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網上傳瘋了,「春捂」不能超過15℃?怎麼捂,按這個來吧!

網上傳瘋了,「春捂」不能超過15℃?怎麼捂,按這個來吧!

根據天氣預報,

本周濟南最高溫度都在10℃以上,

周末最高溫度接近20℃,

很多人覺得終於可以脫下秋褲了!

但是!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

偶爾冷空氣會殺個回馬槍,

民間素來講究"春捂秋凍",

恐怕你還得捂一捂。

關於春捂,網上說法很多,

什麼"不能超過15℃"、

"晝夜溫差需大於8℃"等等,

真的科學嗎?

怎麼捂才是對的呢?

15℃不是絕對線

中醫認為,到了春季,人體陽氣慢慢上升,毛孔打開,此時如果急於脫衣,容易寒氣入侵,引發感冒、關節炎等疾病。

民間春捂也由來已久,衍生出很多說法,比如:15℃為臨界溫度,低於這個值需要"捂",高於15℃,且相對穩定,就可以減衣了。

專家認為,人體的舒適溫度一般為18℃到23℃,當氣溫到達15℃時,體感上的寒冷確實減少了,因此該說法有一定科學性,不過,實際並不能照搬。

江蘇省中醫院普內科主任中醫師陸為民告訴記者:

「一定要因人而異,特別是老年人、小孩更要注意,有的老年人氣溫在15℃以上,甚至到了17℃、18℃,還是感覺到有點冷,這個時候不要急著脫衣服。」

穿衣宜"上薄下厚" 飲食講究"春夏養陽"

春捂時機應以個人體感為準,早晚宜增衣,中午宜減衣,減衣也不要太猛,循序漸進,給身體一個適應過程。

春捂講究「上薄下厚,重首足」。中醫認為,寒多自下而起,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因此要注意下身的保暖。

同時,頭部、手部和腳部是人體最易散熱的部位,所以也要重點「捂」。「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不要著急摘掉帽子、手套,脫掉厚襪子,否則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

此外,女性還要保護好四肢和腹部,不要著急脫掉毛衣毛褲,以免受風寒侵襲。

專家建議,寒從腳起,春季還可以用生薑泡腳,驅除寒氣。飲食上,中醫講究"春夏養陽",適量吃蔥、姜、蒜,可以護住陽氣,也可以抗菌、抗病毒,減少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另外,到了春季,很多人容易春困易怒、心結淤積,適度吃酸性食物,比如酸梅、橙子,對調整情緒有一定好處。

春季捂對4個位置

不但養生效果事半功倍!

1手腕:守全身血脈

(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神門)

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能夠強化臟腑。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位置:神門穴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里側。

主治病症: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為人體手少陰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平常沒事的時候用拇指指端反覆點按神門穴30次,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2 腰眼:腎好一切都會好

( 為了圖示清晰,只有一側,在中點兩指寬對稱的另側還有一穴,刺激時需容易按壓、熱敷。)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睏倦疲乏。按摩腰部腎俞穴可滋陰壯陽,補腎健腰。

位置: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該穴,可溫暖腎陽。

方法:除了點按以外,可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

3 小腿:聚陽氣、一年少疼痛!

很多老人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眼睛痛,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陽輔穴

位置:足臨泣穴就在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

陽輔穴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

4 肚臍:啟動胎息能延壽!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

神闕穴的保健方法有三:

揉中法

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聚氣法

端坐,放鬆,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空轉,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

意守法

放鬆,盤坐,閉目,去除雜念,意念注於神闕,每次半小時以上,久之則凝神入氣穴,穴中真氣發生,胎息則慢慢啟動。

俗話說「反了春,凍斷筋」。

春天不注意保暖,

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到疾病的「偷襲」。

春季感冒、哮喘發威

春季呼吸道疾病高發,如果不及時增添衣物,老人、孩子這些免疫力低的人很容易感冒。

冷空氣刺激後,會導致氣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損,繼而令氣道反應性增高,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

氣溫驟降時,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覆或加重。每個人對這些刺激的反應不一樣,有家族史、體質敏感的人會嚴重一些。

專家支招

體質弱的人寒冷天氣最好減少出門,出門時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視頭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著涼。

倒春寒,老胃病易發作

氣溫較低時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因為低溫刺激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環,從而引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胃腸炎等。

專家支招

很多患者都是受涼後「老胃病」發作,本身有胃病的人到了這個季節要特別注意保暖,根據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防止腹部受涼。

在飲食上要注意暖胃養胃,多喝熱水,少吃冷食,按時吃飯。

運動要適量,不宜大量運動出汗太多。

起居規律,切記不要熬夜,也不要思慮過度。

氣溫驟降,心臟很受傷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的敏感性很高,特別是寒冷天氣。

突然的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天氣寒冷時,應減少戶外活動,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誘發心梗。氣溫驟降,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容易出現心肌缺血。

另外,呼吸道感染多發易誘發肺炎,這也會造成心臟負荷過重,成為心梗的重要誘因。

專家支招

老人要注意保暖,合理用藥控制血壓。如果有胸悶、隱痛或心慌等情況,即使發作時間很短,也要格外重視。

初春時節腦梗很可怕

春季是腦梗高發季節,特別是許多老人,晚上上廁所或早上一起來易發生中風。

這兩個時間段也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時刻,氣溫驟降,晝夜溫差懸殊,低氣壓、高濕度,都容易刺激體內控制血管活動的神經,造成小動脈血管的持續痙攣,使得血壓驟然上升,卒中意外也接踵而至。

在晚上睡眠時,人處於靜止狀態,血液黏稠度增加,這也是中風高發於這個時段的重要原因。

專家支招

一旦發現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楚、眩暈伴嘔吐等癥狀,必須高度警惕,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稿件來源:江蘇新聞、揚子晚報、揚州晚報、生命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日報 的精彩文章:

牧羊犬受虐被好心人收養,卻疑誤食救助點毒香腸身亡

TAG:生活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