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大不歡!歷史上的大克拉數鑽石你知道幾顆
Miss J+已經帶著在老家吃胖的肉撲回到了工作崗位,小伙們是否也難逃每逢佳節胖三斤的命運呢?不管長肉與否,過年和家人開心團聚最重要了!畢竟,不吃飽哪有力氣減肥(掌嘴)~其實在珠寶圈,也有不少著名鑽石都是「重量級選手」,這些大克拉數的鑽石是如何被發現的?如今又身處何處呢?
1
Idol"s Eye 神像之眼
Idol"s Eye 神像之眼鑽石,26.1毫米 x 24.53毫米 x 13.43毫米, 70.21克拉,呈淺藍色調,源於印度,17世紀初被發現,目前為私人擁有
重達70.2克拉的神像之眼(Idol』s Eye)是一顆擁有藍色色調的Golconda鑽石,其出處已經無從考究,但目前存有兩種說法。鑽石採用老礦式切割,有九個主要切面。在鑽石的冠部和亭部周圍分布有九個相對稱的小切面和一些不對稱的小切面。1865年7月14日在倫敦的佳士得拍賣會上,這顆鑽石第一次出現於公眾視野,並被描述為「一顆華麗璀璨的大鑽石,鑲有18顆小鑽。」
Idol』s Eye 神像之眼,圖片來自Life magazine
相傳,神像之眼被奧斯曼帝國大名鼎鼎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買下。 1909年,哈米德二世被流放後,他的僕人在巴黎將其轉賣。這顆鑽石是1909年6月24日在巴黎拍賣的幾顆大鑽石之一,後由一位西班牙貴族所擁有,多年來,一直存放於倫敦的一家銀行。
Harry Levinson為妻子佩戴神像之眼項鏈,這張照片來自1973年的一篇文章,也可能是他將其出售的那一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著名珠寶商Harry Winston海瑞溫斯頓成為了神像之眼的新主人,後又將其賣給了慈善家May Bonfils Stanton。相傳她每天早上都在早餐時佩戴著神像之眼。Stanton去世後,她的珠寶在紐約進行了一場拍賣,所有收益捐獻給了各種慈善機構。其中,芝加哥珠寶商海瑞萊文森(Harry Levinson)以37.5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神像之眼,並在1967年在約翰內斯堡的鑽石館舉辦了一次展覽。1979年,勞倫斯格拉夫將其收購,並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之後與枕形切割的馬克西米連皇帝鑽石(Emperor Maximilian)以及一顆被命名為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70.54克拉花式切割黃鑽一同出售。這筆交易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高成交價的交易之一。
2
Great Mogul 大莫卧兒鑽石
Great Mogul 大莫卧兒鑽石 ,275.65克拉,34.85毫米 x 25.61毫米,原石重808.37克拉(估計),源自印度,發現於17世紀初,當前位置不詳,可能存於俄羅斯
根據著名法國鑽石商人和探險家Jean Baptiste Tavernier的說法,重達780克拉的大莫卧兒鑽石(Great Mogul)大約發現於1550年的印度加爾康達附近的Gani礦區。這顆鑽石見證了整個莫卧兒王朝的始末。奧蘭哲布國王在路易十四時代建立大莫卧兒王朝,他把鑽石送到威尼斯,並由Hortensio Borgis親自操刀。因為780克拉粗糙原石包含許多缺陷,這顆鑽石最終被一分為二,其中一半設計為近300個刻面,重約280克拉。但國王對這個結果大為不滿,並對Hortensio Borgis施以酷刑。
大莫卧兒鑽石(Great Mogul )切割圖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它的另一半真身是目前存放在俄羅斯鑽石基金的奧爾洛夫鑽石。奧爾洛夫擁有另一半的形狀,重約190克拉。如果兩顆鑽石之間沒有某種相關性,那麼很難假定兩顆鑽石切割成這種非同尋常的形狀。
3
French Blue 法國藍鑽
French Blue 法國藍鑽,68.9克拉,31.00毫米x 24.81毫米 x 12.78毫米(估計),由從Tavernier藍鑽切割而來,發現於1671年,目前被切割為希望鑽石
1671年至1673年之間,燦爛輝煌的法國藍色鑽石從Tavernier藍鑽上切割而成。根據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命令,這顆鑽石被切成重約69克拉的盾形,後來被稱為「藍冠鑽石」(Diamante bleu de la Couronne)或法國藍鑽。後來,它成為了法國皇冠的一部分,並收入在金羊毛訂單,該訂單包含法國藍鑽,32.62克拉Bazu鑽石,幾顆大型白色璀璨鑽石和1749年數百顆0.1克拉鑽石。
The Hope希望藍鑽
1792年,被認為歐洲最優雅最具價值的金羊毛珠寶被盜,許多法國皇冠上的珠寶遭到明顯破壞,法國藍鑽的下落也隨之成謎。然而,1812年,另一顆44.5克拉的希望藍鑽在倫敦浮出水面,它被認定是從法國藍鑽切割而來。但追隨這枚藍色珍寶的擁有者都圍繞著不幸的傳說,其他佩戴者也逐漸相信了這個詛咒。
4
Koh-i-Noor 光之山
Koh-i-Noor光之山,現為108.93,41.74毫米 x 33.89毫米x 16.68毫米,源自印度戈爾康達,可能發現於在1300年代,現被鑲嵌在英國王冠
曾有人說,擁有Koh-i-noor的人便能統治世界。事實上,這顆鑽石一直圍繞著許多痛苦的戰役,特別是在印度和波斯地區,甚至今天,各國仍然聲稱擁有它的所有權。相傳,這顆鑽石的發現時期可以追溯到基督時代,並可能發現於14世紀初期,然而,歷史記錄只能證明它曾在過去兩個半世紀現過身。Koh-i-noor的起源至今無從考究,據說它起源於位於印度南部安德拉邦的戈爾康達王國,這裡是世界上最早的鑽石生產地區之一。
1526年,在印度的第一位莫卧兒統治者Babunama--Babur的回憶錄成為了最早真正地提到了與Koh-i-noor描述相符的記錄。同年,Babur擊敗並殺死了Gwailor的前Rajah王子Vikramaditya。決戰之前,Vikramaditya王子將所有珠寶送到阿格拉堡壘保管。作為這些珠寶之一,這顆值得注意的鑽石被記錄下來。
Koh-i-noor被鑲嵌在大英帝國皇冠(British Imperial State Crown)
在此之後,鑽石的蹤跡便成為了一個謎團,直到1850年英國的到來, 作為拉合爾條約的一個條件,它是對此堅實的記錄 。Koh-i-noor於1850年7月3日被交付給女王。除了引起寶石學和歷史的爭論之外,Koh-i-noor抵達英國的同時也伴隨著不安的迷信與傳言。
5
Sancy 桑西鑽石
Sancy 桑西鑽石,55.23克拉,25.7毫米 x 20.6毫米 x 14.3毫米,源自印度,發現於1570年之前,現存放於巴黎盧浮宮
Sancy桑西鑽石是一顆55.23克拉的玫瑰式的梨形鑽石,無色,帶綠黃色調,據說是首批採用對稱切割的鑽石之一,這也正是它不同尋常之處,因為鑽石只有冠部沒有亭部。
桑西鑽石(Sancy),圖片來自Museum Diamonds
1570年,法國駐土耳其大使Nicholas Harlai在康斯坦丁堡買下了Sancy。如他所知,Seicneur de Sancy是一名狂熱的寶石收藏家,他把鑽石帶到法國,亨利三世曾用它來裝飾一頂小帽子。當Harlai被任命為財務總監時,亨利四世借用這顆寶石作為貸款保證以僱用士兵。此後,Harlai將鑽石賣給了詹姆斯一世,直到1669年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國,又將其轉賣給路易十四。
1792年,法國大革命時期,Sancy同其他著名寶石從巴黎被盜。它於1828年重新出現,並由一名法國商人出售給俄羅斯王子Anatole Demidoff。1906年,百萬富翁威廉姆-華爾道夫-阿斯特(William Waldorf Astor)將其作為新婚禮物送給了妻子。在1964年妻子去世後,這顆寶石被鑲嵌在一個可以固定在頭飾的框架上。輾轉一個世紀之久,它現在被存放於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
6
Spoonmaker"s
Spoonmaker"s,86克拉,42毫米x 35毫米x 16毫米,可能源自是印度,現被鑲嵌在土耳其皇冠珠寶,存放於伊斯坦布爾托普卡匹皇宮和博物館
歷史上關於Spoonmaker"s重量的記錄存在差異。根據記載,作為世界上第三大鑽石的它僅重86克拉,所以很難確定數據的真實性。歷史上沒有記載它的明確來源,然而,直至奧斯曼法庭的官方歷史學家拉斯德如此描述:「在1669年,一個窮人在伊斯坦布爾Egrikapi的垃圾堆中發現了一塊漂亮的寶石。他把它交給一個製作木勺的匠人,後來匠人以十個銀幣的價錢又將其轉賣給了一名珠寶商。蘇丹的穆罕默德四世得知此事,命令將寶石帶到宮殿,將其佔為己有。「
Spoonmaker"s,圖片來自Off Exploring
相傳,一位名叫Pikot的法國軍官於1774年從馬德拉斯的大臣手中買下了這顆鑽石,並將其帶到法國,但是同樣不幸被盜。很久後,在卡薩諾瓦競標拍賣會上出現了大小近乎相同的鑽石。Spoonmaker也曾被拿破崙的母親買下,後來她將其賣掉以幫助拿破崙在1815年從厄爾巴逃離。
7
Tavernier Blue
Tavernier Blue,115.16克拉,32.89毫米 x 27.65毫米 x 12.92毫米(估計),藍色,源自印度Goldconda,發現於1610年,1671年切割成法國藍
不同顏色的彩鑽貴重而稀有,它們像田野一樣綠,像夜空一樣黑,像太陽的光芒一樣明亮璀璨,但很少有鑽石像深藍色調一樣精緻深邃。Tavernier Blue鑽石也被稱為「D"un beau violet」,1610年左右發現於印度,重達115克拉。
Tavernier Blue圖集
傳說這顆鑽石來自印度Coleroon河上神殿中一座神像的眼睛。如果傳說屬實,我們便可大膽假定眼睛必有一雙,但「另一隻眼睛」從未被發現。
起初,人們以為它是一塊大克拉的藍寶石,但其實這是一塊巨大的藍色鑽石。Tavernier Blue的切割方式極具古印度風格,這種方式更注重尺寸比例,從而降低了鑽石的對稱性和本身火彩。後來Tavernier購買了Tavernier Blue,並將其帶到巴黎,隨後在1668年將其與其他24顆鑽石一起出售給國王路易十四,後於1671年開始對其進行重新打造。1673年經由重新塑造的藍鑽設計完成,並重新命名為「Diamante bleu de la couronne」或French Blue,也就是希望藍鑽的前身。
8
Great Table
Great Table,242.31克拉,59.42毫米 x 33.51毫米 x 13.25毫米(估測數據),淡粉色,源自印度戈爾康達,大概發現於在17世紀初,目前被切割為Darya-i-noor和Nur-ul-ain
Great Table呈切方形切割,所以具有很高的識別度,但是相關研究表明這顆鑽石已經遭到損壞。1642年寶石商Tavernier對Great Table鑽石進行了首次報道。在Tavernier列出的「在歐亞大陸看到的最大最好的鑽石和紅寶石」名單中,Great Table名列第三。其中他評論道:「在1692年的戈爾康達,我看到了這顆鑽石,它是我在印度經銷商手中看到的最大的鑽石。「
據說Great Table曾為印度的第一位莫卧兒皇帝所擁有,鑽石見證了暗殺、更迭與多次王位傳承,於1797年由Fath Ali Shah繼承,他既是一名收藏家,又是寶石鑒賞家,其名字也被刻在鑽石的一側。1791年,Harford Brydges爵士曾提及到Great Table,此時,Brydges稱這顆鑽石和Tavernier所描述的完全一樣,這次記錄也是Great Table最後的已知參考記錄。
9
Darya-i-noor
Darya-i-noor,約186克拉,41.40毫米 x 29.50毫米 x 12.15毫米,淡粉色,19世紀初從Great Table切割而來,目前被鑲嵌至伊朗皇冠珠寶
這顆Darya-i-noor鑽石被認為是伊朗皇冠上最為著名的鑽石,也是人類最為人熟知的鑽石之一,這是一款粗糙的方形切割粉紅色鑽石,其名字意為光明之河,美國寶石學院估測其重量約為186克拉。
Darya-i-noor
1827年,英國駐波斯法院特使約翰?馬爾科姆(John Malcolm)爵士將這顆鑽石與月之王冠(Taj-e-mah )一起描述為一對價值一百萬英鎊的手鐲中的主要寶石。在國王納賽爾丁的統治期間,Darya-i-noor被鑲嵌在伊朗帝國政府徽章上,並飾以457顆鑽石和4顆紅寶石。
據說,Darya-i-noor曾於1851年出現在倫敦的水晶宮展覽中,後於1852年11月被帶回印度。巴基斯坦成立後,Darya-i-noor被存放在印度帝國銀行。1985年經過專家檢查後,確定這顆鑽石倖存下來,並聲明目前它被保存在一家銀行保險庫中。
鑲嵌在王冠上的Nur-ul-ain,圖片來自AP
眾所周知,三位加拿大寶石學家曾於1969年前往伊朗清點伊朗皇室珠寶。他們注意到Darya-i-noor和Nur-ul-ain鑽石的顏色和清晰度基本相同,經過一番分析,他們得出結論,1794年至1834年間,Great Table已被分成兩部分,其中較大的一部分變成了如今的Darya-i-noor,另一部分則是克拉數更小的Nur-ul-ain。
REVIEW
※獲得金球獎的《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應該再頒給它一個最佳造型獎
※叱吒拍場的彩色寶石競爭力竟比過鑽石!
TAG:珠寶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