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樂器「練習」效果的標準?不是時間而是思考
作家格拉德威爾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天才的必要條件。」而上世紀九十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瑞典科學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則」。他們指出:要在任何領域成為大師,一般需要約十年年的艱苦努力。
上述說法無疑都證明了長期練習的重要性,但是,難道每一個人只要埋頭苦練一萬個小時都可以成為知名的音樂家?顯然這種理解是片面的,時間只是度量樂器練習的長度,無法驗證我們練習的有效性。
我們平時練習樂器的慣用方式是怎樣的?以鋼琴為例,有些人每天固定時間重複彈奏某一個作品,聽到不和諧的地方,停下來把這個片段重複彈奏幾次,直到這段變得順心如意,然後又繼續彈,遇到下一個難題,又重複這樣的過程。這樣的練習方式有用嗎?有用,但是不夠有效。這種憑藉感覺和大量重複的練習方式的確能讓我們每天一點點的進步,但是存在很多缺點。比如,花費大量時間練習但是效果不明顯,枯燥的練習讓人感覺乏味無法堅持,只會呆板演奏練習的樂曲而不能靈活變通。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長期練習」是好事,但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原因。
雖然練習樂器沒有捷徑可走,但是我們的確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提高我們練習的效率——用心思考或者說刻意練習。可能覺得很多人覺得這是老生常談的東西,但是的確如此。不僅對於演奏樂器是這樣,對於學習任何一個技巧,刻意練習都是提高效率的關鍵所在,也是「合格」和「優秀」的分界線。
刻意練習?誰還沒有刻意地去練習過呀!
這個「刻意」並不只是「特意」的意思,它是一個有系統並高度結構化的活動;更科學的說,它是一個主動、周到的假設檢驗,通過大量實踐、有效反饋,精神高度集中的一種學習過程。這種用心的練習通常是非常緩慢地,並且需要一再重複一小段並且非常特定的技巧部分,而非只是演奏過一次。而在這個過程,我們會不斷地思考。
例如這種「音符是銳利的?平直的?太大聲?太柔和?太尖銳?太短?太長?如果我們說這個音符太銳利、太長,這個音符的衝擊性還不足夠,那麼它是太銳利還是太不銳利?這個音符比你想要的還要長多少?還要多少衝擊性才是你要的?好,如果這個音有點太銳利、稍長,然後必須帶有更清晰的衝擊性。那麼為什麼這個音符是銳利的?你想要做什麼?你該做什麼才不須次次確認這個音符是否每次都完美的定調?你如何確認這個長度是你想要的?以及你如何一貫的掌握啟始這個音符所需的乾淨、清晰的衝擊性,確保它能以正確的性格開展?」
看起來是不是很麻煩?的確這種不斷提問、實踐、反饋、調整再實踐的練習方式會耗費大量的心力,讓我們感覺練習起來很勞累,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寧願效率低也不願意用這種方式。但是,毫無疑問它是非常有效的,畢竟沒有任何東西是完美無缺的。
※狗年現金紅包限量搶!布希&戈爾茨鋼琴給大家拜年啦
※學琴雞湯,你值得擁有!
TAG:BushGerts |