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農曆的大小月是如何確定的,有木有連續出現幾個大月或小月相連的情況?

農曆的大小月是如何確定的,有木有連續出現幾個大月或小月相連的情況?

農曆的大小月是如何確定的,有木有連續出現幾個大月或小月相連的情況?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以為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我說歷史的角度,是指應該從今日農曆的前期確定大小月的方法開始考察。據我所知,以此視角考量,至少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曰觀象,二曰經朔,三曰進朔,四曰定朔。而四個階段,均有連大月的現象,第二個階段沒有連小的情況。

觀象時期

月相的變化是人類在地球上最容易發覺、見證、記錄的自然奇觀之一。滿月的亮度是非常誇張的,然而更加神奇的是,如此誇張亮度的東西,會在十幾天之後遁去無蹤。而後又逐漸變亮。人們有意識的注意到月相變化肯定是遠在史前的,而很長時間之內,人們並沒有掌握月亮出沒的規律。故而早期「月」這個以月亮為名的計時單位,是要依靠實際觀測來確定的。有些觀點認為,初期人們並非以朔日為每月開始,蓋因晦朔實際上是看不到月亮的,就不容易確定,相對的,新月初現(一般是農曆的初二三時候)於觀察也更方便。不過也頗有不同觀點。

這一階段,目前了解的代表時代是殷商時期和周早期。

我們對於殷商時期的紀曆方式了解非常之少,網路上談這段時間曆法的人要有七八成是民科(他們不只瞭然殷商曆法,於伏羲、黃帝時期的曆法天象亦頗有洞見),而專業學者,則從嘗試甲骨卜辭中一窺殷商曆法面貌。

甲骨卜辭並不直書紀曆規則,然而於占卜之中,多有記錄占卜之日的干支和月份,這也就給學者們提供了推斷殷商紀曆時候月份大小分布提供了依據。

比如這塊甲骨:

此甲骨的好處是,在一片甲骨上有多個月份的占卜條目——這種情況下我們說這些月份是連續記錄時候會更有底氣。所謂多個月份,這片甲骨涉及月份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十三月(閏月),二月、四月、五月。每月均提及幾個日干支。

部分釋文如下:

如釋文,十二月的一條卜辭提到日干支為癸酉,而二月同樣有一條卜辭是在癸酉日佔卜的。這就意味著中間留給十三月(閏月)和一月的日數一共為59天,殷商紀曆方式很可能是分大小月的,大月30日,小月29日。

這樣的線索如果足夠多,我們可以很大程度上了解到卜辭記錄的月份排布規律——如果真的有規律的話。同樣的工作可以複製在《甲》2124上——此片甲骨記錄中,五月有丙寅日,八月有甲子日。故而五六七八四個月共計至少119天。如果無意外,這就是指四個月中有三個大月,一個小月,必然有連續大月的現象。

事實的真相可能是殷商時候大小月排布並沒有那麼理想,類似的工作做多了,發現竟然還有神奇的四個月共計121天的現象,不只是四月連大,還應該有一個月大到出奇的31天……而同時,還有很多連續為小月(29天)的情況出現。

由觀察來判斷月的大小是一件並不很靠譜的事情,這一階段什麼奇葩排布都可能出現,連續大月,連續小月,都是有的。

經朔時期

經朔並不是一個現代常用的辭彙,現在表示這個含義一般用平朔這個詞。我其實不知道這倆詞是不是一個意思,希望沒用用錯。

所謂經朔(平朔),就是指平均的朔望月時長。經朔排布大小月的時期就是指以朔望月的平均值來做簡單的累加計算,通過小數部分來判斷大小月。

我曾經看過一個基督教宣傳的小冊子,裡面聲稱,在遠古的完美世界裡面,一個朔望月恰好是30天。倘若如此,則不需要有大小月的排布問題,每個陰曆月固定30天即可。

退一步,假使一個朔望月長度為29.5天,也是很容易的,只需要29天、30天,大小月間隔排布即可。

如果你身邊有比較熟識的天文愛好者,他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這個長度是29.53(29.530588)天,略大於29.5天。

其中,分數的分子部分(如0、43、5、48等)被稱作朔余。朔余為0-37時,該月為小月,38-80時,該月為大月。每81個月包含43個大月38個小月,為一循環。具體排布如下:

太初曆大小月一覽

由此可見,太初曆沒有連小月,每81個月有5個連大月。大小月排布如此循環使用。

經朔時期,雖然各家曆法實測的朔望月值頗有不同,但是均略大於29.5,大小月平均間隔排布的理想情況便難以實現,必得插入若干連大月來「湊」。此一時期大概為戰國至隋,其大小月排布特點為,以大小月均勻間隔為主,偶爾插入連大月(一般為兩月連大),具體頻率因數據不同略有小異,無連小月。

進朔、定朔時期

注意標題,我講的順序和開始列的順序不同。第三時期為進朔時期,第四時期為定朔時期。為方便理解,我們先來講定朔時期。

前面說過,一個朔望月平均長度約為29.53天,這是一個平均值。實際情況就好像說我國平均收入一樣,具體看單個月份,大約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動。此誤差看起來似乎並不嚴重,但是很容易在天象上體現出了,比如就是日食從原理上講必然發生在朔日。但是因為前面的原因,曆書確定的的朔日和實際的朔日經常會有偏差,日食不在朔的情況頗多。是很容易發現問題的。隨著觀測水平與數學水平的提升,人們開始重視月亮運動不均勻的現象,也逐漸發展出一套可以用於相對精確的計算合朔時刻的方法。

以後幾個月合朔時刻預報

所謂定朔法,就是指通過上述方法,實際計算日月合朔(從現在的定義來講就是日月黃經度數相同)時刻。日月合朔時刻所在的那一天,被定為朔日,也就是農曆的初一。下一個日月合朔時刻則通過同樣的方法定為下月初一。於是如上的預測數據,公曆3月17日為農曆初一,4月16日為農曆初一,5月15日為農曆初一……

定朔方法並不致力於對農曆大小月進行規律排布,其結果自然是大小月排布並沒有看得見的規律,連大月和連小月都是有的。

清代萬年曆,可見連大月和連小月

本來這項技術在隋唐時候已經是成熟技術,可以日常應用了。但是有一個問題:人們覺得兩個月連續大月或者小月還能接受,但是用來用去,發現定朔方法竟然會排出連續三個小月或者連續四個大月的情況——很多人覺得這是不可接受的,於是出現一種叫做進朔的方法,用以改善多月連大、連小情況。

這種方法的發明人是唐代的李淳風。李淳風是唐代第二部曆法《麟德歷》的作者——前面說的四月連大的情況就出現在他之前的唐代曆法之中。進朔的具體方法是,如果推算的合朔時刻在當天18:00以後,則不把朔日定在當天,而定在第二天。如前面3月17日、5月15日,不定為初一,而選擇次日定為初一。

以此進朔方法,多月連大和連小情況相對更加平均,基本不會出現四月連大的情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長君 的精彩文章:

TAG:夢長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