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航天衛星發射進入密集期

2018航天衛星發射進入密集期

今年被稱作中國航天「超級2018」,不僅在於中國在本年度計劃實施的航天發射任務多,更在於任務重大和艱巨。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網消息,1月2日,該集團召開的2018年型號工作會議上透露,2018年航天科技集團將實施以長征五號發射、嫦娥四號探月和北斗衛星組網為代表的35次宇航發射任務。再加上航天科工的「快舟」火箭發射等,2018年我國宇航發射任務有望突破40次。

①長征五號「復出」出征

在我國計劃實施的長征五號遙三任務中,長征五號將托舉東方紅五號衛星平台,再次從文昌航天發射場出征。長征五號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航天科技集團就長征五號2018年的復出問題作出了回應,表示其將承擔東方紅五號衛星的發射任務。

②「嫦娥4號」奔月之旅

2018年底,中國將發射「嫦娥 4 號」月球探測器。在此之前,中國將在 5-6 月份發射「嫦娥 4 號」中繼星,運行在地月系統的第二拉格朗日點,作為通訊中繼衛星使用。「嫦娥 4 號」探測器,連同著陸器和月球車,將嘗試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登陸在月球的南極附近的艾特肯盆地,成為世界上首顆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航天器。「嫦娥 4 號」還將把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帶到月球表面,包含昆蟲和植物。嫦娥4號的意義在於可利用月球背面可屏蔽地球無線電干擾等優勢,開展月表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地月空間與月表環境等探測,月球內部結構、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搭建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測工程系統。

③「北斗」衛星助力一帶一路

根據規劃,在2018年底前,北斗三號將建成18顆衛星的基本系統,具備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的能力,2018年無疑將是名副其實的「北斗年」。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成功舉行兩次北斗衛星的發射任務。

表:2018年中國已完成發射任務

來源:航空航天港網站、中航證券金融研究所整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作為我國所有長征火箭、飛船、探測器和大部分人造衛星的研製方,承擔了我國絕大多數的航天任務。2017年我國共計發射任務有18次,其中部分失敗1次,完全失敗一次,航天科技集團共實施宇航發射任務16次。

當前,我國運載火箭產業鏈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在兩大航天集團,其中航天科技集團是絕對主力,航天科工集團也在2016年強勢介入商業航天領域。在全球商業衛星發展的大背景下,在美國SpaceX的帶動下,從2015年開始,北京藍箭、零壹空間等民營航天企業也相繼創立,成為了我國首批民營做運載火箭的企業。2018年1月19日中國商業航天將首顆以縣域命名的商業遙感衛星——「吉林一號」又稱「德清一號」,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為浙江省德清縣人民政府、湖州莫干山高新區打造,主要圍繞測繪、交通、水利、環保、農業、統計等多個行業提供遙感應用服務,推動大數據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

2月6日,美國Space X成功發射一枚目前全世界運載能力最強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並且一級火箭也成功完成了陸地回收。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型號系列總師龍樂豪院士表示,「我們將研製比『獵鷹重型』規模更大的火箭。」根據《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我國重型運載火箭計劃於2030年前後首飛。此前發布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上也曾指出,備受矚目的中國重型運載火箭擬命名為「長征九號」。也就是說,約10年左右,「長征九號」運載火箭將飛天,運載能力超過「獵鷹重型」火箭。我國在航天領域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航天事業發展任重道遠。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建設航天強國的戰略目標,我國航天事業仍將長期快速增長。在我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背景下,航天作為軍民融合的重點領域,或將取得重大突破。

作 者:軍工組

投資有風險 入市需謹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睿智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中航證券 張玉玲、童路:SpaceX「重型獵鷹」成功發射,美國重返月球利器鑄成

TAG:睿智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