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 XM | 跟著廈門本土建築師一起,欣賞不同城市裡那些「無意識」的角落
原標題:TALK XM | 跟著廈門本土建築師一起,欣賞不同城市裡那些「無意識」的角落
T A L K X M
Vol 17
本期嘉賓
石 磊
石磊,所在設計研究社創始人之一,建築師。一直致力於在地文化與設計的研究及實踐。
所在設計研究社在大生里巷子里的工作室內,正對門的牆上是一面巨大的KT板照片,走進門就能看到,挨著長桌,十分顯眼。這幅照片是那道牆背後的大生里騎樓的背面,主人石磊希望可以通過這種視覺錯覺的感覺,創造牆體消失,讓城市的景象進入工作室空間。把它放大數百倍後,木頭窗板、五金、牆面老舊的肌理略帶慵懶地散開,即使一個斜放在窗沿的水盆也是自帶細胞,在觀者的眼下吞吐呼吸。
石磊是建築設計師,也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不說別的,從廈大到大生里的這段路,他打小不知走過多少回。熟悉感會讓人產生一種無意識的狀態,忽略身邊那些值得琢磨的細節。後來,因為研習建築,他密集地研究與觀察城市建築,開始慢慢喜歡上不同的城市人文肌理,通過Citywalk 的方式將眼光重新放回自己生長的這座城市。
他去過許多城市,在城市中行走、觀察那些當地居民經常會忽略的「無意識」的角落,猶如一種城市探秘。建築除了本身的功用,也提供了一條通道,供行走在其間的人們縱深穿越。通過行走與研究,石磊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線索,有了自己的「市井建築學」:生活的東西會反映到建築的外在,細細解讀,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越走,索性也拋開城市的面子,越往裡子去。
廟宇在廈門有著高密度的分布,作為傳統的公共空間,敬神祭祖之外,它還在方方面面與社會生活「黏黏糊糊」,閩南城市的氣韻多多少少鎖在廟堂的邊角。建築師饒有興緻地說起他關注的那些宮廟、街角小廟,有些即使是在這座城市生活多年的人,也未必聽說過。湖裡區的江頭社拆遷之後,菜市場里只零星剩下宮廟,以往並不熱絡的老人,每天從城市的各個地方趕來,聊上一早晨,才肯散去,得以留存的宮廟也成為城市一代居民心中靈魂得以棲息的角落。
PHOTOGRAPHER :吳俞晨
石磊開始關注廟宇,因為父親是人類學教授,也一直在研究本土傳統宮廟。廟很特別,它是一個傳統的公共空間,今天我們說到以前的閩南大厝,會覺得它是需要保護的,甚至覺得它是一個奢侈品,應該建造成一個博物館或者公共空間,人居住在裡面有點奢侈。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人居住在裡面,宮廟跟今天的社會還有著很強的聯繫。
PHOTOGRAPHER :吳俞晨
他不斷地去這些不太為人熟知的宮廟「打卡」,工作室里有一幅他為宮廟畫的門神,層層的拷貝紙疊在一起,鉛痕繁複凌厲,印證著建築師的思考不僅停留在設計的層面。傳統廟宇的生態、社區感,到不同人的生活狀態,都有著相似的現實,林林總總,最後落到他的眼中,構成了他的「市井建築學」。
PHOTOGRAPHER :所在
PHOTOGRAPHER :吳俞晨
傳統的日常建築、廟宇都在滋養著城市的文化肌理。走出這座城市,他繼續用建築師的視角觀察不同城市的細節。除了耗費車程,奔著去朝聖的那些無與倫比的建築,讓他興奮的還有在車上忽閃而過的那些日常的建築,那些「無意識」的角落。當他關注貌似不起眼的事或物時,卻發現它們給觀察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對建築師而言,他更欣賞那些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創造出讓人驚奇的超越日常而又依然是日常的建築。
PHOTOGRAPHER :所在
建築提供了另一個維度的視角去觀察城市。甭論是建築愛好者,或者只是一個Citywalker,也可以在遊覽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時候,去關注風格迥異的建築。站在一棟建筑前,通過時間與空間的線索,縱橫地去看空間的重疊、光線、立面,肌理是重要的,建築的經典在於細節之處。即使足不出戶,家裡的幾扇窗也是觀察城市建築,了解街區文化的通道。
PHOTOGRAPHER :所在
就像石磊做過的一個實驗性的項目「私藏CITY」,以個體私有的城市視角,每一扇窗都瞄準了城市的方方面面:「有的俯瞰老城,有的直面樓棟,有的眺望街道,有的面對山體,有的可觀大海,有的近水樓台,有的仰視才得天,有的與對窗握手,有的樹蔭成屏,有的光可成箭。」通過窗檯望出去,你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風景。
PHOTOGRAPHER :所在
建築師指著牆上的地圖,說著自己最近的發現。從光緒年間至今,廈門老城區這一片,建築雖然像城市細胞般不斷地更新,但城市肌理一直未曾有太大變化。往各個街區去,老城之中藏著兩副面相,一個帶著歷史光輝,碼頭、騎樓皆是閩南文化與外來文化接駁的註腳;另一個則是令人熟悉的凋敝氣象——老居民們住在熱鬧街道後面的小巷子里。走廊、天台、外露的樓梯……傳統建築的筋骨與張力,提供著關於這座城市記憶的線索,塑造著一座城市的氛圍。
廈門城隍廟鳥瞰圖(來自:所在設計研究社)
通過避開大道,深入小巷,你甚至可以走進19 世紀末或者上個世紀初的老廈門,肌理緻密的社區,讓人閃回到傳統的年代。置身其中,周遭的一切似乎因這份略帶的市井氣得以以慢鏡頭的方式徐徐展開,就像曾經站在工作室照片里的那棟民房前,即使不知曉它的歷史,建築師也能憑藉置身屋外的單純建築體驗,對居民樓的身世浮想聯翩。建築內里的褶皺全被翻轉在外,暴露出令人猝不及防的鮮亮和陰暗,如果你嘗試調動更多的感官,也許還能聽到廈門腔調的鄰里絮語。
廈門城隍廟剖面透視圖(來自:所在設計研究社)
建築除了本身的功用,也提供了一條通道,供行走在其間的人們縱深穿越。通過一次次的行走與研究,石磊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線索,生活的東西會反映到建築的外在,細細解讀,也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越走,索性也拋開城市的面子,越往裡子去。年輕建築師插入人類學者的研究場域,將關注點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這座城市的改造,同樣有別樣的故事發生。
PHOTOGRAPHER :所在
去到不同的城市,石磊會在建築師與旅行者的身份之間切換著。他喜歡在大家尚未起床尚未集合之前,在附近的街道里轉轉,好好地看看這些處於一個時代的「成本體系」當中的平常建築,看著這些創造出民眾的日常生活的建築。從不同的切口進入城市,又跳出來,除了關注建築本身之外,他還關注建造背後的邏輯,洗去建築的神性之後,慢慢從生活與文化的角度解構它。「在現場對這些日常建築的片段性的閱讀,總是可以讓我獲得不少不錯的體驗。」
去到不同的城市旅行,除了那些讓人不斷去朝聖的恢宏建築,建築的日常細節更讓石磊感動,比如這一組建築的轉角。
T A L K
悅 城 × 石 磊
// 我看您有去過很多城市,如何從公共建築空間去了解一個目的地?
石磊:先了解地方的文化差異,然後,融合到旅行當中去,把它當作一種探秘的過程,體驗更本土更市井的東西。比方日本我喜歡京都,它是一個古都,但本地人還生活在那裡,可能生活好幾代。京都有很多寺廟,他們的儀式感很足,年輕人會穿和服參加自己的成人禮,這背後的文化傳承挺讓人感動的。
PHOTOGRAPHER :所在
// 這方面有很好的案例嗎?
石磊:澳門是我很喜歡的城市之一,如果你避開靠海的那一帶,走進老城裡,你會發現它跟廈門有些相似,但它更為精緻,以前葡萄牙人留下的西式建造體系都還在,甚至比我們這邊要發達。澳門有許多精緻普通的門頭,雖然不是非常驚人的設計,卻將Logo、各種材料的使用發揮得非常完整,這樣日常的呈現,是我心中覺得精緻而感動的城市細節。現下大家都在說千城一面,但實際上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細節,通過觀察這些,可能會有更強的感受。
Tips
城市建築的前沿
除了想像力,你也得有一些知識儲備。如果你對建築感興趣,不妨了解一下擁有百年歷史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它是世界建築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盛事。阿爾多·羅西的《城市建築學》頗有些深度,但他畢生探討建築與人類集體記憶之間的聯繫,值得一閱。書籍方面還有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探索一個人對城市認知方面的結構。
撰文 / 何涵妃
編輯 / 陳森森
供圖 / 所在
攝影 / 吳俞晨
圖文來自《海峽旅遊》雜誌10月刊
本文部門圖片系所在(廈門)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授權《海峽旅遊》本期使用,任何第三方未經所在(廈門) 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允許不得私自使用本文所有圖片。
※好在開了25年的冷麵館只是搬了店,否則我的口袋裡可又要少一家好館子
TAG:廈門悅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