形式從德國收回了石勒蘇益格北部地區,那是丹麥在1864年普丹戰爭中被迫割讓的領土,這一點並不足以讓希特勒對這個小國動武。丹麥之所以被列入德國的征服名單,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北方鄰居挪威的牽連。
■ 1939年5月31日簽訂的《丹德互不侵犯條約》文本,上面有德國元首希特勒的親筆簽名,條約有效期為10年,可不到一年就被德國人撕毀了。
1940年初,英法與德國關於挪威的戰略爭奪日漸公開化,都試圖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掌握控制權,尤其是以挪威納爾維克港為起點的鐵礦石運輸線對於德國至為關鍵,英法和德國都制定了武力佔領挪威的計劃,而德國人搶先一步。對於進軍挪威而言,丹麥就是一個天然的跳板,德軍認為在日德蘭半島北部建立空軍前進基地對於進攻挪威非常重要,同時佔領丹麥還能控制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並且擴大北面的防空屏障,阻礙英國空軍對德國北部城市實施空襲。
德軍在1939年底到1940年初制定了代號「威悉河演習」的作戰計劃,以空降和兩棲登陸的方式對丹麥和挪威展開進攻,其中針對丹麥的行動代號為「南威悉河」。德軍佔領丹麥的決心是在1940年2月確定的,在最初的計劃中目標僅限於佔領日德蘭半島北部奧爾堡附近的軍用機場,但希特勒親自將其修改為佔領丹麥全境。德國在軍事上對於丹麥佔有絕對的優勢,因此德軍希望能夠通過施加壓力,以和平佔領的方式達成目標。
■ 德軍進攻丹麥的「南威悉河」行動的進軍路線。
進攻丹麥的德軍部隊是第31高級司令部(相當于軍)指揮的第170、198步兵師和第11步兵旅,均是1939年12月才動員組建的新部隊,顯然德軍高層將丹麥當成這些菜鳥部隊練手的訓練場。第40特別裝甲營將提供裝甲支援,僅限於裝甲車和I、II號坦克而已,對付缺乏反坦克武器的丹麥軍隊,這些輕型裝甲車輛已經足夠了。對丹麥的進攻將以地面突擊、空降突襲和兩棲登陸同時展開,第170師將越過德丹邊界向日德蘭半島推進,第198師則在海軍協助下對西蘭島等島嶼實施登陸,主要目標是佔領哥本哈根;德國空軍傘兵部隊將實施空降行動,奪取奧爾堡機場和連接島嶼的關鍵橋樑。德軍進攻丹麥的總兵力約40000人,由萊昂納德·考皮施炮兵上將指揮。德國空軍第10航空軍的500餘架飛機將提供空中支援。
■ 指揮侵丹行動的考皮施上將,這位將軍的履歷頗為有趣,先在陸軍服役,後加入空軍,在1939年初又轉回陸軍,獲得過空軍上將和炮兵上將軍銜。
「威悉河演習」行動計劃於4月9日開始,而在此前幾天內,準備在挪威海岸登陸的德軍艦隊就陸續啟航,種種跡象表明德軍即將有所行動。早在4月4日,德軍反希特勒密謀集團的核心人物,軍事情報局局長卡納里斯海軍上將就向丹麥透露了德軍將要進攻的消息,丹麥情報機關和丹麥駐柏林大使也發出警告,但是丹麥政府為了避免刺激德國,遲遲不願進行動員和下令部隊進入防禦陣地,直到4月8日下午13時30分才命令軍隊全面戒備,此時距離德軍開始進攻僅剩14小時45分而已。
立體進襲
1940年4月8日到9日的夜晚對於守衛在日德蘭半島南部邊境線上的丹麥崗哨來說極為難熬,在邊界對面徹夜迴響著口令聲、腳步聲和引擎聲,顯然一支為數眾多的部隊正在集結,德國人絲毫沒有掩蓋進攻意圖的想法。4時15分,多路德軍機械化縱隊以摩托車和裝甲車開路,在未進行炮火準備的情況下堂而皇之地越過邊界線,開始向丹麥的進軍。丹麥邊界守衛於4時17分發出第一條警報,而第一支丹麥部隊直到4時35分才離開兵營向預設陣地開進。
■ 1940年春季向德丹邊界集結的德軍部隊。德軍投入侵丹行動的部隊都是新組建的單位。
在德軍越過邊界的同時,兩棲登陸也拉開序幕。4時20分,滿載德軍部隊的「但澤」號佈雷艦在破冰船「斯德丁」號和2艘巡邏艇的護航下,高掛著戰旗駛入哥本哈根港。港口附近米德爾格倫德炮台的指揮官命令向闖入港口的德軍艦艇實施警告射擊,但是剛入伍的新兵們完全不知道如何操縱火炮,實際上在整個入侵過程中,丹麥海軍毫無作為,消極避戰。德軍艦隊未遭抵抗就輕鬆靠岸,第198師的1個營迅速登陸,並且未開一槍就佔領了丹麥陸軍司令部,俘獲了70名守軍,隨後向丹麥王室所在的阿馬林堡宮挺進,德軍認為在入侵的第一時間就迫使丹麥政府屈服是行動取得成功的關鍵。
■ 1940年4月9日,德軍「但澤」號佈雷艦在哥本哈根港卸載部隊,周圍居然有大群的丹麥民眾在圍觀。
當德軍士兵的軍靴在哥本哈根的街道上咔咔作響時,在郊外的富勒斯機場上丹麥空軍迎來了滅頂之災。當時丹麥人的全部4個中隊都集中在這座機場上,丹麥軍方預感到入侵將近,準備天亮後將飛機疏散,但在他們付諸實施之前,來自德國空軍ZG 1、76聯隊的數十架Bf 110戰鬥機於5時25分飛臨機場上空。1架福克CV型偵察機冒死起飛,才升至50米高度就被沃爾夫岡·法爾克上尉駕駛的Bf 110輕鬆擊落。其他德軍飛機隨後對地面進行掃射,擊毀11架,擊傷14架,僅僅幾分鐘時間丹麥空軍就已不復存在,而丹麥海軍的飛機壓根就沒敢升空。
■ 在富勒斯機場被德軍空襲摧毀的丹麥飛機。
德國空軍的完美突襲為空降行動掃清了障礙,大約5時左右,來自德軍第1傘兵團的96名傘兵從Ju 52的機艙中躍入夜空,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因為這是德軍傘兵的首次投入實戰。這支傘兵突擊隊的任務是奪取法斯特島和西蘭島之間的施托爾斯圖姆大橋及附近的海岸炮台,他們預計會在炮台遭遇激烈抵抗,但所有目標幾乎未經戰鬥就被奪取了,德國人驚訝地發現那座炮台里僅有2名士兵和1名軍官。在傘兵得手後,第198師的1個營順利登陸,穿過大橋向哥本哈根開進。
■ 1940年4月9日,從低空掠過丹麥鄉村的德軍Ju 52運輸機群。在侵佔行動中,德軍首次投入傘兵部隊,奪取關鍵橋樑和機場。
6時15分,另一次更大規模的空降行動在日德蘭半島北部的奧爾堡開始了,當地的機場是「南威悉河」行動的首要目標。在這裡,傘兵們再次兵不血刃地完成了任務,在傘兵著陸後不到一小時,大隊的德軍飛機就在奧爾堡機場上著陸,在當天就起降飛機超過200架次,並以此為中轉向挪威的福內布機場轉運部隊和物資。在整個空降行動期間,僅有1架德軍飛機被丹麥高射炮擊傷。
鏡頭轉回哥本哈根,當德軍接近阿馬林堡宮時,出人意料地遭到王家衛隊的堅決抵抗,後者以3人負傷的代價阻止了德軍沖入王宮的企圖。王家衛隊的忠勇表現為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和他的臣僚們贏得了商討對策的時間。就在此時,德國空軍KG 4聯隊的He 111和Do 217在城市上空拋撒下勸降傳單,同樣的傳單也出現在丹麥的其他主要城市中。
■ 德軍轟炸機群在哥本哈根上空拋撒勸降傳單。
這份標題為OPROP!的傳單倒是特別值得一提。OPROP其實是丹麥語Opraab一詞的誤拼,意為「公告」,傳單內容由丹麥語混雜挪威語寫成,可謂文法不通、錯漏百出,但是意思大致清楚,聲稱德軍出兵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丹麥和挪威免受英法的侵略,希望兩國軍民不要抵抗,與德軍合作。這份連標題都拼錯的傳單實在不像是出自素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之手,後來有歷史學家認為這份傳單是在原先對挪威的傳單基礎上倉促修改的,並據此認為德軍進攻丹麥是臨時起意。
■ 德軍拋撒的勸降傳單,不過連標題單詞都拼錯了。
不知這份傳單是否起到了震懾作用,除了陸軍總司令威廉·普里奧爾中將外,國王和其他大臣都主張投降,因為擔心德國飛機下次丟下的不是傳單而是炸彈。克里斯蒂安十世擔憂平民受到傷害,也深知無力抵禦德軍的鐵蹄。6時,丹麥政府宣布投降,國王向全國呼籲停止抵抗,不要做無謂的犧牲。然而,由於通訊不暢,在日德蘭半島上的守軍繼續與德軍展開交戰,戰鬥持續了數個小時。
■ 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左)和丹麥陸軍總司令普里奧爾中將(右)。
捍衛尊嚴
與哥本哈根的無血征服不同,在日德蘭半島上倉促上陣的丹麥軍隊儘可能地給強大的德軍製造阻力,爆發了一系列連排級規模的遭遇戰和阻擊戰,裝備低劣的丹麥軍人在這些眾寡懸殊的戰鬥中履行了職責,捍衛了尊嚴。
丹麥戰役的首次地面交火發生在9日4時50分,一個由19人組成的丹麥反坦克排攜帶2門20毫米炮和1挺機槍,在隆托夫特比爾附近的公路上伏擊了一支擁有18輛裝甲車和摩托車,約200人的德軍縱隊,沉著的丹麥士兵在近距離向入侵者猛烈開火,20毫米炮瞄準裝甲車,機槍負責射擊摩托車。突如其來的火力迫使德軍停止前進,散開隱蔽。這支小部隊阻止了德軍長達半小時,為避免包圍被迫撤退,有1人受傷。德軍付出了2輛裝甲車和3輛摩托車被擊傷,至少4人陣亡的代價。
■ 正在進行訓練的丹麥步兵,在前方的機槍小組使用的是架在三腳架上的麥德森機槍。
在隆托夫特比爾東面不遠處的霍克魯普,34名丹麥士兵利用隨手找來的農具在德軍出現前20分鐘搭建了臨時路障。戰鬥於5時30分打響,丹麥士兵用精準的射擊打掉了德軍縱隊最前面的3台車輛,並用20毫米炮在300米距離上摧毀了1門德軍37毫米反坦克炮。戰鬥持續到6時15分,德軍憑藉空中支援和兵力優勢包圍了這支丹麥部隊,有1名丹麥士兵陣亡,3人受傷,其餘被俘。
■ 丹麥軍隊裝備的麥德森20毫米機關炮,主要作為反坦克炮和防空武器使用。
在距離邊界10公里的布雷德瓦德,丹麥軍隊與德軍發生了一場遭遇戰。6時30分,一個丹麥步兵連抵達這裡時,由4輛裝甲車組成的德軍前衛已經衝進村莊。由於沒有時間設置路障,一部分丹麥士兵退入一座花園據守,另一部分則攜帶1門20毫米炮和1挺機槍隱蔽迂迴到德軍側面,從300米外突然開火,擊毀德軍先導裝甲車,擊斃駕駛員。在之後的戰鬥中,丹麥士兵又至少擊傷了3輛裝甲車。7時15分,德軍增援趕到,切斷了守軍退路,迫其投降,有2名丹麥士兵陣亡,3人受傷。
■ 在布雷德瓦德附近被擊毀的德軍輕型裝甲車。
在哈澤萊烏斯駐有日德蘭師的225名守軍,由哈爾茨上校指揮,在上午7時做好了戰鬥準備,同時彙集了從各地撤來的友軍,人數增至400人,他們在城內兵營及各路口構築了防禦陣地,並設置了三處路障。7時50分,在城市南部的路口,5名丹麥士兵操縱1門37毫米反坦克炮向逼近的2輛德軍坦克開火,取得三發三中的成績,打斷了1輛坦克的履帶,但是在德軍的射擊下,2名炮手陣亡,3人受傷,火炮也被德軍坦克碾壓。守軍依託路障,使用2門20毫米炮阻止了德軍的推進,交火持續到8時左右,守軍接到來自哥本哈根的電話,得知政府已經投降,於是放下武器,允許德軍入城,但駐守兵營的守軍未接到投降命令,繼續抵抗,戰鬥再起,1輛德軍坦克被擊傷失控,一頭撞進路邊的房子里。直到8時15分投降命令被確認,戰鬥才最後平息。在不到半小時的交戰中,有2輛德軍坦克被擊傷,丹麥方面有5名士兵和3名平民死亡。
■ 1940年4月9日守衛在哈澤萊烏斯一處路口的丹麥37毫米反坦克炮。
■ 1940年4月參與侵丹行動的德軍I號輕型坦克。
■ 在哈澤萊烏斯戰鬥中陣亡的丹麥士兵,旁邊還有1門20毫米機關炮。
在日德蘭半島西側北海沿岸,德軍第11摩托化步兵團的推進遇到了丹麥守軍的頑強阻擊。在阿比爾德,該團的2輛裝甲車被20毫米炮報銷。在索爾斯特德,一支不足50人的丹麥部隊佔據了防禦陣地,在近距離向靠近的德軍縱隊開火,德軍先頭裝甲車中彈後翻到在路邊溝渠內,跟進的裝甲車也迫於密集的火力後退。德軍隨後組織了多次衝鋒居然無功而返,德軍步兵兩次試圖迂迴都被猛烈火力所阻,未能成功,戰況竟一度陷入膠著。德軍指揮官呼叫空中支援,3架Hs 126飛臨戰場,向守軍陣地投彈掃射,才迫使這些勇敢的丹麥人撤退。
■ 在野外設伏的丹麥機關炮組和機槍火力組。儘管敵我力量對比懸殊,丹麥士兵們仍進行了堅決的戰鬥。
■ 1940年4月12日,行駛在丹麥維堡街頭的德軍輕型裝甲車。
儘管丹麥軍人在一系列戰鬥中證明了自己的身體里留著海盜先祖勇悍的血液,但戰役結局已無可逆轉。至4月9日上午10時,丹麥全境基本停止抵抗,被迫接受德國人提供的所謂「保護」。並不是所有的丹麥部隊都遵令投降,駐羅斯基勒的第4步兵團的團長本尼克上校堅信政府是在德國逼迫下投降的,於是率部乘船逃往瑞典,開始了多年的流亡生涯。這支部隊後來成為1943年在瑞典組建的丹麥旅的核心,最終參加了解放祖國的戰鬥。
■ 1940年4月,本尼克上校的部隊乘船撤往瑞典。
■ 德軍繳獲的丹麥步槍和鋼盔。
■ 德軍佔領丹麥後,在哥本哈根街頭巡邏的德軍士兵與路人擦肩而過。
尾聲
德國人僅用6個小時就完成了對丹麥的侵佔,在整個西線戰役中除了不戰而降的盧森堡外,丹麥是最快屈服於德軍的國家。鑒於兩國在軍事實力上的對比過於懸殊,這一結果是不可避免。丹麥戰役為時短暫,戰鬥規模有限,但是雙方的損失卻成了一筆糊塗賬。丹麥方面有人宣稱在日德蘭半島德軍有203人陣亡,這顯然過於誇大;另一種說法認為德軍僅2人陣亡,10人受傷,又太過輕微。目前比較可靠的數字是德軍至少有20人陣亡或受傷,2人被俘,有12輛裝甲車被擊毀或擊傷,4輛坦克被擊傷,1架飛機被擊傷。丹麥軍隊的損失是26人陣亡,23人受傷,另有至少10名平民死亡,3人受傷。
■ 1940年4月9日被德軍俘獲的丹麥士兵。
■ 1940年4月20日,德軍駐丹麥部隊在哥本哈根街頭耀武揚威地列隊行軍,以慶祝希特勒的生日,同時藉機向丹麥人示威。
在二戰舞台上,丹麥就像一個微不足道的配角,剛一露臉就隱身幕後,在捲入戰火的國家中存在感頗低,但是這段歷史不應該被遺忘。2015年,丹麥人拍攝了戰爭影片《4月9日》,中文又譯《開戰日》,本片通過一位丹麥陸軍少尉的視角,展現了一個丹麥自行車排在4月9日當天的戰鬥。影片雖然情節平淡,也沒有頗具視覺衝擊的戰鬥場面,但以紀實手法忠實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情景和丹麥軍人的戰鬥表現,在服裝道具等方面的考據頗為嚴謹,是反映1940年丹麥戰役難得的佳作,值得一看。
■ 2015年,丹麥人拍攝的戰爭影片《開戰日》,再現了丹麥戰役的歷史。這部電影的時長就相當於當年戰役持續時間的四分之一。
※除了不能跑敢於大和決雌雄我就是水泥戰列艦
※九霄破壘二戰德國空軍布洛姆 福斯BV 155高空截擊機史話
TAG:崎峻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