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2項心理學實驗揭示了不可思議和不舒服的真相

12項心理學實驗揭示了不可思議和不舒服的真相

雖然作為人類,我們總是對頭腦的運作和行為背後的原因著迷,但直到20世紀初,實驗心理學才開始流行

從行為研究到社會動態以及在大腦中發生的複雜生物過程以實驗心理學的名義進行的謹慎控制的研究已經教會了我們很多關於人類狀況的知識,並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做

下面展示的是上個世紀進行的一些最著名和最發人深省的心理學實驗。 從簡單的社會實驗到揭示潛意識運作和突破倫理界限的複雜行為的長期跟蹤,這些奇怪而精彩的實驗肯定會讓你三思你對自己作為一個人類真正需要了解的東西

也許我們對自己的控制比我們真正認為的要少一點……看看下面的清單,別忘了投票給你最喜歡的實驗!

1

分班實驗

種族歧視

優越感

1968、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被謀殺後,Jane Elliott老師試著和三年級的學生討論關於歧視,種族主義,以及偏見的問題。

老師開始了為期兩天的「藍眼睛/棕色眼睛」的實驗,以加強歧視和種族主義的不公平。在一個班級里給藍眼睛的學生得到優待,並得到積極的幫助。在另一個班級里,對棕色眼睛的學生給予優待。

幾天過後,被優待的眼睛顏色在回答問題的速度和準確性都更高,在考試中表現得更好;那些受到歧視的學生卻相反。他們感到更沮喪,在回答上猶豫不決,而且在測試中表現不佳。

2

樂趣理論

城市優化

感知升級

大眾汽車公司開展了一項叫做「樂趣理論」的實驗,目的是證明人們的行為可以通過讓無聊的日常工作變得更有趣而變得更好。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進行的這項實驗中,他們在地鐵站的樓梯上安裝了音樂鋼琴台階,看看是否有更多的人會選擇更健康的選擇而不是使用自動扶梯。

結果顯示,那天走樓梯的人比平時多了66%,因為我們都喜歡一點樂趣,不是嗎?從本質上講,我們就像孩子們在操場上一樣,所以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有趣我們都更快樂、更健康、更健康。

3

地鐵小提琴家實驗

語境和環境

人對於美的感知困擾

2007年1月12日,在華盛頓特區的一個地鐵站,大約有一千名路過的上班族在沒有公眾宣傳的情況下,免費觀看小提琴演奏家joshu的迷你音樂會。他演奏了大約45分鐘,演奏了六首古典樂曲(其中兩首是巴赫的),用他手工製作的1713年斯特拉迪瓦勒斯小提琴(據報道貝爾花了三百五十萬美元)。

只有6個人停下腳步,留下來聽了一會兒。約20個人給他錢,但給完就走了。 他收了32美元。當他演奏完後根本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沒有人鼓掌。沒有人注意到一個在世界上最好的音樂家之一正在用小提琴價值350萬美元演奏有史以來最複雜的作品。

「華盛頓郵報」的作者吉恩·溫加滕將這一事件比作為一項關於背景、感知和優先事項的實驗--以及對公眾品味的評估:在平淡的環境中進行所謂的唯美真的會像在音樂會上一樣讓人體會到美的真諦嗎?當孩子們偶爾停下來傾聽時,他們的父母會抓住他們,並迅速帶他們走。

這個實驗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假設,我們看中的看重美實際上是有預先設置的,discourse(語境)和surroundings(環境)在我們對於美的理解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諷刺的是,就在三天前,音樂家貝爾在波士頓交響廳(SymphonyHall)的一座滿屋裡演奏的座位售價超過100美元。

4

充煙實驗

群體麻木

偽安全認知

此實驗讓人們獨自在一個房間里填寫一份問卷時門外故意製造煙並開始從門下面冒出來。如果你是一個人你會怎麼做?我猜你會站起來,離開,並告訴主管這裡可能有火災,你會毫不猶豫地這麼做,對嗎?現在想像一下同樣的情況,你並不孤單,你和其他幾個人在一起,別人似乎不關心煙味。你還會離開嗎?

當一個人在屋裡的時候,75%的人會做出反應,不論是離開還是告知主管。人們的平均反應時間是煙霧出現後的的2分鐘。

然而,當兩名不在乎煙氣的演員在場時,只有10%的受試者離開了房間,或者報告了煙霧情況。10名受試者中有9名受試者一直在寫調查問卷,一邊揉著眼睛,一邊從臉上揮舞著煙。

這個實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人們在被動的他人面前對緊急情況的反應更慢(或者根本不)。我們似乎嚴重依賴其他人的反應,甚至不斷地心理確認依賴他人的反應。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本能。

如果別人表現得好像一切正常,那應該沒什麼問題吧,對吧?錯了。不要因為別人的被動而導致你無所作為。別總以為別人會幫忙,指定某人代表他人採取行動。做一個採取行動的人!

5

嘉士伯社會試驗

別慫

別以貌取人

在這次社交實驗中,受試者毫無防備的出去看電影。走進擁擠的電影院里只剩下的只有2個座位,座位正好在中間。周圍剩下的每一個人都長相硬朗、全都有文身刺青。

隨著實驗的展開,並不是所有的夫婦都坐下來,絕大多數人看到這群惡棍一般的人就決定立即離開。

然而有一些情侶們沒有離開並去到了自己的座位,他們得到了來自人群的歡呼和免費的嘉士伯啤酒的回報。這個實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為什麼人們不應該總是去通過外表去判斷一類人。

6

盜賊洞

群體衝突

群體共識感

本實驗測試了現實衝突理論,並以此為例說明了由於資源有限而導致群體間消極態度和行為的產生也許是悖論。實驗者帶著兩組11歲和12歲的男孩參加了他們認為是夏令營的活動。

在第一周,這兩組男孩被分開,彼此不認識。在此期間,這些男孩和他們組中的其他男孩產生了深厚的友誼。

然後,這兩個團體互相介紹的時候,立馬就有衝突的跡象。實驗者創造了群體之間的競爭,正如預測的那樣,這些群體之間的敵對和攻擊性行為水平有所增加。

在第三周,實驗人員創造了條件,要求兩個小組共同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他們都被告知有飲用水問題。他們的飲用水可能是因為被破壞公物而被切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個小組共同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當實驗結束時兩個小組一起完成任務後,小組間的友誼顯著增加,證明團隊間的工作社會化是減少偏見和歧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7

棉花糖實驗

延遲滿足感

控制慾望

被測試者是四至六歲的兒童,他們被帶到一個房間,在那裡,一種甜品(通常是棉花糖,有時是餅乾或椒鹽卷餅棒)被放在桌子和椅子上。研究人員說,孩子們可以吃下這種食物,但是如果他們等了15分鐘而不屈服於誘惑,他們就會得到第二次的獎勵。

米研究人員觀察到,有些人會用手捂住眼睛,或者轉過身去,這樣他們就看不到托盤了,其他人開始踢桌子,或拉辮子,或者用手撫摸棉花糖。有些孩子在研究人員一離開時就會吃棉花糖。

在參加實驗的600多名兒童中,少數人立即吃了棉花糖。在那些試圖拖延的人中,三分之一的人推遲了即得滿足感,因而足以獲得第二個棉花糖。 年齡是延遲滿足的主要決定因素。

在後續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獲得兩個棉花糖更大回報的孩子,往往有更好的生活效果,他們通常能獲得更高的SAT分數、更健康的體重指數和其他生命指標。

8

米爾格拉姆實驗

權力壓迫

扭曲人性

這項實驗是由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1961進行的,目的是測量人們在服從權威人物時的行為長度,即使他們被指使去做的的行為是不合法的對其他人有害。

被試者要扮演老師的角色,每當演員學習者(他看不見這位學習者)答錯答案的時候就對學習者進行電擊。

實際上,沒有人真的被電擊到。學習者故意錯誤地回答問題,然後被「電擊」,發出的聲音聽起來好像他們在非常痛苦,因為電擊的強度隨著每一個不正確的答案而增加。

儘管有這些抗議,但當權威人士敦促實驗者繼續電擊時,許多實驗者仍在進行電擊。最終,65%的受試者使用了450伏特最高電壓的致命電擊。

調查結果顯示,普通人很可能會聽從權威人士的命令,甚至會殺死無辜的人。服從權威在你身上是根深蒂固的。從我們小時候的成長方式來看,這都是事實。

9

汽車碰撞實驗

語言的影響力

語境社會基礎

Loftus和Palmer於1974年進行的車禍實驗旨在證明,措辭的差別會以某種方式影響參與者的回憶,扭曲他們對某一特定事件的記憶。他們要求人們用不同形式的問題來估計汽車的速度。估計車速是人們通常不擅長的事情,所以他們可能更願意接受建議。

參與者觀看了一起車禍的幻燈片,並被要求描述所發生的事情,就好像他們是現場的目擊者一樣。

參與者被分成兩組,每組都被問到一個關於速度的問題,用不同的動詞來描述碰撞,例如,「當這輛汽車砸向/撞到/撞向/碰向/碰到另一輛車時的速度有多快?」

結果表明,動詞傳達了汽車行駛速度的印象,並改變了參與者的感知。被問到「砸了」的問題的參與者認為的車速比那些被問到「碰向」的要快得多。

在「砸向」狀態下的參與者報告了最高的速度估計值(每小時40.8英里),其次是「撞到」(39.3英里/小時)、「撞向」(38.1英里/小時)、「碰向」(34英里/小時)和「碰到」(31.8英里/小時)。 換言之,目擊者證詞可能會被犯罪行為學家所問問題的方式改變原有的事實。

10

假共識實驗

認知自大

自我意識制高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詢問大學生是否願意在校園裡走30分鐘,戴著一個大的三明治板,上面寫著這樣的信息:「在喬家吃飯。」

研究人員隨後要求學生們估計有多少人會同意戴廣告。他們發現,那些同意攜帶標誌的人相信,大多數人也會同意攜帶該標誌。那些拒絕的人認為大多數人也會拒絕。因此,無論他們是否同意推廣,參與者都堅信大多數人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這一結果證明了心理學中所謂的虛假共識效應。無論我們的信仰、選擇或行為如何,我們都傾向於相信大多數人都同意你的觀點。

11

惡魔研究

一項不道德的實驗

標籤化的危害

這個實驗是由溫德爾·約翰遜博士進行的,他是一位語言病理學家,他想要證明關於口吃原因的主流理論是錯誤的。在20世紀30年代,人們認為口吃有有機的或遺傳的原因。這意味著你天生就是個口吃者(或者不是),幾乎什麼也做不了。

約翰遜博士認為,將兒童貼上口吃標籤實際上會使他們變得更糟,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正常」兒童開始口吃。為了證明他的觀點,他建議進行一次試驗。它後來被稱為「惡魔研究」。

二十二名年輕孤兒參加了這項實驗。然後將他們分為兩組。前者被貼上「正常說話人」的標籤,第二個人被貼上「口吃者」的標籤。關鍵是有一半的被貼上口吃標籤的人確實表現出口吃的跡象。

在實驗過程中,正常的演講者得到了積極的鼓勵,但是是對另一組人的治療使實驗聲名狼藉。他們被訓斥口吃,並被告知要格外小心,不要多說話。當時孤兒院的其他教師和工作人員甚至不知情,並且研究人員告訴他們,整個小組都是口吃者。

在口吃組的6名「正常」兒童中,有5名在負性治療後開始口吃。五個在接受「治療」之前就是口吃的孩子中,有三個變得更糟了。

研究人員意識到他們的實驗的力量,試圖彌補他們所造成的損害,但沒有結果。給孩子貼口吃標籤的效果似乎是永久性的。這是一些那些被稱為口吃者的孤兒不得不在他們的餘生中應付的事情。

顯然,這項研究提出了一些主要的倫理問題,儘管研究人員的良好意圖。2001,進行這項研究的愛荷華州大學發布了一份正式的道歉聲明。申明這個實驗是令人遺憾的,也是站不住腳的。

12

認知失調實驗

自我欺騙

認知平衡

認知失調實驗的理論基礎是人們對自己的世界有許多不同的認知,例如對環境和個性的認知。在一些認知衝突中,一種不確定的緊張狀態出現了,這被稱為認知失調。

1959,里昂·費辛格(LeonFestinger)進行了一項實驗,要求參與者做一系列苦悶的工作,比如在釘板上無意義地轉動釘子一個小時。參加者他對這項任務的反應非常消極。然後,他們得到1美元或20美元的報酬,並要求告訴在大廳等著的參與者,任務真的很有趣。

當參與者隨後被要求對實驗進行評估時,那些只拿到1美元對在外等待的參與者撒謊描述任務的有趣程度比那些拿到20美元的參與者來得高(雖然拿到20美元的也撒了謊,但是程度上也只能說是輕度撒謊)。

1美元並不足以鼓勵說謊,因此,那些只拿到1美元的人出現了認知失調實驗因為他們只有通過相信這些任務確實有趣和令人愉快,才能把調整自己的認識失調並認為這就是確信的認知。

拿到了20美元的那些人得到了認知平衡因為絕大多數認為20美元值得說謊。因此,當人們在沒有得到足夠的理由的情況下被說服撒謊時,就會使自己相信謊言,而不是說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著名學者揭露傳言:美國曾在100年前進行人與猩猩雜交實驗
俄羅斯科學家因在核實驗室網路進行挖幣而被捕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