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他的死改變了大清國運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他的死改變了大清國運

大清享國267年中,共有12位鐵帽子王(世襲罔潛王爵的俗稱,鐵帽子王比一般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其中8位是開國元勛,其餘4位則是在清兵入關之後,因功勛卓著而受封,且均為皇室宗親。但晚清也有一位非皇室宗親而獲封親王爵位,且詔「世襲罔潛」的蒙古族將領,也算是「鐵帽子王」了,即是僧格林沁,時人稱僧王。慈禧曾這樣評價僧王:「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亡」。為什麼慈禧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甚至涉乎大清存亡?

其一、僧王力挽危局,救大清於水火之中。僧王是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胞二弟哈布圖·哈薩爾26世孫,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善騎射,晚清名將。15歲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道光時領侍衛內大臣等職拱衛京師;咸豐時督辦京城巡防,兩年內全殲太平天國北伐軍,活捉驍勇善戰的北伐軍將領林鳳祥、李開芳;抗擊英法聯軍,主張調用全國之兵力把西方侵略者趕出國門,在大沽口保衛戰中擊傷英海軍司令賀布,迫使英法聯軍軍艦撤走,取得自1840年來西方列強侵華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辱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同治元年(1862年)授予其節制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之權,與湘軍統帥曾國藩被時人稱為「南有曾帥,北有僧王」,兩人一起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大清江山。遺憾的是,1865年,僧王所部精銳在山東曹州中了捻軍埋伏,全軍覆沒。僧王一死,大清國運就此改變!

其二、大清之滿蒙貴族中,再也沒有可領兵作戰之人物。清史稿給僧王的評語是「有清藩部建大勛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著名學者震鈞評價僧王曰:「生平中節,可與定邊超勇親王並峙」、「僧王蒙古鐵騎,馳逐中原,可謂勇矣」。清廷稱他忠勇朴誠,是朝廷可倚重之「長城」。慈禧更視僧王為大清存亡之關鍵,「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亡」。1865年僧王戰死沙場,死訊傳至朝廷,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從此,滿蒙貴族中再也拿不出一位能衝鋒陷陣的軍事將領;軍事上弱勢,更削弱了政治層面的博弈籌碼,滿清皇室無可依靠,只能更多倚仗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實力派們多多「公忠體國」了。

其三、滿清皇室再無可用之師制衡湘軍勢力。僧王死後,大清只剩了「南曾帥」一人,權力的天平失去了平衡,曾帥一家獨大。此時,湘軍剛攻破天京不久,兵鋒正盛,國內無人可與之匹敵;其將領、幕僚、門生乃至天國降將均建議曾國藩取代大清,自立為帝。例如,李元度曾寫贈聯:「王侯無種,帝王有真」。那麼,當時可否有制約曾國藩湘軍的力量呢,答案是否定的。李鴻章雖然個性十足,但其所部淮軍出自湘軍,且尚未成規模,清廷自然靠不住。滿蒙軍事貴族除僧王之蒙古鐵騎外,其餘均已腐朽不堪,不足為慮;北方的八旗和南方的綠營更不值一提,從其屢屢被太平軍吊打的事實可以看出。

總而言之,僧格林沁死後,作為國家正規部隊的八旗和綠營已名存實亡,湘軍、淮軍等掌握在私人手中的武裝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而且幾乎沒有任何制約力量。如此一來,晚清中央政府的權威便大大降低,對地方封疆大吏幾乎喪失了控制能力,八國聯軍侵華時出現的「東南互保」便是最有力的證明;大清的國運也因此而改變,再無權威可言,再無復興之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英法聯軍攻克北京後,為何不乘勝追擊出逃的咸豐皇帝?
康熙九子出眾,胤禵最有謀略,可雍正最後穩坐皇位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